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梅 王春艷
【摘 要】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開展使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增強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整本書閱讀能夠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強化其閱讀能力。但是目前科普類整本書的閱讀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不僅缺少足夠的科普類書籍資源,而且閱讀教學方法也比較落后,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科普類;整本書閱讀;《十萬個為什么》;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2)18-0155-03
整本書閱讀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重要內(nèi)容,然而在小學“快樂讀書吧”等的推薦書目中,大多都是文學類作品,科普類作品很少,而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中的《十萬個為什么》就是其中為數(shù)不多的科普作品之一。本文即針對米·伊琳的《十萬個為什么》,對科普類整本書閱讀教學進行研究。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
目前,整本書閱讀已編排到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而且設置了多個欄目,如“快樂讀書吧”“我愛閱讀”等,使整本書閱讀教學更加有序合理。但是通過對1至6年級的“快樂讀書吧”進行研究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推薦的書籍大多是文學類,很少有科普類作品,唯一的科普類書籍就是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的《十萬個為什么》,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有這樣一段文字:“活潑而又邏輯嚴密,趣味是從知識本身中挖掘出來的而不是外加的噱頭。”確實,科學本身就充滿了趣味性和探究性,其中的未知是人們探索科學世界的源
動力。
在科普類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小學生觀察生活中存在的科學問題,如“水為什么不能燃燒?”“面包為什么有很多小孔?”“水為什么能夠滅火?”探究的趣味來自對未知的發(fā)現(xiàn),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科普類書籍拓展自己的科學認知,明白相應的科學道理,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有新的收獲和發(fā)現(xiàn),從而使他們獲得滿足感。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對科學的探究興趣將會越來越強烈,教師在指導小學生進行科普作品閱讀時,需要巧妙運用未知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探究中閱讀,體驗閱讀和探究的快樂。
二、明確教學目標
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要制定明確的整本書閱讀目標以及教學目標,為科普類整本書閱讀教學制定詳細且明確的教學方法。
首先,閱讀能力。在科普類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學生需掌握主要的內(nèi)容,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并大膽地對不懂的地方進行提問。其次,閱讀習慣。學生要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看報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積極收集圖書資料,和同學進行溝通交流。再次,學生需要在閱讀科普類作品時提出不懂的問題并嘗試用各種方法解決,感受閱讀科普類作品的快樂,樂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
科普類作品的閱讀重點如下:第一,學生需要篩選并整合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且能夠對這些信息進行合理的解釋和表達。第二,學生需要能夠運用提問、預測和批注等多種閱讀方法進行科普類作品的閱讀。第三,學生需要擁有濃厚的科普類作品閱讀興趣,體會學習知識的快樂。
通過梳理教學目標,教師就可以制定更加詳細科學的教學內(nèi)容。如在閱讀科普類作品時,學生需要篩選、整合文本信息并進行合理的解釋和表達,教師就可以將這一目標定為整本書閱讀目標。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關鍵詞,并從關鍵詞中提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達成教學目標。
三、過程由易到難
文學類書籍的內(nèi)容邏輯性較強,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學生能夠連續(xù)進行閱讀并沉浸其中,但是科普類書籍的內(nèi)容比較零碎,各個章節(jié)之間幾乎沒有聯(lián)系,閱讀難度較大。因此,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在確定整本書閱讀教學目標之后,層層遞進,由易到難,進行科普類整本書閱讀方法的指導。
首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來梳理書籍中的內(nèi)容。思維導圖能夠有效提升一個人的思維邏輯能力,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和信息整合起來,構建出清晰完整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如在《十萬個為什么》的第一章“屋中漫游”,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畫出思維導圖的方式,針對每一站進行剖析,了解本章的知識架構,從而降低書籍的閱讀難度。
其次,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來閱讀《十萬個為什么》??破疹悤旧砭蛶в泻軓姷目茖W性和理論性,而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是一門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綜合性實踐型學科,具有人文性的同時,也擁有工具性的特點。因此,教師需要在語文教學中不斷落實這一語文要素,幫助學生在閱讀科普類書籍時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教師需要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的質量,并指導學生運用多種途徑解決相關問題。教師可以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在自主完成米·伊琳《十萬個為什么》的閱讀后,通過完成表格來進行二次閱讀,表格中包括閱讀內(nèi)容、書中的問題、我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問題的解答等。使學生在反復的閱讀實踐和交流中更新自己的知識網(wǎng)絡,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最后,教師需要從單篇內(nèi)容到整本內(nèi)容,循序漸進地完成對整本書閱讀的指導。學生在閱讀科普類書籍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指導,還應該由簡入繁、由易到難地開展閱讀指導教學。如在閱讀《十萬個為什么》第一章“第一站——生活中的水”時,教師可以從“板塊一:讀一篇”入手,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提取有效信息,并將關鍵詞串聯(lián)起來,說一說自己獲取的閱讀信息。在板塊二的由一篇到多篇的閱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交流中過渡到板塊三的由一章到一本的閱讀。在指導學生閱讀“生活中的水”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問題:“當你們站在水龍頭前面時,你們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疑問?如果你們心中有疑問,需要大膽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苯又鴮W生開始認真思考并回憶生活中的現(xiàn)象。當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發(fā)后,教師可以拋出第二個問題:“大家仔細觀察書中的圖片,將這六個站點的順序調換可不可以?能否不按順序寫?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寫?”作為一道開放題,學生在認真思考和分析之后進行了大膽的猜測,營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圍,最后教師可以由米·伊琳的《十萬個為什么》,引導學生閱讀其他系列的《十萬個為什么》,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視野[1]。
學生能夠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接受教師的閱讀指導,采用合理的閱讀方法了解書中的內(nèi)容,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閱讀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循序漸進地讓學生保持著深度學習和高漲的閱讀興趣,大大提升了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效果。
四、關注寫作特點
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時,了解書籍的寫作特點十分重要,無論是文學類作品還是科普類作品,在了解寫作特點的基礎上開展閱讀教學能夠有效降低閱讀的難度,讓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書籍內(nèi)容。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針對“這本書有什么寫作特點”這一問題進行合作討論和研究,從而使學生明白這本書的作者主要想表達對生活中一些常見事物的探究,從生活中尋找科學的真諦。
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xù)進行閱讀,學生在“為什么用水洗滌”“人為什么要喝水”等內(nèi)容上發(fā)現(xiàn)了作者米·伊琳會在一個大問題下面設置很多小問題,將大問題進行深入剖析,降低問題的解決難度,這就是一種分解式的寫作手法,能夠讓科普類作品的邏輯性更強,是本書的寫作特點之一。
此后,教師可以拋出問題,詢問學生:“為什么作者不在書中直接寫出答案,將書名改成《十萬個我知道》呢?有哪位同學能給我一個答案?”這個問題的提出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再一次產(chǎn)生極大的閱讀探究興趣,通過和教師以及同學的討論,學生最后發(fā)現(xiàn),這種形式更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而這種設置懸念,不直接寫出答案的寫作方式也是本書的寫作特點。
五、開展實踐活動
教師需要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內(nèi)化并輸出閱讀活動過程中的積累,深化學生對整本書的認知,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
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享和交流,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學生在主題閱讀活動中能夠借助閱讀記錄卡、寫作素材本、思維導圖等工作,實現(xiàn)整本書閱讀經(jīng)驗的積累。而教師需要提供給學生交流分享的平臺,學生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也能夠對整本書的內(nèi)容進行整合、歸類和總結,提升整本書閱讀效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成不同小組,然后引導學生分享交流整本書的閱讀心得,組內(nèi)分享交流之后全班再進行交流[2]。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整本書閱讀教學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同時開展寫作活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探究欲望。主題閱讀活動的開展是一個引導學生閱讀和積累的過程,最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積累的東西輸出,而輸出的重要方式就是寫作。寫作能夠為學生的閱讀思考提供一個傾訴的途徑,讓學生在閱讀之后產(chǎn)生的情感得到釋放。除了《十萬個為什么》,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七個世界,一個星球》等科普類紀錄片,引導學生將對自然的熱愛寫下來,加深學生對科普類書籍的閱讀理解。
最后,在科普類整本書閱讀活動結束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前往科技中心、博物館或者動植物園等地開展實地體驗,實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和書本內(nèi)容的有效對接,理清主題閱讀和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提升學生的閱讀欲望。
六、多元閱讀評價
整本書的閱讀需要學生反復閱讀思考,只讀一遍、兩遍或者是不深入地進行閱讀,閱讀效果往往不理想。教師需要精心設計交流活動和搭建成果展示平臺,對學生的科普類整本書閱讀效果進行科學評價[2]。
首先,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指導學生將疑惑點和問題羅列出來。教師需要在了解學生實際閱讀情況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相關交流話題,展開研究討論,使學生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共同解決問題。如教師在課余時間可以制作一些調查問卷,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章節(jié),找出大部分學生的閱讀喜好,開展交流討論活動,提升科普類整本書閱讀的效果。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搭建成果展示平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熱愛科普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有效性。第一,教師可以開展知識闖關小游戲。教師可以在整本書閱讀之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開展知識闖關大比拼,讓學生比一比誰在閱讀之后學習到了更多知識,最終獲勝的小組將會獲得“科普閱讀新星組”的稱號,大大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教師可以開展科普手抄報活動,將評出的好的作品粘貼到墻上,提升學生閱讀自信心的同時,激勵其他學生進行閱讀。第三,教師可以鼓勵一些活潑好動的學生通過做實驗來記錄和驗證書中的內(nèi)容。如在閱讀完書籍內(nèi)容之后,有的學生就會對“為什么面團里放酵母后就會發(fā)起來”這樣的問題產(chǎn)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書中很多實驗的取材比較方便,操作也非常簡單,在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還能夠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科普類整本書閱讀的質量。
多元化評價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針對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教師需要以鼓勵和督促為主,合理運用評價語言,積極開展多樣化的評價活動,提升評價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而言之,科普類整本書的閱讀需要教師制定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開展科普類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楊玉林.興趣為先 任務驅動 深度聯(lián)結——米·伊林《十萬個為什么》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J].小學語文教師,2021(7).
[2]沈麗君.讓學生成為積極的閱讀者——以《十萬個為什么》為例談整本書閱讀推進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0(6).
【作者簡介】
周保梅(1984~),女,漢族,江蘇邳州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王春艷(1983~),女,漢族,江蘇邳州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