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祿
關鍵詞:中小學數學;數學銜接;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3-
引言
進入初中,數學課本內容相對于小學數學難度明顯上升,知識體系從算數逐步向代數轉變。學生所面臨新環(huán)境、教師等外部因素的變化,個別學生難以適應,造成進入初中后,部分學生的數學成績快速下降。近年來,新課改的實施使教材滿足無縫銜接,但教師的教學經驗,對課本的分析講解程度以及課程的設計都對學生吸收掌握數學知識有著一定的影響。教師如何結合教學目標,使學生更好的完成小學數學到初中代數數學的轉變,良好的教學策略起著重要的作用。
1 引導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之間內在聯(lián)系,做好知識銜接
教師如果期望初一學生能較快的適應初中數學,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尊重學生認知從低級到高級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思維發(fā)展從形象到抽象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再結合小升初的特殊性設計數學教學課程,通過實際課程幫助學生做好知識的遷移,盡快適應初中數學的學習方法,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
例如:在負數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首先結合生活實際通過案例進行說明,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負數,從而說明正負能量在生活中是真實存在的,讓數學更加貼近生活,使學生知道負數的學習是初中數學的必須課。再繼續(xù)通過負數延伸得到了整數、分數等知識,使學生感受到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對理數進行理解認識,通過理數再進一步延伸至數軸、四則運算。通過學生對層層遞進、各個知識點之間的比較學習,讓學生能夠對初中數學銜接。
2 教師需針對學生思維發(fā)展情況,因材施教的開展教學
為了更好的使學生完成小學到初中的銜接工作,需要教師結合課本內容及數學銜接階段的課本特點設計教學框架。通過確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不斷的與時俱進設計教學方法。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認知水平及個人心理都不夠成熟,所以對數學中存在的公式不能更好的理解,也不能很好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所以,教師教學需要以不斷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設計出學生較為感興趣的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總結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從而逐漸形成數學思維。
例如,在對有理數運算規(guī)律的學習時,教師需要先引導學生回憶各種規(guī)律,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進行舉例,感受到有理數在生活中的實際存在,如正數和零、正數和復數,在學生對數字進行理解后,教師可在課堂中設計生活情境,讓學生更加深刻的對數字進行理解。讓小學生明白了有理數作為數學基礎存在于數學中。作為學生,剛開始接觸初中數學的邏輯思想,需要通過教師對教學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通過圖片、視頻的加入,積極調動學生思考,從而進入數學學習模式。
3 教師需針對性的進行課堂設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了解數學學習規(guī)律,真正的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才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的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去。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點,通過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積極引導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教師應把握學生學習規(guī)律,針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指導,激發(fā)學習動機,建立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信心,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多方面多渠道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數學。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引入情境教學,把數學案例的故事引入到課堂中,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如國王為了表彰圍棋發(fā)明者,在棋盤上放置小麥的環(huán)節(jié),讓同學們依據圍棋格數放置小麥顆數,在放置小麥的同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發(fā)現(xiàn)從一到四的類推規(guī)律。通過情境教學的引入,讓學生學會在過程中通過探索問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到數學教學目標內容,激發(fā)學習興趣,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小學到初中的數學課堂,由于學生思維方式、個體差異及數學知識體系的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故是一個銜接的過程。如何更好的讓學生真正的融入數學課堂,達成教師的教學目標,盡快從小學數學思維過渡到初中認知模式,是教師們需要長期探索的課題。通過對學生規(guī)律的把握,結合教學目標科學的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更好的融入課堂。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共同參與課堂完成教學,才能更好的完成小升初的數學課堂銜接,能夠為學生接下來初中數學的學習奠定基礎,綜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促進學生的人格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姜麗 . 中小學數學教學無縫銜接的解決策略[J]. 基礎教育論壇,2016(28).
[2]李立紅 . 淺談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問題及應對策略
[J]. 中學數學雜志,2012(S2):34-34.
[3]趙文彬 . 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探索與實踐[J]. 中學數學,2014(2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