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錦蓮
摘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提出的“樂評嘉年華”是一項創(chuàng)舉,實現(xiàn)了教育評價向更優(yōu)處進階的范式轉移,從頂層設計、中觀架構到微觀實踐等各個層面都有所體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為:從工具理性走向價值理性,從知識為王走向素養(yǎng)為本,從精確偏好走向模糊享受,從靜態(tài)孤立走向動態(tài)一體,從被迫輸出走向主動建構。當然,也并不全然是完美的,他們無畏地探索了一種變革的可能性,以“人是目的”為底色,以“素養(yǎng)本位”為導向,以“一體貫通”為思路,以“兒童站立”為旨歸。
關鍵詞:“樂評嘉年華”;非紙筆測試;教育評價
從古至今,教育評價都是頂頂困難的事情,但在人類發(fā)展的歷程中,又頂頂重要。所以,即便再難,都有人前赴后繼,為之不斷地奮斗,以求多一種、更多一種可能。古貝和林肯將20世紀以來與學習評價密切相關的教育評價活動劃分為測量時期、描述時期、判斷時期和建構時期四個階段。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第四個階段,但很多人仍然懷念、固守抑或是停留在過去,不管是渾然不覺還是自欺欺人,這恐怕都不是一件好事。所幸的是——勇士不死,一些有理想的教育者正在義無反顧地行動著,他們努力地打開評價這個黑箱子,去展現(xiàn)看得見的學習過程;他們奮力地啃咬評價這塊硬骨頭,去把握更多元的學習效能;他們全力地找尋評價這個支撐點,去撬動兒童的高質量學習。他們是勇士,更是先鋒,在摸索教育評價可能的改革之路的同時,更致力于透過評價看見兒童、看見人。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南師大附小”)就是勇士隊伍中的一分子,其所提出的“樂評嘉年華”這一創(chuàng)舉,在我看來,想得高遠、走得堅定、做得扎實。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長久以來教育評價的頑疾痼瘴,實現(xiàn)了教育評價向更優(yōu)處進階的范式轉移,從頂層設計、中觀架構到微觀實踐等各個層面都有所體現(xiàn),可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從“工具理性”走向“價值理性”
教育評價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許多對人的定位、判斷以及分類必須依賴于它,否則似乎不合理,更不合法。但久而久之,人們往往會忘記為什么去評價,把原本是工具的評價自然地調換為目的本身,奉其為圖騰,頂禮膜拜之,這便是許多評價見分數(shù)、見等級、見差距,卻唯獨不見人的典型表征。“樂評嘉年華”試圖扭轉這種局面,將評價放到其本該有的位置,使其成為讓人挺立的工具,而非讓人附庸的本體?!皹吩u嘉年華”以讓兒童真正在場,并以不斷發(fā)現(xiàn)兒童、發(fā)展兒童為根本旨歸,不僅關注兒童所應習得的知識與技能,更強調學習背后的價值觀念與情感態(tài)度。它將兒童視作完整的人,而不是可以拿出來單獨切片的待檢樣本。與此同時,它還用一種人的邏輯對評價活動進行了改造,突破了以往單個人對單個文本在規(guī)定時間內進行答題測試的模式,而將自身幻化為一場盛大的儀式,其中充滿著富有各種意義的交往性實踐,兒童需要在相互商量中作出決策,在彼此協(xié)同中共克難題。在這場儀式里,兒童所展現(xiàn)出來的精神風貌與能力氣質才是真正屬于兒童、屬于人的,而不是被系統(tǒng)標定好的機器,或是被刺激強化了千百遍的“巴甫洛夫的狗”。
二、從“知識為王”走向“素養(yǎng)為本”
知識從來都是人們最為渴望的東西,知識的含量一直被認為是評判他人內涵的重要指標,這本身是值得慶賀的,因為一個熱愛知識、崇尚知識、敬畏知識的社會才是真正有希望的社會。但問題在于,在用知識作為唯一標尺來評價的當下,知識的功利性價值被發(fā)揮到了極致,而其內在魅力與育人價值卻被忽略了?!皹吩u嘉年華”規(guī)避了這一點,實現(xiàn)了對左右評價進程的目標體系的整體性優(yōu)化。它統(tǒng)合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OECD與其他各國關于未來素養(yǎng)的能力結構與考查指標,并將以兒童無限發(fā)展為信念的“三有三會”校本素養(yǎng)融入其中,構建了一個包含9個層次、72個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以此作為開發(fā)評價任務、設計評價活動、規(guī)劃評價流程的重要依據(jù)。素養(yǎng)體系的建立保障了整個評價從隨意走向專業(yè)、從散亂走向有序、從偏狹走向遼闊。每一個任務點的確立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每一個評價活動都能內在地關聯(lián)著由若干素養(yǎng)點所構成的素養(yǎng)集,或是素養(yǎng)群。同時,通過評價活動與素養(yǎng)目標相呼應的覆蓋面與相關聯(lián)的深度狀態(tài),又可以去反觀評價本身的質量與效能。從知識到素養(yǎng),不是喊喊口號、談談理想,或是煽煽情便可以自然達成的。只有將素養(yǎng)真正落實到具體的評價過程之中,它才能被充分地彰顯出來。在這一方面,南師大附小已經(jīng)作出示范。
三、從“精確偏好”走向“模糊享受”
紙筆測試是一場沒有中間項、沒有可能路徑,只有絕對標準與客觀正誤的精確化實驗。人們追逐精確,因為它快速高效、簡單直白,由此衍生出了一整套在精確中獲利的方案,如機械訓練、滿堂灌輸?shù)?人們又害怕精確,因為它說一不二、不留情面,由此更加劇了人們?yōu)榱司鹑【_優(yōu)勢而產(chǎn)生的惡性競爭。在這種對精確化又愛又恨、越恨越愛的糾結中,整個教育都陷入了一種怪圈,一大批“做題家”“應試家”的涌現(xiàn)甚至讓人恍惚:那是否也可能是對的呢?“樂評嘉年華”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并提醒我們要回到規(guī)律中去,回到常識上來,因為人是不可測量物。人的第一屬性是未完成性,個中脆弱與不成熟卻又恰恰是其可能無限強大的根源,兒童尤其如此。測量是有限度的,其前提條件是只有能被測量的才能被測出來,不能測且測不準的部分則只能被棄之一邊,而這些卻又并非不重要,有時其重要程度更勝于可測部分。能測出來的永遠都只是一小部分,它永遠與兒童所真實擁有的相去甚遠。用部分的分數(shù)去表征全部的兒童是粗暴的,用對精確的執(zhí)迷去掩蓋模糊的深意更是無理的,讓模糊對抗精確,讓模糊在評價中享有一席之地,這恰恰也是“樂評嘉年華”在改造傳統(tǒng)評價方式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將體育精神嵌入到運動考評中,將審美視點融入聽說讀寫中,將協(xié)作意識深入到問題解決中……“樂評嘉年華”要托起的不是一堆堆被精確分數(shù)標定了的物,而是一個個被模糊表現(xiàn)豐滿了的人。
四、從“靜態(tài)孤立”走向“動態(tài)一體”
自現(xiàn)代學校制度建立以來,學校成為學生受教育的正式場所,學科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分科教學、分科考試、分科計分已成定式,學科各自為政、不相往來,學科壁壘越砌越高,難見打通與融合的空間。當我們沉浸在學科的世界中不可自拔時,世界范圍內關于跨學科、跨領域的風潮已然襲來,作為未來教育更開放、更融通、更多元的趨勢已不可逆,只有順勢而為才能迎頭趕上,立于時代的潮頭。南師大附小敏銳地把握到了這一點,并希望首先在教育評價中作出突破。由此,他們對“樂評嘉年華”進行了系統(tǒng)化設計,通盤地梳理了同一時空下各個不同學科的核心目標、典型任務與突出難點,致力于用一個大任務情境將所有的學科素養(yǎng)考查點統(tǒng)整進來。一個大任務可能既考查了語文、數(shù)學的素養(yǎng)點,又關照了音樂與體育的素養(yǎng)線,而大任務的分解與小任務的匯聚都齊刷刷地指向需要落實的素養(yǎng)標準。與此同時,“樂評嘉年華”還設計了朗讀、表演、游戲等多種形式,更創(chuàng)設了與評價任務相匹配的故事情境或是生活場景,讓兒童代入情境角色,置身于這些可穿梭、可駐足、可回轉、可重游的空間里,負責任地應對問題,有選擇地迎接挑戰(zhàn),多向度地攻克難關,并且還始終伴有教師、伙伴以及家長的鼓勵、支持與適度的幫助。“樂評嘉年華”是一種評價的創(chuàng)新,更是一種學習的創(chuàng)新。它從整體上架構了一個渾然一體、動態(tài)創(chuàng)生的兒童學習場,讓兒童在更統(tǒng)合而非割裂、更歡愉而非緊張、更沉浸而非游離的狀態(tài)中展現(xiàn)自身的才能、挖掘自身的潛能、綻放自身的光芒。
五、從“被迫輸出”走向“主動建構”
在接受紙筆測試評價的過程中,兒童的消極性遠大于主動性。每逢考試,坊間總戲謔地用“考的都會、蒙的都對”來鼓勵考生,考題的未知性與考生的無力感交纏在一起,相互作用,又相互強化??忌鷽]有選擇或是變更考題的權力,他們能做的只是窮盡一切力量應付每一個難關,碰到熟題時慶幸,碰到生題時只能自認倒霉。兒童成為被迫的答題機器,不斷地輸出所謂的標準答案,以謀求更高的分數(shù)。“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分數(shù)表現(xiàn)成為學習的信仰,迎合分數(shù)的評判成為學生的習慣,從價值理性的角度來反思,這實屬異常。但可怕的是,人們在異常的世界里待久了,理所當然地把異常視作正常,甚至還貶損或是壓抑正常?!皹吩u嘉年華”的出現(xiàn),將呼喚教育評價回歸正常這一使命扛在了肩上。它建立了以兒童為中心的評價機制,旨在通過評價幫助兒童確立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優(yōu)選學習方法、親歷學習過程。在“樂評嘉年華”中,兒童實現(xiàn)了角色的轉變,從被迫應付者轉向了主動建構者。在評價前,他們享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準備期,可以親身體驗、持續(xù)積累與先行試驗;在評價中,他們可以在更為寬松的環(huán)境中,積極地應對擺在面前的難題,較為從容地選擇最優(yōu)化的問題解決方案,顯現(xiàn)自身才干;在評價后,他們還可以不斷地對評價任務進行有意識的延展,并將其融入后續(xù)的學習生活之中。在兒童面前,評價已不再是嚴苛的目光、挑剔的嘴角與嫌棄的面龐,而是一雙如影隨形的溫暖的手,扶著、牽著、托著兒童往前走。由此,評價也不再是評價本身,它終將成為促進兒童學習的重要方式,喚醒兒童存在的意義感,豐盈兒童行動的獲得感,更升騰兒童建構的成就感。
教育評價永遠都有裂縫,難免顧此失彼,又確實眾口難調。南師大附小通過“樂評嘉年華”進行的評價改革,也并不全然是完美的。他們只是在能力范圍之內無畏地探索了一種變革的可能性,以“人是目的”為底色,以“素養(yǎng)本位”為導向,以“一體貫通”為思路,以“兒童站立”為旨歸。如此,便已領先其他不少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