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心
摘要: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是提升幼兒素養(yǎng)的關鍵,也是素質教育改革的方向標。在幼兒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生活教育理念有效落實到平常的教學中。以生活為背景,為幼兒創(chuàng)設豐富而真實的學習、活動、游戲、勞動情境,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娛樂、成長,在活動中增長知識與技能,收獲快樂和智慧。
關鍵詞:生活教育;幼兒教育;活動;快樂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研究,并基于自身的教育經驗,提出了許多適合幼兒發(fā)展的教育理論,其中“生活教育”理念最負盛名,也為當前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實際組織幼兒參與集體活動時,教師也應當明確幼兒教育的最終目的,主動深入解讀生活教育理念的細節(jié),積極更新陳舊教育思想,從而為教育活動增添生活氣息,拉近幼兒與集體活動之間的距離,促使幼兒基于生活元素,實現(xiàn)智力、能力等多個方面的發(fā)展。
1? ?注重“生活即教育”,密切聯(lián)系生活
在組織幼兒參與學習活動時,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為了在短時間內向幼兒滲透更多的知識,經常忽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直接為幼兒介紹概念、理論等,致使幼兒對知識的理解效果較差,也難以直接將掌握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而生活教育理念著重指出了教育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倡導幼兒立足生活理解知識,因此,在生活教育理念下創(chuàng)設集體活動時,教師要明確現(xiàn)實生活與幼兒教育之間的關聯(lián),主動為幼兒引入生活場景、生活材料,讓幼兒立足生活視角,完成對知識的建構,提升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1.1引入生活場景,拉近幼兒與活動的距離
幼兒的學習經驗較少,生活經驗相對豐富。因此,當教師直接教授幼兒理論知識時,幼兒會產生畏懼心理,降低探索知識的欲望;而當教師引入生活元素時,幼兒會因為所學內容相對熟悉,從而主動拉近知識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距離,點燃學習熱情。所以,在創(chuàng)設集體活動時,教師也要遵循幼兒的學習規(guī)律,主動為幼兒創(chuàng)建生活場景,讓幼兒基于自己相對熟悉的內容,自覺地將目光聚焦在集體活動中,積極探索未知內容。
例如,在開展“看電視要注意什么”的健康活動時,教師便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增加幼兒對學習內容的熟悉度,拉近幼兒與活動的距離。在活動剛開始時,教師先為幼兒呈現(xiàn)生活中常見的電視機圖片,并為幼兒設計“這是什么呀?你認識它嗎”的問題,喚醒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基于自己的實際生活,回答這兩個問題。緊接著,教師再為幼兒設計“電視有什么用處呢”“你平時都利用它做什么”等問題,并結合幼兒的回答,為幼兒總結電視的作用。隨后,教師再為幼兒展示一些視頻,促使幼兒通過這些視頻了解人們看電視的幾種方式,如有的人躺著看電視,有的人離電視很近等,并讓幼兒判斷這些看電視的方式是否正確,以便幼兒在正確判斷上述生活情境的過程中,逐步總結正確看電視的方式。
教師直接在活動中構建生活場景,能夠讓幼兒立足生活視角,思考活動中的知識,從而直觀地認識到學習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性,以便幼兒在未來的生活中可以采取正確看電視的方式,保護眼睛。
1.2尋找生活資源,增添生活氣息
幼兒的抽象思維發(fā)展緩慢,在集體活動中,當教師單純采取口述的方式為幼兒描述生活情境時,幼兒很難依靠自己的想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生活畫面,自主拉近與生活的距離。而生活素材能夠直接將生活元素呈現(xiàn)在幼兒面前,促使幼兒基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感知學習活動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從而培養(yǎng)生活化的學習意識。因此,教師要注重生活材料的引入,促使幼兒擁有對生活物品進行加工的機會。
比如,在“廢物再利用”的集體活動中,教師便可以借助生活材料,營造富有生活氣息的活動,組織幼兒展開動手操作活動。在組織幼兒參與活動前,教師可以先為幼兒布置“收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的任務,讓幼兒自主收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如舊衣物、飲料瓶、紙箱等,為后續(xù)活動的開展準備素材。在正式開展活動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幼兒展示一些由廢舊物品制作的工藝品,如由舊紙箱制作的“海底世界”,由舊衣物制作的創(chuàng)意裝飾畫等,促使幼兒通過這些工藝品,意識到廢舊物品的再利用價值。隨后,教師鼓勵幼兒根據(jù)自己收集的廢舊物品展開聯(lián)想活動,引導幼兒用自己手中的舊衣物、紙箱等完成創(chuàng)意制作。當幼兒完成創(chuàng)新設計與制作后,教師為幼兒搭建平臺,鼓勵幼兒展示自己制作的工藝品,并請幼兒介紹自己的靈感,以及制作的過程,促使幼兒在分享經驗的同時,聆聽同伴的思路,積累更多的創(chuàng)新靈感。
教師要指導幼兒善于尋找和收集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再鼓勵幼兒應用生活材料開展設計與制作活動,讓生活氣息始終縈繞在幼兒的身邊,促使幼兒的綜合素養(yǎng)獲得有效發(fā)展,這種便捷的方法讓幼兒對這種活動的興趣倍增,而且幼兒的動手能力也能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和提升,從而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2? ?著眼“社會即學?!?,擴大教育范圍
“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思想中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是認為社會就是教育的場所,能夠輔助幼兒成長,提高幼兒的能力。其二是認為教育應當為幼兒的社會生活服務,滿足幼兒的成長需要。所以,在生活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不僅要主動擴大教育范圍,積極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讓幼兒在深入社會中親近大自然,走進社會生活,也要基于社會服務的目的,優(yōu)化以往的集體活動形式,促使幼兒在活動中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2.1社會即學校,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在傳統(tǒng)幼兒教育中,教師習慣于將幼兒局限在室內,阻斷了幼兒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致使幼兒的學習形式相對單調,獲取知識的渠道也相對單一。而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社會含有學校的意味”的理論,指出了現(xiàn)實社會的教育價值,所以,在幼兒教育改革中,教師應當參照陶行知先生的理論,主動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讓幼兒走入社會、親近自然,從而基于自身的體驗完成對知識的建構。但是,在組織幼兒外出時,教師要意識到幼兒的生活能力、安全意識較差,因此,應當先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避免幼兒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出現(xiàn)安全問題。
例如,在組織幼兒參與種植類的學習活動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幼兒參與社會實踐,讓幼兒在深入社會的過程中增強對植物的了解,掌握種植的基本方法。首先,在園內,教師為幼兒講解外出實踐的注意事項,強化幼兒的安全意識,避免幼兒在種植園發(fā)生意外。在帶領幼兒到達種植園后,教師可以先指導幼兒觀察豌豆種子的外形,提高幼兒對豌豆種子的認識。緊接著,在園區(qū)工作人員的輔助下,讓幼兒收集園區(qū)內的豌豆種子,為后續(xù)的種植活動奠定基礎。隨后,教師為幼兒示范,促使幼兒在觀察教師行為的過程中,逐步總結豌豆種植的基本方法。之后,教師再為幼兒分發(fā)鏟子、噴壺等工具,組織幼兒自主種植豌豆。在完成種植園的活動后,教師再指導幼兒回顧、反思,以便幼兒加強對種植方法的印象。
教師主動帶領幼兒走入社會,能夠打破常規(guī),豐富幼兒的學習場所,讓幼兒在親近自然的同時,完成對知識的探索和建構,以便幼兒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主動從生活中獲取知識。這種方式促使幼兒主動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進田野,讓社會成為幼兒的成長樂園。
2.2教育服務社會,適應社會需求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當明確,幼兒參與集體活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將掌握的知識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解決生活問題,這一教育思想與“社會即學?!钡慕逃砟畈恢\而合。然而,在以往的集體活動中,教師只注重基礎知識的滲透,很少為幼兒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導幼兒應用知識,以至于幼兒沒有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未能主動基于自己掌握的知識促進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因此,在集體活動中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時,教師應當主動為幼兒搭建社會情境,創(chuàng)設應用知識的機會,以便幼兒在正式進入社會后能夠基于掌握的知識,提高社會適應性。
以“蜘蛛和糖果店”的集體活動為例,幼兒可以通過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完成知識的應用,提高生活能力。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先為幼兒展示幻燈片,并設計“這里有一家商店,你看到了嗎?在這家商店里都有什么呢?有沒有你需要的東西”等問題,讓幼兒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將目光聚焦在活動中。緊接著,教師為幼兒展示蜘蛛的圖片,并引導幼兒猜測蜘蛛在糖果商店會遇到什么。隨后,教師為幼兒引入繪本,促使幼兒在閱讀繪本后,沿著故事線展開情景模擬活動,以便在扮演“蜘蛛”“阿姨”“咪咪”“冬冬”等角色的過程中,還原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之后,教師再提出“哪種糖果最受歡迎呢”“每種糖果每天可以賣出去多少”等問題,使幼兒基于角色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幼兒集體活動中,教師為幼兒創(chuàng)建生活化的社會情境,能讓幼兒在集體活動中提前體驗未來的社會生活,從而在獨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時,更加準確地應用已學知識,促進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發(fā)展,久而久之,幼兒的集體榮譽感也會增強,集體合作能力也就變強了。
3? ?踐行“教學做合一”,凸顯本位價值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理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這一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提出“在進行生活教育時要讓受教育者去感受,才能得到最直觀和清晰的經驗”的理論,指出了“受教育者”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然而,在實際組織幼兒參與集體活動時能夠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仍舊將幼兒置于被動地位,致使幼兒難以基于自己的感官體驗,完成對知識的感知,以至于幼兒難以體會學習的樂趣。因此,在推進幼兒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倡導“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主動為幼兒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生活場景,讓幼兒與情境融為一體,開展動手操作活動,從而基于直接體驗,增強幼兒對知識的認識,發(fā)展實踐能力。
3.1提供生活素材,實現(xiàn)親身感知
“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認為,“教”“學”“做”是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做”是實現(xiàn)“學”的渠道。而在以往的幼兒集體活動中,教師習慣于采取“師講生聽”的教育形式,致使“教”與“學”的過程分離,幼兒也難以在活動中占據(jù)主體地位。因此,在引入“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后,教師也應當調整以往的教學結構,主動挖掘生活中的元素,引導幼兒觀察,促使幼兒基于自己的體驗,完成知識的積累。
例如,在“有趣的油和水”的活動中,教師便可以為幼兒提供生活中常見的油、水等,引導幼兒親身感知,了解生活中油、水會自動分離的科學現(xiàn)象。在活動中,教師先為幼兒出示實物,并引導幼兒思考,“在老師的手里有一杯水和一杯花生油,如果將二者混合,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呢?”在引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后,教師讓幼兒開展動手實踐活動,使幼兒基于自己的操作,直面油、水混合后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在幼兒操作結束后,教師再請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以及自己觀察到的現(xiàn)象,以便圍繞幼兒總結的現(xiàn)象,帶領幼兒認識油、水不相融的特點。之后,教師再向幼兒提出“如果我們手上不小心粘上了油,應該如何處理”的問題,引導幼兒大膽猜測。當幼兒提出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法后,教師為幼兒提供洗衣粉,請幼兒將洗衣粉倒入裝有油和水的杯子里,再鼓勵幼兒自主觀察現(xiàn)象,促使幼兒基于自己的操作,認識“乳化現(xiàn)象”。
顯然,教師改良以往的教育形式,引導幼兒通過自主感知、自主觀察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探索,不僅能彰顯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也能提升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2同伴互助,加快實踐進度
在開展自主操作活動時,能夠發(fā)現(xiàn),有些活動的難度較大,幼兒難以完全依靠個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操作。因此,為了更好地在幼兒集體活動中推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師有必要為幼兒創(chuàng)建合作互動的平臺,促使幼兒在相互幫助中,加快實踐操作進度。
比如,在“會懸空的紙盒娃娃”這一活動中,教師便可以為幼兒創(chuàng)建互助平臺,促使幼兒團結合作,互相幫助,加快實踐探究的進度。首先,教師參照以往的活動經驗,了解和分析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交流能力、統(tǒng)籌規(guī)劃能力,以便采取恰當?shù)脑瓌t,合理地安排每個小組的人員結構。隨后,教師為幼兒展示會懸空的紙盒娃娃,引發(fā)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主動依靠小組的力量,共同探討紙盒懸空的方法。當幼兒討論出方案后,教師要實時指導。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懸空紙盒娃娃,讓幼兒感受團隊的力量。
教師要尊重幼兒之間的差異性,科學地為幼兒搭建合作互動平臺,能夠讓幼兒在各司其職的過程中發(fā)揮自身的價值,從而加快小組探究進度,加深幼兒對知識的理解。
總而言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不僅揭示了現(xiàn)實生活與教育之間的關系,也指出了“教”與“學”之間的關系,促使幼兒可以真正地通過自主操作的過程,完成對未知知識的探索。所以,在未來組織幼兒參與學習活動時,教師應當繼續(xù)深入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并在集體活動中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尋找落腳點,以便在改良幼兒教育學習環(huán)境的過程中,強化幼兒的生活意識,從而逐步提升集體活動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紅.淺談生活教育理念在幼兒學期教育中的有效應用[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21):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