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課程。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過程,就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構過程。作為教師,要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從傳統的“知識立意”轉向“素養(yǎng)培育”,為此要引導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構。經驗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創(chuàng)構的原點,情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創(chuàng)構的動力,實踐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創(chuàng)構的載體,內省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創(chuàng)構的指向。借助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創(chuàng)構
中圖分類號 G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02-0055-03
伴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傳統的預設性課程與預設性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需求。創(chuàng)構式的課程與教學,秉持生成性的課程觀以及動態(tài)的教學觀,不再是簡單、機械地將課程視作“跑道”,而是將其視作學生“奔跑的過程”。從動態(tài)化、生成化的角度看,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創(chuàng)構過程。在這樣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教師不再是“搬運工”,簡單地傳遞“關于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學生不再是“儲蓄罐”“接收器”,而是一個自主的、能動性的學習主體。借助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經驗: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創(chuàng)構的原點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創(chuàng)構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教學,必須關照學生的經驗,以學生的經驗為原點。為此,教師教學要切入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而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從“現實發(fā)展區(qū)”邁向“可能發(fā)展區(qū)”。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引發(fā)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發(fā)生變化,進而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從“現實水平”提升、發(fā)展至“可能水平”。[1]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置于課堂正中央,從學生的經驗出發(fā),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并且著眼于學生的經驗發(fā)展。為此,教師要努力拉近教材中抽象的說教文字與學生鮮活的經驗、生活之間的距離。例如在進行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 四年級上冊》“網絡新世界”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時,筆者在課前讓學生完成一個關于互聯網生活的小調查,從而激活、喚醒學生的網絡生活經驗。在調查的過程中,學生對網絡世界的認知有所深入,他們能夠認識到:網絡世界雖然自由、精彩,但其不是法外之地,而是法治治理的重要領域;在網絡世界暢游時要遵循規(guī)則,保護自己,謹防上當受騙等等。由于有了課前的小調查,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就有了相應的認知基礎。從學生的經驗認知出發(fā),筆者在教學時就側重于引導學生增強網絡安全防范意識、提升網絡安全防范能力。通過情境演練,讓學生掌握了一些網絡防護的小技巧,并讓學生形成共識:一是要遵守網絡規(guī)則,學會保護自己;二是遵守網絡規(guī)則,不利用網絡傷害別人。
經驗是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基石。只有基于學生的經驗,教師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展開深度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比如在上述案例中,當學生認識到如何保護自己和不傷害他人之后,筆者還引導學生嘗試制定網絡公約,這是一個挑戰(zhàn)性的創(chuàng)構。通過引導學生嘗試建立文明的網絡公約,讓網絡規(guī)則在學生的心中內化,并轉化為自覺地行為準則。
二、情感: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創(chuàng)構的動力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不僅是一個認知發(fā)展的過程,還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注重情感體驗,能改變傳統道德與法治課程只關注學生道德認知的弊病,能改變傳統道德與法治課堂只有知識而沒有“人”、只注重“灌輸”而輕視交往與體驗等現狀。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構,必須凸顯情感的教育性功能。正如著名教育學者朱小蔓所說:“情感狀態(tài)、品質對人的精神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盵2]
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來說,培育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載體是學科知識,其目標指向就是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品質,優(yōu)化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日常行為。而情感則是架構道德與法治思維和道德與法治行為的中間橋梁,是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創(chuàng)構的動力。為此,筆者在教學中注重以情施教。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以境育情;通過師生、生生的情感交流,以情育情。引導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情感遷移、共鳴、升華過程中,讓學生對相關內容形成一種感悟與認同。道德與法治情感最為重要的作用,就是促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認同。比如在進行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 四年級上冊》“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從‘白色污染說起”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僅僅依靠教師枯燥的說教,效果必然不佳。為此,筆者引入微課視頻,了解塑料在焚燒后產生的大量有毒氣體,讓學生看到塑料在填埋后對土地、水資源的污染以及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等。觸目驚心的危害,能讓學生認識到塑料垃圾對環(huán)境的污染及其危害,從情感深處萌發(fā)探究塑料垃圾處理方法的內在需求,進而引發(fā)學生對處理塑料垃圾方法的積極思考。
情感是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動力引擎??梢赃@樣說,有了道德與法治情感,學生就會產生一定的道德與法治踐行的意志。正如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所說:“沒有情感,就不會有也從來不會有學生對真理的追求。”[3]將情感與學生的經驗、生活相關聯,可以讓學生借助道德與法治情感實現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內容的深度創(chuàng)構。有了情感,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就會產生一定的溫度、深度和廣度。
三、實踐: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創(chuàng)構的載體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歸根結底是一種實踐性的課程,是一種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幫助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一種綜合性課程?!白龀梢粋€人”,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根本指向。實踐,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創(chuàng)構的一種載體。[4]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實踐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將相關的道德與法治律條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通過實踐,可以幫助學生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知、情、意、信、行”的轉化。
任何形態(tài)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最終指向都是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踐履。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不能培育“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兩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的人。這樣的人,無論對于個體還是對于社會,都是極其危險的?!皟芍厝烁瘛钡男纬?,歸根結底是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注重知識而忽視行為。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實踐是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的重要標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原點和歸宿,必須以“行”作為準繩。比如在進行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 二年級下冊》“小水滴的訴說”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時,重點要讓學生認識到“水是生命之源”,從而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踐行節(jié)約用水的技能,形成節(jié)約用水的習慣。課前,筆者讓學生進行資料搜集,內容包括“中國淡水資源總量”“中國淡水資源分布”“中國淡水資源的人均量”“中國水資源污染”“中國水資源浪費”等相關數據,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水被浪費、被污染”的現實。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些“浪費水”“污染水”的具體情境,讓學生認識到“浪費水”“污染水”的現象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在引導學生探究節(jié)約用水方法的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付諸實際行動:每天洗手時要節(jié)約用水、澆綠植時要節(jié)約用水、灑水除塵時要節(jié)約用水,等等。在生活實踐中,學生不斷總結用水的體會、經驗,進而將節(jié)約用水、珍惜水資源的認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凝練成良好的品質。以實踐為載體,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修養(yǎng)。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這樣說:“學生的道德學習不是一種聞知、說知,而是一種實踐之知?!盵5]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一邊認知、一邊實踐,一邊實踐、一邊認知。要鼓勵學生在實踐中質疑,在實踐中反思、批判。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能有效地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
四、自省: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創(chuàng)構的指向
一個具有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的人,往往是一個善于內省、自省的人。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自省能力,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創(chuàng)構的指向。通過自省,學生能找出自身道德與法治認知與實踐的盲區(qū)與誤區(qū),能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找尋證據、解釋、表達和評價。[6]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指導得越少,學生內省、自省的空間就越大,學生就越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和實踐之中。
引導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內省,不僅依賴于學生的自主思考與探究,還依賴于學生群體的合作。合作應遵循“羅伯特議事規(guī)則”,這種議事規(guī)則包括議題中心原則、主持中立原則、機會均等原則、發(fā)言完整原則、一事一議原則、充分辯論原則、文明表達原則、多數裁決原則等。比如,在進行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 四年級上冊》“正確認識廣告”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在教學中不斷地引導學生反思、內省,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審視。如“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廣告”“廣告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影響”“廣告有哪些作用”“廣告有哪些負面效應”“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廣告”“我們能不能做到一天不接觸廣告”“對于鋪天蓋地的廣告,我們能做些什么”,這樣的問題就能引導學生反思日常生活,就會敦促學生內省、自省,通過內省,學生不僅能認識各種顯性的廣告,而且能了解廣告的一些隱藏形式,不僅能認識到廣告的正向作用,也認識到廣告的負向作用。這樣的教學引導,有助于推動學生對生活現象進行內省、反思。從對生活中的現象的內省,過渡到對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的內省,進而過渡到對其本質的內省,等等。通過內省,學生能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學會批判。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研發(fā)和制定“內省表”,該表分“問題”“證據”“解釋”“表達”“評價”等維度。作為教師,要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難易度,制定出相應的內省等級。內省等級越高,教師指導得應該越少,學生自我內省的空間就會更大。在內省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讓學生更加自信地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課程。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解放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主動地看、聽、想、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話與交往,鼓勵學生親歷親證,從而讓學生從經驗、情感、實踐和自省中,將道德與法治課堂變成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的學堂、樂園。另外,教師要充分應用相關的素材、資源等,通過目標創(chuàng)生、內容創(chuàng)生、方式創(chuàng)生以及評價創(chuàng)生等,在學生的心田播下道德與法治的種子。
(翁庸庸,溫州市黃龍第二小學,浙江 溫州 325000)
參考文獻:
[1] 魯潔.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0(6):3-8.
[2] 伍遠岳.論學習的實踐屬性與實踐性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15(12):23-29.
[3] 周飛,李晨琰.人工智能來了,教育該怎么辦[N].文匯報,2017-11-24.
[4]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
[5] 羅燕翔.小學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J].中國德育,2021(3):70-73.
[6] 張云波.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成性細節(jié)的捕捉[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9(3):48-49.
責任編輯:毛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