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秀春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開放性閱讀情境,引導開放性閱讀活動,助推開放性閱讀應用。通過開放性閱讀,引導學生搜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反饋評價信息,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發(fā)展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開放性閱讀,能夠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語文世界的窗口。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開放性教學? ?“信息意識”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靶畔⑺仞B(yǎng)”包括信息提取、信息解讀、信息加工、信息評價等,其中“信息意識”是先導。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的使命與責任。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筆者認為,可以采用開放性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能動地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從而展開信息化的思考與探究。如此,才能逐步培育學生的“信息意識”。
一、創(chuàng)設開放性閱讀情境
開放性的閱讀需要開放性的情境。在語文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的閱讀教學往往局限于課堂,沒有引導學生將閱讀向生活世界延伸、拓展,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場域封閉、視界狹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走出封閉的小圈子,進入廣闊的社會生活之中。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多媒體課件”等,將生活中的相關內(nèi)容、素材、資源等引入課堂之中,創(chuàng)設一種開放性的情境,從而幫助學生建構一種融課內(nèi)外為一體的語文學習新格局。
當然,將“互聯(lián)網(wǎng)”“多媒體”等相關的媒體、技術引入課堂,不是一種“聲色光電”的膚淺演繹,而是要改造傳統(tǒng)的封閉性課堂,改變學生語文學習的固化、僵化狀態(tài),引導學生進行文本思考、探究、分析、綜合等。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青山處處埋忠骨》時,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了與抗美援朝相關的背景情境。這一情境是開放性的,學生可以對情境內(nèi)容進行補充。在此基礎上,由開放性情境導入作為決策者的一代偉人毛澤東,進而閱讀作為偉人的兒子毛岸英參加抗美援朝的故事,讓學生迅速走進教材的文本閱讀之中。由此,學生自然提出了相關問題,諸如“毛主席是國家主席,為什么要讓自己的兒子上戰(zhàn)場?”“毛主席為什么將兒子的遺體安葬在朝鮮?”這樣一些問題,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研讀文本,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自主搜尋相關的背景信息,進而全面認識毛岸英,深刻理解毛主席作為國家主席親自將兒子送到朝鮮參加戰(zhàn)爭的偉大壯舉。這些相關的歷史信息進入語文課堂,能夠讓學生的語文閱讀呈現(xiàn)開放樣態(tài)。
開放性的閱讀情境,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樹立“大語文觀”“大課程觀”“大學習觀”“大課堂觀”。在開放性閱讀之中,情境不僅是物質(zhì)性的,還是心理性的。因此,情境的開放既是物質(zhì)情境的拓展,也是指導學生閱讀心理情境的拓展。
二、引導開放性閱讀活動
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就是簡單地引導學生用眼睛看。閱讀活動的開放,不僅要開放學生的閱讀內(nèi)容,還要開放閱讀組織形式。通過引導學生的開放性閱讀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語文閱讀與語文學習潛質(zhì)。開放性的語文閱讀活動應是開放性閱讀教學的“亮點”,應是分層的、多極化的,應是富有挑戰(zhàn)性與激勵性的。
開放性的閱讀活動有著鮮活的生命力,不僅包括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常規(guī)性的活動,還包括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評價等活動。實施開放性的閱讀活動,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fā)學生的活動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活動積極性,發(fā)掘學生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教師還要通過設計、研發(fā)開放性活動,打破學科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壁壘,引導學生展開跨學科、跨邊界的語文學習。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時,筆者就以“文本”作為解讀信息的窗口,引導學生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作者蕭紅的生平信息,搜集與《祖父的園子》相關的文本評價信息,搜集蕭紅故居的圖片,搜集與《呼蘭河傳》相關的述評,等等。這樣的信息搜集活動,既讓學生走近了文本,又讓學生走近了作者蕭紅,更走近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創(chuàng)作意圖。在對信息搜集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按圖索驥”的方法,學會了自覺地追問。如學生問:“蕭紅為什么喜歡園子?蕭紅為什么不受父母喜歡,卻受祖父疼愛?蕭紅的個人生活是怎樣的?”等等。這樣,學生借助問題,借助任務驅動,展開了相關的開放性閱讀活動。
開放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進行“縱橫馳騁的想象”,還要引導學生“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閱讀。
三、助推開放性閱讀應用
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只是一個信息輸入的過程,也是一個信息輸出的過程。對語文學科來說,信息輸出是指學生的表達,包括書面表達、口頭表達、表情表達、肢體語言表達等。表達既是一種素養(yǎng)的外化,也是一種交往與溝通。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匆匆》時,很多教師只會反復引導學生品味文本中的字、詞運用,體會文本的修辭等。顯然,對文本的解讀不能僅停留在這一層面上,應從文本的寫作旨趣入手,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打量文本。在教學《匆匆》一文之后,筆者導入趙麗宏的《光陰》一文,并讓學生讀《明日歌》與《今日歌》,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比較,邊閱讀邊思考。學生展開自主性的文本比較,并自主搜集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故事。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講解自己搜集的珍惜時間的故事,寫作珍惜時間的作文,進行珍惜時間的角色劇本表演。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模仿朱自清的語言風格,用系列性的短語、短句創(chuàng)作了《時光》《時間都去哪兒了》《時間如風》《時光如水》等。這樣的一種語用,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另一方面發(fā)散了學生的語文思維,催生了學生的語文想象,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自覺地向自己的生活世界與生命世界延伸、拓展。在語用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地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靈活地運用搜集到的相關信息。
語用有積極語用和消極語用之分,其中積極語用是一種主動的語用、自覺的語用、深度的語用。在開放性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積極語用能讓學生主動地應用相關的語文知識,去搜集、整理、加工相關的信息。教師要讓學生成為積極語用的主人,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用素養(yǎng)。
開放性的語文閱讀,對提升學生的語文表達、寫作等積極語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實施開放性閱讀教學是很有必要的,對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交際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有意地引導學生搜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反饋評價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發(fā)展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在開放性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把握信息的特點,用合適的方式融入、滲透、鏈接“信息”。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語文世界的窗口。
參考文獻:
[1]陸耀芳.立足教材? ?有效拓展——淺談“節(jié)外生枝”教語文[J].小學語文教學,2007(6):12-14.
[2]劉堯.開源立本? ?節(jié)時共讀——小學語文鏈接式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35):186-187.
[3]毛惠珍.小學語文鏈接式閱讀教學四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2(Z2):27-29.
[4]孫海霞.促成言語生長,鏈接學生的生命體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言語訓練的策略[J].知識文庫,2021(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