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摘要]原生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無比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在做后進學生轉化工作時,一定要通過他的原生家庭,了解孩子的成長軌跡,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與專業(yè)老師一起,形成助力聯(lián)盟,找到精準幫扶的良策。
[關鍵詞] 原生家庭;后進生轉化;行為約定;情緒釋放
一個班級里,如果有個別孩子脫離于全班孩子的成長步伐,在原地徘徊甚至倒退,這樣的孩子就像一只蝸牛,特別需要班主任老師引起重視,幫助他找到正確的方向。
一、案例呈現(xiàn):小蝸牛的迷茫
提起班上的小H,真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滿全校的風云人物。試想,有哪位學生可以整日在校園里游蕩,甚至可以隨意出入校長辦公室,翻圖書、吃零食、躺沙發(fā)上睡大覺呢?可以說,他是我職業(yè)生涯中遇到過的絕無僅有的一位。我一直很好奇,他是如何發(fā)展到今天這般地步的呢?于是,我開始了解他的原生家庭,描述他的成長軌跡。
原來,小H的雙親同在一家外企工作,一個負責研發(fā),一個負責銷售。小H顯然繼承了父親的基因,動手能力強,人也聰明。可惜,父母關系一直不睦,尤其是在教育小H方面,母親用護短的方式,表達對父親簡單粗暴方式的不滿。正因為雙親無法形成教育的合力,小H從小同伴關系就比較差,而家庭環(huán)境更助長了他的不良習慣。漸漸地,小H變得毫無規(guī)則意識,情緒與行為也難以自控,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問題學生”。也許,他是通過這種方式,回避家庭矛盾對他的沖擊。
四年級剛一接班,我就領教了他的“厲害”。每節(jié)課,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手工世界里,從來不聽講:桌面、抽屜、地面全是垃圾,衛(wèi)生評比扣分的貢獻大戶;上課期間擅自離開教室;與同學的人際關系非常緊張,人高馬大的他隔三差五就會與他人產(chǎn)生肢體沖突:四年級開學不到兩個月,他就在課上因為一點瑣事,用鋼尺劃破了同學的臉;仗著自己力氣大,搶別人的手工作品不算,還把衣服蒙在同學頭上暴打……
其他家長紛紛要求學校給予嚴懲,并控訴小H低年級時的種種“劣跡”。而面對這種情況,小H的家長雖然表面上表達了歉意,但他們對于學校領導提出的教養(yǎng)方面的建議并沒有具體的實際行動,甚至對我這個班主任老師充滿了敵意。雖然學校邀請小H的家長來校溝通,但一直沒有什么效果,小H依舊我行我素,甚至還變本加厲。后來,他因為自己的大嗓門誤傷了一位女生,致使對方“突發(fā)性耳聾”,再次引發(fā)了班級的一場輿論風波……
二、案例處理:小蝸牛在轉向
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我一直為小H感到深深的惋惜。他資質(zhì)并不差,但是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使得他的性格變得任性,并且養(yǎng)成了厭學、畏難的性格缺陷。那么,該如何幫助他呢?
1.良性循環(huán),創(chuàng)設育人氛圍
小H的問題愈發(fā)嚴重,他對周圍環(huán)境的對抗就更加敏感,這更不利于他的成長。如果想讓小H有所轉變,首先就要有一個有溫度的成長氛圍。
我向?qū)W校的全納中心匯報了小H的情況,并與幾位心理老師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工作小組,對小H的日常表現(xiàn)進行觀察與記錄,并根據(jù)反饋調(diào)整對他的管理措施。有了這樣一種循環(huán)的工作機制,小H的心理有了一個可以寄存的地方。與此同時,我還努力尋求班級里大部分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家長們也給予了小H適度的包容。當小H與其他同學發(fā)生矛盾時,家長們會及時向老師和學校反映,由老師和學校第一時間出面協(xié)調(diào)解決,家長們的焦慮得到了緩解。在這種氛圍下,小H的情緒,尤其是對他人的攻擊性行為慢慢有了
緩解。
2.換位思考,打開心靈之門
接下來,我需要拉近與小H的心理距離。最初與小H的幾次不愉快的接觸讓我明白,只有俯下身子,通過換位思考、傾聽、表達尊重等方式去體驗他的內(nèi)心,才有可能打開他的心扉。果然,我對小H有了新的認識。
看上去人高馬大的小H,內(nèi)心其實非常敏感。尤其是受父母家庭矛盾的影響,他的情緒波動較大。所以,我經(jīng)常會利用課間、午間,假裝偶遇,與小H閑聊,從家常聊到學校的作業(yè)。一開始,我不會強求他告訴我什么,能給個回應就行。終于,他開始慢慢地愿意跟我傾訴了。如果關注到他情緒有明顯的起伏,我會悄悄地約他到辦公室,聽完他的傾訴,拍拍他的肩膀,送他回到座位。
3.合理宣泄,給予緩沖空間
小學高段的時候,小H的父母分開了??紤]到小H的情緒,我和學校領導商量,允許他在一定范圍內(nèi)可以離開教室,找自己信任的其他老師聊天。就這樣,在那段特殊時期,小H的情緒總算有了可以宣泄的地方:他幫美術老師整理學具,幫文印老師送材料,找班主任老師聊天,也會在情緒極度失落時找到心理老師尋求第一時間的干預與幫助。家庭的變故對他來說,已經(jīng)無法挽回,但至少學校提供了一個可以緩沖的地方,讓他感受到學校和老師給予他的溫暖。
4.回歸常規(guī),優(yōu)化行為管理
小H的情緒自控能力終于有所好轉,我和心理老師開始聚焦小H的行為管理方面,希望他能更好地約束自己。
最初,我與他約定,只要離開教室去找老師聊天,需要先向班主任老師報備目的地以及回到教室的時間,并與相應的老師進行確認。如果沒有報備,那么相應的老師則不“接待”;超出規(guī)定的時間,就會影響下次離開教室的選擇空間。接下來的約定是,當遇到與同學之間的矛盾時,先告知老師,絕對不可以動手,由老師來解決。這一點直接決定了他能否真正改善與他人的人際關系,雖然困難,但他還是愿意控制自己。第三個約定就是回歸課堂,減少“外出時間”。上課期間,除了像突發(fā)情緒波動這樣的特殊情況以外,不再允許他離開教室。如果要找心理老師,則需要提前預約。當然,上課時努力地讓自己聽講,實在坐不住了,可以看書畫畫,但絕不能做影響他人的行為。
三、案例后續(xù):小蝸牛的轉變
經(jīng)過這幾年的努力,小H在老師們的共同幫助下,終于有了起色。現(xiàn)在的他更愿意向老師們敞開心扉,愿意和老師們分享自己的心事,也能坦然地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主動尋求老師的幫助。
他待在教室里的時間變多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變少了,也漸漸有了自己較為信任的同伴。雖然各種小動作還是不斷,但不再像從前那樣,整天在校園里游蕩了。他能坐在座位上,基本上能安靜地看書或者做自己的事。最讓人欣喜的是,他能融入班級中,參與到班級事務中,有了起碼的歸屬感。這只小蝸牛終于在小學的最后階段,轉向了正確的軌道。
四、案例總結與反思
與小H接觸的這幾年,對我的班級管理和學生輔導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而我在探索的過程中,有焦慮,有失落,有困惑,更有啟發(fā)和自我的成長。
第一,幫助轉化,基于學生源自原生家庭的問題歸因。一個孩子在思想、情緒、行為等方面產(chǎn)生的偏離常態(tài),往往與原生家庭關系密切。而我正是了解了小H的家庭情況,才知道他問題形成的大致原因,才能設身處地地為小H及其家長考慮,才能為后續(xù)的輔導工作打好基礎??梢哉f,了解原生家庭,是問題孩子轉化工作的原點。
第二,家校共育,努力營造良好的心理成長環(huán)境。問題學生的轉化工作離不開班主任、心理老師、學校管理與原生家庭的多方合作。脫離了其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轉化工作都無法順利開展。在陪伴小H的過程中,除了與心理老師一起探討小H的轉化方針、建立良性循環(huán)工作機制以外,我與小H的父母也進行了多輪定期與不定期的交流。既要了解小H在家期間的表現(xiàn),也要努力轉變家長的養(yǎng)育方式,努力讓小H感受到家庭的安全感。而班級其他家長的理解,更是讓班級氛圍減少了不必要的敵意。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小H才有可能向積極的方向轉變。
第三,變“困”為“疏”,從理解走向自我約束。“困”,更多的是以成人視角為出發(fā)點的剛性管理思維。比如,要求小H與其他同學一樣聽講、完成作業(yè)等,這顯然是行不通的,也導致了師生關系的緊張。換用共情技能以后,我更多地站在小H的角度,嘗試著去理解他、接納他,然后賞識他,發(fā)現(xiàn)他。卸下問題學生的有色眼鏡后,我才看到了一個更真實、更全面的小H。但理解不是目的,小H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才能走向常態(tài)。如果說,良好的環(huán)境能釋緩情緒的敵對性,那么,行為約定則是行為自我管理的一種有益嘗試,并且也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第四,擺正心態(tài),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心理準備。問題學生的表現(xiàn),往往會影響班主任老師自身的情緒與思維,進而對班級管理工作產(chǎn)生不利影響。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H身上的問題也不是短時間內(nèi)形成的,自然也不會短時間內(nèi)因為某個人的努力而改變。班主任老師面對問題學生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以平常心面對是最佳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對自我心理的沖擊,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與策略。
在我眼里,把小H比作迷途的蝸牛再合適不過了。當其他同學有條不紊地成長進步時,他可能還在原地打轉。而我,除了做好上述這些,只能靜待他自己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