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摘要:語文要素是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編排的亮點,然而不少教師卻對此感到茫然與焦慮。語文要素與語文能力之間的落差成因表現(xiàn)在目標不明確、內容不確定、活動不充分。教師可以通過深度解讀抓起點、瞻前顧后把梯度、關注文體定目標三條路徑確定兩者之間的結合點,還可以通過搭建驅動式支架、訓練式支架、圖表式支架轉化語文要素,內化語文能力。
關鍵詞:語文要素 語文能力? 學習支架
2019年秋季,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實現(xiàn)全學段覆蓋,隨之帶來的教學改革是顛覆性的,涉及統(tǒng)編版與原教材的銜接、解讀、教學策略制定等問題。不少教師對“語文要素”這個高頻概念認識不足,解讀不深,體悟不透,因而感到茫然與焦慮?;诖?,本文將聚焦“語文要素”,剖析它與“語文能力”之間落差的成因,從而確定兩者之間的結合點,探尋兩者之間轉化的策略。
一、剖析語文要素與語文能力之間落差的成因
1、目標不明確
語文要素是“航向標”,那其他一些基礎要素要不要教呢?如果只教一種語文要素,教學范式又是怎樣的?語文課堂出現(xiàn)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滿課堂”,抑或是炒冷飯似的“單調課”,就是目標不明確帶來的后果。
2、內容不確定
圍繞語文要素制定的教學目標明確了,那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內容更合適呢?語文教師面對新教材,茫然焦慮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一直在做“選擇題”:內容教哪些?
3.活動不充分
有些課堂教學中,目標比較聚焦,內容比較集中,可是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收效甚微,問題就出在了教學活動的設計上。這里的不充分主要是指:時間的不充分,有些教師雖然設計了相關的語文活動,但只是走過場,虛晃一槍,不能給足學習活動的時間:形式的不充分,教師的教學形式呆板僵化,學習者自然就沒有學習的熱情:對象的不充分。
因此,目標不明確,內容不確定,活動不充分,三個“不”導致了語文要素與語文能力之間的不對等關系,落差也就顯而易見了。
二、確定語文要素與語文能力之間的結合點
1.深度解讀抓起點
語文要素的解讀是前提,是基礎,要想樹立“語文要素觀”,首先得樹立“單元整合觀”,從單元導語、課后練習、交流平臺這三方面入手,用整合的思維來把握語文要素,分解其中蘊含的聽說讀寫的訓練點、生長點。比如,四上第二單元指向閱讀的語文要素一覽表(見表1):
從表1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單元導語是我們解讀要素時首先關注的地方,它是單元整體教學的統(tǒng)帥。一般單元導語中的語文要素有兩條,一條指向閱讀,一條指向表達。
2.瞻前顧后把梯度
統(tǒng)編版教材在語文要素的編排上是螺旋上升的,一個語文要素可以分散到幾個年級,或者是同一年段的幾個單元中,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不僅著眼于“這一課”,還要放眼“那一片”。現(xiàn)以“概括”這個語文要素來舉例。
語文老師心中要有譜:今天教的這個語文要素,它處在概括大系統(tǒng)的哪個位置?學生已有的概括水平在哪里?只有這樣瞻前顧后,才能體現(xiàn)梯度性,不至于教學超前、過淺、太深,從而能準確找到要素與能力之間的結合點。
3.關注文體定目標
小學階段,盡管不用過多地給學生灌輸文體的知識,但是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有文體意識。如何“基于文體特點落實語文要素”,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文體的特點,逐步產(chǎn)生文體意識,落實好單元語文要素,每一種文體都有其自身的教學價值,它與要素也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見表2)。
比如六上小說的語文要素,小學階段的小說教學側重在感受人物形象的三種方法:一是留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二是關注小說情節(jié),三是借助環(huán)境描寫。把準了文體的脈,要素與能力之間就有準確結合點可循。
三、搭建語文要素與語文能力轉化的支架
1.驅動式支架
驅動式支架以驅動性問題為載體,在學習活動一開始時介入,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它能引發(fā)學習者對語文要素的思考與探索,而且是通過有趣的、親和的方式驅動學習者投入學習。
例如,薛法根在教學《西門豹治鄴》一課時,設計了“調查報告”的學習活動,引入了驅動式支架:如果你是西門豹,當你了解了郵這個地方天災人禍的情況后,會怎樣向國君報告此事呢?請你寫一份調查報告。
2.訓練式支架
訓練式支架一般在學習活動的中后段出現(xiàn),它能起到強化學習者認知理解、通過指導和練習提升學習者學習能力的作用。千萬不要因為它“訓練”的名字,而誤解它是機械枯燥的代名詞。有句俗話叫“熟能生巧”,語文要素對于學習者而言可能是抽象難懂的,有時需要通過訓練的方式,讓學習者主動建構起核心知識,并將其內化為技能。
例如,三上《在牛肚子里旅行》,在“研讀對話,感悟友情”活動板塊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訓練式支架:你從什么地方看出它們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請試著用下面的句式練習說話:當紅頭,青頭就( )先同桌互說,再小組內交流,看誰找的證據(jù)最多。
3.圖表式支架
圖表式支架,就是用可視化的方式對信息進行描述,尤其適合支持學習者的高階思維活動,如解釋、分析、綜合、評價等。它可以出現(xiàn)在學習活動的任何時候,放在活動前作導引,放在活動中作承上啟下,放在活動尾作總結,可以說靈活多樣,它更多呈現(xiàn)的方式是一種學習工具,深受學習者的喜愛。
例如,三上《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師設計了“畫路線圖,學習反芻”的學習活動。第一步,用橫線找出牛吃草的相關知識,制作知識卡片;第二步,讓學習者在學習單上畫出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第三步,化身知識小博士,簡單講講紅頭在牛肚子里是怎樣旅行的,用上“先……,接著……然后……
總而言之,從“語文要素”到“語文能力”的轉化搭建的學習支架要遵循語文能力在言語實踐中生成與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在語境創(chuàng)設、任務選擇、過程推進、課堂反饋等方面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路徑,在學習者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著力,實現(xiàn)能力導向,讓語文要素更好地落地。
參考文獻:
[1]單志明基于學習支架的學習活動設計與實踐[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8(Z1):91.
[2]羅華明圖表支架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7(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