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的語文教師普遍面臨著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進行德育教育滲透的問題。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教師應該全面調整教學模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此外,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探索,更應該要對學生當前發(fā)展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特質進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學生當前階段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他們思維方式,及時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德育教育的相關要求,進行課堂教學的全面改進。文章主要針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教育滲透這一問題,展開深入探究,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德育教育;滲透策略
作者簡介:羅時旋(1981—),男,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第一中學。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越來越多學校注重開展德育教育。同時,教育部門也要求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積極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發(fā)掘教材中能夠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與關鍵點,并對其進行充分的拓展與延伸,在關注學生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讓學生的道德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一、高中語文與德育教育
(一)滲透德育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意識與價值判斷標準,但心智發(fā)展仍不夠成熟。這導致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較容易受到負面的影響[1]。在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能夠有效地推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學生將來的成長奠定基礎。尤其是對語文學科而言,讓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
(二)滲透德育教育的需求與標準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為了能夠實現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標,教師應該深入地分析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在全面了解德育需求與標準的前提下,將高中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德育教育的內容進行全面的整合[2]。但有些語文教師僅僅重視對知識的傳授,并未關注到語文學科的育人效果,而且對德育教育的標準與要求并不熟悉。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應該要通過多方渠道了解在語文學科中開展德育教育的要求,積極結合教材探索德育教育的滲透策略,讓語文學科發(fā)揮其育人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
素養(yǎng)。
(三)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育教育
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首先應該充分熟悉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深入探析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從而挖掘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并將傳統(tǒng)文化與德育教育進行結合。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輕松地吸收和學習語文學科知識,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推動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現狀
(一)忽視學生發(fā)展,滲透效果不佳
在高中語文的日常教學中,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僅僅重視對知識的傳授,并未關注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發(fā)展情況,以及學生在此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導致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往往難以進行及時糾正。
(二)缺乏德育意識,浪費滲透機會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能夠進行德育教育滲透的關鍵點相對較多,但部分教師受到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缺乏德育意識,在實際教學中難以發(fā)現德育教育的滲透點,難以完成有效的滲透,浪費了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內容。
(三)教學方式陳舊,難以完成滲透
如今教學改革實施已久,但仍然有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所應用的教學方式相對較為傳統(tǒng)。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僅僅是機械地復述教材當中的德育內容,學生學習起來既被動又枯燥,難以將德育內容內化為自身的知識。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
(一)關注學生發(fā)展進度,全面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的發(fā)展進度與學生的思維模式、認知方法有著直接的關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當前的發(fā)展進度與現狀,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發(fā)掘教材中德育教育相關素材與關鍵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與德育知識的魅力,最終引領學生走上積極要求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道路。
比如,在上《小二黑結婚(節(jié)選)》這篇文章時,教師應該注重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進行課堂的設計,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升華,進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在抗戰(zhàn)時期,男女主角想要追求婚姻的自由,但卻受到思想封建的家長的阻撓,在經歷重重磨難之后,最終結為夫妻的故事。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提出教學任務,因個人學習意識、學習能力以及家庭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高中生在閱讀的能力上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如果教師按照統(tǒng)一的標準提出相同的要求,學生往往難以有效地完成閱讀任務。因此,在課堂的設計中,教師應該要注意結合學生當前的發(fā)展階段進行設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進行閱讀小組的劃分,為了避免學生出現渾水摸魚的現象,教師應該將合作的任務確定到每一名小組成員的身上。在這一階段中教師可以應用分段閱讀法、通篇總結法、自主探究法以及交流溝通法等不同方式,這些閱讀方式的應用能夠滿足不同發(fā)展階段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正確地進行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此外,教師在運用這些教學方法的同時,要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比如教師在學生閱讀之后,讓學生尋找故事情節(jié)當中與德育知識相關的內容,或者教師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接受德育教育。在學生尋找到相關的內容之后,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在展示問題的同時讓學生通過投票的方式,找出關鍵問題,進而結合這些關鍵問題,開展適當的德育教育。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到部分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教師要重視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討論、探索。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當中,力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是非觀,進而完成德育教育的全面滲透。通過這種方式進行高中語文課堂的設計,能夠讓學生從自身所具備的基礎知識與能力出發(f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理解。教師在讓學生解析文章內容的同時,引導學生去逐漸發(fā)現閱讀素材當中的德育教育滲透點,再圍繞這些滲透點進行深入的思考與交流。這能夠讓學生在交流與溝通中,從不同的思維層面對德育教育的內容進行正確的認知,提高德育教育滲透效果,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
(二)抓住德育滲透機會,全面滲透德育教育
高中語文的教材中有多種多樣的德育素材,教師在實際教學開始前要對課文與課堂訓練的內容進行深入的解析,將教材中能夠與德育教育進行結合的關鍵點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從而在課堂中進行充分的運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在知識學習與技巧訓練的過程當中形成優(yōu)秀的德育素養(yǎng)與道德品質。
比如在《大學之道(《禮記》節(jié)選)》這篇課文的教學當中,教師應注意到教學內容當中能夠進行德育教育滲透的關鍵點。課文全篇圍繞個人道德與品質的重要意義進行表述,正確掌握這篇文章的內涵,能夠讓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有效的提升與發(fā)展。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通過適當的方式充分發(fā)揮文章本身的德育教育意義,并將德育教育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全面的結合。比如,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當中,通過設計游戲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借助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德育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在游戲設計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結合文章的內容,為學生進行選擇題的設計,學生每一次的選擇都會影響到最終的游戲結局。在游戲結局的設計上,可以分為優(yōu)秀結局、普通結局和“缺德”結局等不同的結局。游戲活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斗志,提高學生參與的欲望,促使學生積極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完成游戲的過程當中,學生不斷提取《大學之道》中的內容來回答問題,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此時教師再展開教學,能夠有效地推動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結合之前游戲中出現的選擇題,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對課文中的德育教育素材產生較高的興趣與強烈的探究欲望。在教師的講解與分析過程中,學生主動進行德育層面的思考,促進自身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與發(fā)展。此外,在教學結束之后的作業(yè)環(huán)節(jié)當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與融合。比如教師讓學生結合《大學之道》中的內容,對生活當中的某件事進行評論,這一過程中學生結合自身的思想水平與道德修養(yǎng),針對特定的事件發(fā)表觀點,進一步形成良好的德育素養(yǎng),提升學習效果,掌握了語文知識的應用技巧。
(三)調整課堂教學方法,全面滲透德育教育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與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平臺。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教學方式進行全面的調整,讓教學方式能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與教學內容需要,同時還能夠完成德育教育的高效滲透,推動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教學《憐憫是人的天性》這篇課文時,教師應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課堂的構建,讓學生能夠在多樣化的課堂當中,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進而養(yǎng)成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首先,教師可以從作者盧梭的生平介紹開始,讓學生了解盧梭的背景,能夠對文章中的內容形成更加全面的認知,從而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與思想,也就更加容易接受教師的德育教育。盧梭是法國十八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與哲學家,也是知名的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盧梭在一生中寫出了如《懺悔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以及《愛彌兒》等大作,這些作品中蘊含豐富的思想與情感。盧梭因為《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的發(fā)表引起了法國當局對他的不滿而受到追捕,后半生不得已輾轉于瑞士、英國等地,經歷十四年的風雨飄零后因病去世。盧梭的一生顛沛流離,幼年貧苦的家庭環(huán)境讓盧梭做過很多社會底層工作,如學徒、仆役以及樂譜抄寫員等。但即便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盧梭依然能夠保持本心,始終將善良作為準則,這樣的思想與意志是值得學生學習的。通過這種結合作者生平的方式開展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文章中蘊含的寶貴思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也會因為作者的生平產生足夠的學習動力,進而主動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深入的解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并主動完成德育知識的學習與吸收。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更多的德育因素。教師要在完成學科知識、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地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的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夠養(yǎng)成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提高個人
素質。
【參考文獻】
[1]徐潔.論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9(30):65-66.
[2]羅家敬.試論高中語文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策略[J].求知導刊,2019(2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