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的一個教育熱點話題,然而課堂的有效教學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本文介紹了有效教學的相關概念,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有效教學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應用于教學實踐當中的方法,不斷推動基礎教育課程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關鍵詞:課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學
一、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有效教學的含義與特征
(一)有效教學的含義
有效教學是指教學遵循教學活動的規(guī)律,以盡可能上的時間、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有效性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在《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需要設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有效的課程資源融入教學過程,通過恰當?shù)剡\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備課期間合理地安排課堂教學時間。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使學生在學習到思想政治學科相關知識的同時得到感情的升華,促進高中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實現(xiàn)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有效教學。
(三)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有效教學的特征
1.堅持以人為本理念
“以人為本”是思想政治教學的核心理念,它把學生看作是教學的主體和目的,并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高中思想政治課作為一種面向?qū)W生的教學活動,“以人為本”包括學生全員發(fā)展和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需要和發(fā)展為目的,每個班級的學生不可能是同步發(fā)展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是存在差異的,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的是每個學生的發(fā)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即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始終堅持知識性與教育性的統(tǒng)一,既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又注重學生思想性的提升。
2.情境化與生活化相統(tǒng)一
在高中思想政治的學習內(nèi)容中,大部分是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知識點,例如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經(jīng)濟生活等。大多教師在進行新課導入時,會創(chuàng)設課程所需的教學情境,在真實的情境中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融入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情境化與生活化的統(tǒng)一,既讓學生能夠自己去感受、理解新的知識點;又能夠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3.生成性與預設性相統(tǒng)一
教師要想真正上好一節(jié)課就需要經(jīng)歷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過程。在每次上新課之前的教學準備過程中,教師編寫詳案,也會進行學生行為的預設。所以在教案中教學的具體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來實現(xiàn),而在實踐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與預設不相符合的內(nèi)容,從而產(chǎn)生新的知識點和情感體驗。
二、新課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也在逐漸的顯現(xiàn),判斷教學有效性的標準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能力、教學反饋等。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nèi)容過于理論化,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方式一般只限于教師的單向性灌輸教學等等,然而具體存在的問題如下分析。
(一)教學內(nèi)容脫離學生實際生活
教師在備課期間進行教學設計時,在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與實際的情況有時存在一些差異。這其中一方面原因是因為過分的注重教材中文字性的理論知識,沒有去關心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實際的感受,然而教師如果只采取這種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會忽視學生的內(nèi)在體驗,脫離學生的實際。另一方面原因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優(yōu)劣的程度完全取決于成績,學習逐漸失去了自由,忘記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內(nèi)容來源于生活,忘記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實際生活和需要得不到滿足。
(二)教師的自身能力不足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能力主要是語言組織能力、課堂靈活應變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不僅僅只局限于書本上淺顯的文字知識,尤其是哲學當中的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運動與靜止的關系等知識的學習是需要教師進行邏輯思考再對學生進行講解,這就對教師的語言組織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然而在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學生行為與預設的存在較大差異時,教師的靈活應變能力也就成為了關鍵。
(三)課堂教學方法運用的不合理
我們往往都在提及加大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力度,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無論如何也都是一種好的嘗試。然而當出現(xiàn)一些教師在課堂上運用了一些所謂的討論法、表演法等多種復雜多樣的教學方法時,因為教師沒有合理的運用教學方法,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有效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些“新”的教學方法似乎看起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情境性,實際上復雜多樣的教學方法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也浪費了課堂教學的時間,最終會導致學生對于本堂課學習的知識基本沒有印象。
(四)教學評價標準較為單一
不論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還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主要以期中和期末這樣定期考試形式的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標準。而教學評價標準較為單一,不能夠真正做到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素質(zhì)進行綜合評價,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新課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堅持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理念,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堅持教學生活化理念,精選生活化的教學內(nèi)容,有效的將學習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jié)合。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進行課程導入是時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相關案例時,在正式進入經(jīng)濟、文化等相關方面知識的學習之前能夠與學生之間產(chǎn)生共同的話題和情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行新課的講解;在教授新課過程中,例如在政治與法治這本書中“中國共產(chǎn)的領導”這單元的教學中,能夠運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平常生活中提及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他們的精神和思想融入教學,說明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先進性。像這樣運用貼近學生和社會生活的典型事例,在學生對該內(nèi)容有一定了解的程度上,才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主動參與探究相關問題。
(二)增強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提高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對于課堂的駕馭能力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一定要在備課時準備充分,在自身能力還有待提高的前提下,做出詳細的教案,充分熟悉教學內(nèi)容,進行學情分析,全面的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預設。其次,為了有效應對突發(fā)問題,了解班級每位學生的情況,包括學生興趣愛好、性格等等,以班級上積極好學的學生帶動不太積極的學生,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三)合理組合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也不能再單單只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進行教學,而以講授法為主,創(chuàng)設情境式教學方法,在創(chuàng)設的現(xiàn)實的情境中有效結(jié)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能夠進行很好的導入,能夠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枯燥的政治理論知識。例如在進行“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展示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飲食、服飾、建筑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圖片來說明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四)多維度對高中思想政治課進行教學評價
教師和學生作為課堂有效教學的影響因素,教學評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評價方面,促使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從“唯智育”轉(zhuǎn)向“五育”并舉。例如高中思想政治每本教材每個單元結(jié)束時都會有一個綜合探究,其中的探究路徑參考能夠幫助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所以可以把這種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納入教學評價過程,作為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成績與期末成績進行匯總,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教師而言,要更加注重形成性評價,實現(xiàn)評價重點的轉(zhuǎn)移。如果只是單純的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就不能實現(xiàn)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三維目標,不利于學生道德品質(zhì)、思維品質(zhì)等的形成。
四、結(jié)語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有效教學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培育學生思想政治學科素養(yǎng)。在探究發(fā)現(xiàn)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探索解決的對策。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變得更為關鍵,也進一步說明了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教師要高效合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有效分配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森,陳曉端.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68.
[2]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91.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
[4]馬海濤.“有效教學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17):83.
[5]趙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教學的反思與解決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5(04):70-73.
[6]鄭志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背景下中職課堂有效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20.
[7]馬克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聊城大學,2018.
[8]馬光輝.新課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課有效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
鄭馨雨(1997.02—),女,漢族,重慶市渝中區(qū),研究生在讀,重慶師范大學,學科教學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