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師揚
摘要: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還不夠完善,且其思維的片面性很容易導致思想片面和極端,需要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對其加以正確的思想引導。在所有學科中,語文學科在這一方面影響作用比較大,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意識,注重對學生精神文化層面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陽明文化;初中語文教學
在初中語文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將具體的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更加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及多方面學習能力。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發(fā)展的個體,每一個學生都需要學習全面化、個性化、多樣化的勤學篤實教育內容,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將具體的陽明文化引入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帶領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理解初中語文學科之中的陽明文化以及勤學篤實的勤學篤實含義。
一、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對語文學科的性質沒有進行良好的把握,自身的素養(yǎng)和能力達不到在課堂上進行核心素養(yǎng)和文化價值教育的要求,往往不能協(xié)調好學科知識與學習技能、教學過程與學習方法、情感態(tài)度以及學生內心價值觀念這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于是有可能出現(xiàn)教師只注重對必考知識、答題技巧的強調而忽視文字解讀、語言魅力、寫法探究的問題。這樣的教學雖然可以暫時提高學生成績,但從長遠角度看,在學生基本素養(yǎng)和能力培養(yǎng)方面有所欠缺。對于分數(shù)較高的主要學科之一,掌握語文答題得分技巧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實際上,語文是一門幫助學生積累精神財富和豐富學生精神世界的學問,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時,應當對教材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和陽明文化下進行語文教學的措施
(一)轉變教師教育觀念
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漸漸獲得的一種良好品質和重要能力,這種良好品質和能力在學生未來發(fā)展中具有長遠作用。勤學篤實,主要是指古代詩書禮樂等用以對人進行教育感化的文化典籍和成果,它與人的教育密切相關。在語文學科日常教學活動之中,也可以凸顯出勤學篤實主義以及相關勤學篤實精神。語文學科之中的勤學篤實精神以及陽明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塑造方面?;诤诵乃仞B(yǎng)和陽明文化下的初中語文教學非常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在語文學科日常教學活動之中,教師需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觀點以及教學理念。語文教學要綜合考慮三維目標的要求,教材的固定知識其實不是很難,難的是學生要理解文章中的意義,教師需要將具體的勤學篤實素養(yǎng)以及勤學篤實精神直接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具體環(huán)境中,帶領學生充分感受到勤學篤實教育的重要價值。學習古詩,不僅僅需要學生背誦古詩全文,還要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研究這首詩有什么寓意,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比如,李白所著《春夜洛城聞笛》,這一首七言絕句需要學生能夠朗讀、背誦,理解古詩主要的字面含義。但是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去讀懂,要了解詩人寫下這首詩時的背景是客居他鄉(xiāng)之時。詩人表面寫聞笛,但并不是在談論音樂,而是借偶然聽到的笛聲表達自己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中提到了折柳相贈,暗示留戀,同時也有盼望遠游親人早日歸來的意思。如果教師對詩詞背后的習俗加以說明,也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提升文化素養(yǎng),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加以運用。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陽明文化為教學理念,在“勤學”的基礎上,重點對學生進行“篤實”的教學與引導。如,教師可以結合李白“以音樂論思鄉(xiāng)之情”的思想感情,對學生進行“李白對家鄉(xiāng)留戀與期盼”的一種篤實心態(tài)。
(二)提高教師自身素養(yǎng)和能力
在語文教學融入核心素養(yǎng)以及勤學篤實主義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嚴格依照素質教育的相關教學原則,秉持“立德樹人”教育理念。開展以人為本的教育活動,采用人性、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和體會,領悟人生的真理和文化的價值。同時,啟發(fā)學生的潛能,推動學生自我意識的完善。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在教學上絕對不能有一絲敷衍松懈。學生需要學習,教師平時也需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其精神實質,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進行更好的教學。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將腦中的知識清楚準確地表述出來,轉化為學生能夠吸收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講解切忌流于表面,要帶領學生深入探討文章蘊含的情感,表達的內涵,體味文字的魅力。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轉變教學方式,了解班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學生的課堂教學效率無法得到根本性提升。在新時代,初中語文教學應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比如說,在講解一篇故事性文章時,可以請幾位同學選擇文中的任意一個人物,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演繹出文章中的故事。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任其自由發(fā)揮,通過此種形式,不僅僅進一步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也激發(fā)了學生想給學習興趣以及探索欲望,還能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文章蘊含的道理。
綜上所述,結合陽明思想的應用,在教學中融入“勤學”思想和“篤實”特征的教學機理,一方面能夠對學生進行學習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能夠對學生進行人格品質的建設。這對于學生將來的發(fā)展和成長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和幫助作用,同時對于促進教師的教學 能力,以及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有一定的支持效果。
參考文獻:
[1]許永麗. 人文素養(yǎng)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融入策略思考[J]. 新課程,2021,(17):54-55.
[2]林義華. 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研究[A]. 四川省科教創(chuàng)客研究會:四川省科教創(chuàng)客研究會,2021:232-234.
本文系2020年貴州省科研課題“陽明文化滲透語文課堂的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Z202002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