潘孔粦
摘 要:目前中學歷史課堂中的材料分析法應用十分普遍,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如何有效地利用材料分析法來提高課堂的質(zhì)量,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和學習方法的掌握,需要不斷探索。結(jié)合課堂實際情況,談幾點思考。
關鍵詞:初中生;歷史材料分析能力;培養(yǎng)策略
通過分析近幾年各地市中考歷史材料分析題可以發(fā)現(xiàn),歷史中考材料分析題命題選材范圍廣,知識涵蓋面寬,教材上的重難點知識都有所涉及。試題既注重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又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凸顯了新課程改革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學情和認知規(guī)律,對學生的發(fā)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講,材料分析題是難點。
一、初中生歷史材料分析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
首先,對學生來說,它能夠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提高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它能夠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各個地區(qū)的中高考歷史試題中,無論是選擇題還是材料題,都是以歷史材料(如文本、地圖、圖片等)為基準,因此必須重視學生材料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平時的課堂中有論從史出的意識,這種分析能力也可以延展至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如語文和政治學科等。
其次,對于教師來說,材料分析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輔助手段。教學中不可能只是干巴巴地講解史實和結(jié)論,歷史課需要數(shù)據(jù)的支撐,需要材料的驗證,這樣才能幫助教師從多個角度來得出結(jié)論,更有說服力,也能讓學生記憶更加深刻;另外,對于教師來說,千萬不能一講到底,課堂中需要注重學生活動,需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那么材料分析法則是適當?shù)貙⒅鲃有詢A斜到學生中,既解放了教師,也調(diào)動了學生。因此,用好材料分析法,能夠使歷史課堂如虎添翼。
二、培養(yǎng)初中生歷史材料分析能力的策略
(一)提升學生信息解讀能力
歷史教師應加強對學生信息解讀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其獲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加強其信息處理能力,使學生在對歷史材料進行分析時能準確獲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促進學生分析能力的提升,保障其歷史材料分析更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加強對每一章節(jié)重點知識的掌握,查找相關史學資料,對教學設計進行優(yōu)化,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相關材料,提高學生的知識廣度,拓展其知識深度。
如教師在教授“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首先,可向?qū)W生提出問題,使其明確該戰(zhàn)爭發(fā)生的時間以及涉及到的人物及國家,引導學生抓取事件主線,加強對其提取信息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其次,引導學生掌握英國向我國走私鴉片的主要目的,了解當代背景下的資本主義,明確資產(chǎn)階級的本質(zhì),如利益至上、虛偽等,促進學生對材料信息的進一步挖掘。最后,帶領學生了解林則徐的相關事跡,從人物的行為及話語對其性格進行分析,使學生深刻感受其愛國情懷,感受其維護民族利益及尊嚴的決心,對材料中相關人物事跡進行深入解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細化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歷史材料的步驟,提升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增強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加強對相關歷史信息的解讀,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使其具備優(yōu)秀的知識運用能力,強化其分析能力。
(二)增加學生歷史知識儲備量
初中生進行歷史材料分析的前提是具備一定知識儲備量,這樣才能保障歷史材料分析的科學性及合理性。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提升對教材內(nèi)容的重視,使其充分掌握教材內(nèi)容,在進行歷史材料分析時,有效結(jié)合相關歷史知識,提升學生解讀材料的邏輯能力。其次,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旁征博引,加強學生對相關歷史知識的了解及掌握,提升學生的解析能力。最后,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可向?qū)W生推薦與教材內(nèi)容相關的史學資料,為歷史材料的分析積累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材料分析能力。
如教師在教授“隋唐文化”時,首先,應讓學生了解隋朝文化的建立,加強學生對隋朝歷史的掌握,為有關隋朝歷史材料的分析奠定基礎。其次,教師應加強對唐朝盛世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體會民重君輕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對唐朝歷史材料的深度挖掘能力。最后,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向其推薦不同的史學資料,如部分學生對安史之亂比較感興趣,可以向其推薦相關史學資料,使其深刻體驗唐朝由繁榮走向敗落的過程,讓學生從中吸取相關經(jīng)驗,明白自大的害處,培養(yǎng)學生以史為鑒的意識。教師可讓學生根據(jù)知識儲備解析材料,促進學生分析能力的提升,保障材料分析的深度,深刻體會相關歷史材料背后的含義,促進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學生認知能力
教師在教授學生歷史知識時,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知識講解,使學生逐漸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提升學生材料分析深度和歷史材料解析能力。教師可根據(jù)相關歷史資料及事例,一步一步引領學生對材料進行分析,加強材料與日常教學的聯(lián)系,使學生形成獨具特色的抽象思維,提升學生的深度分析能力。此外,歷史教師應明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根據(jù)學生不同認知水平進行相關解析能力的滲透,避免揠苗助長,避免使學生的認識水平與思維深度脫節(jié)。
如教師在講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首先,應使學生明確戰(zhàn)爭爆發(fā)的起點,即慕尼黑陰謀。其次,教師對慕尼黑陰謀進行講解,使學生了解慕尼黑協(xié)定的目的及實質(zhì),引導學生學會深度剖析歷史材料。最后,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禍水東引的危害性,明確該做法只會放大侵略者的野心,應加強反法西斯斗爭,避免事件的擴大化發(fā)展。通過一步步分析使學生領悟到姑息養(yǎng)奸只會造成侵略步伐的加快,從而加強材料分析方法及思維的滲透,使學生在進行歷史材料解析時由表層現(xiàn)象逐漸探索深層含義,提升學生的歷史材料分析能力。
三、結(jié)語
課堂教學中,材料引用的工夫要下夠,與史學研究遵守相同的準則,勤于查找、謹慎對待、吃透材料,堅持“論從史出”和“科學選擇史料”的原則;要站在對學生負責的立場,認真甄別稽核,做到恰當規(guī)范;要強調(diào)孤證不立,參照歷史研究的互證原則,去偽存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初步領會史學研究方法,提高歷史學科能力。作為一名中學一線教師,我對于材料分析法的使用,也一直在探索,在實踐,在反思,在修正。
參考文獻:
[1]湯金玲.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甘肅教育研究,2017(3).
[2]江全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史料教學探析[J].考試周刊,2018(54).
[3]徐弦鈺.提高初中生歷史材料解析題解答能力的路徑[J].新智慧,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