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國燕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引進多種教學方案,還要全面分析當前教學情況,了解學生學習所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對于初中生而言,其正處于青春期,極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而無法高效學習,甚至成為“問題學生”,阻礙未來發(fā)展?;诖?,本文主要分析了“問題學生”的形成原因,并闡述了轉化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轉化策略;“問題學生”;初中教育
引言:處于快速發(fā)展的經濟時代,城市化進程的步伐逐漸加快,農村進城務工與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致使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如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離異家庭、單親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等問題都顯得尤為突出,成為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大問題。尤其是這些農村孩子長期處于情感缺失狀態(tài),心理出現(xiàn)不正常變化,再加之到初中之后,隨著他們叛逆性的增強,逐漸轉變成為“問題學生”,給自身成長、學校教育以及家庭、社會都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因此,加強對農村初中問題學生的教育刻不容緩。
一、轉化農村初中問題學生不良行為的意義
(1)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初中生善良而深情,“問題學生”的出現(xiàn)也是各種外在因素的結果。適當的教師指導和溝通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教師向學生詳細講解不良行為的后果,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不良行為的不良后果和不良后果。從一開始就防止農村初中“問題學生”課堂不良行為的發(fā)生,是引導學生向正確方向發(fā)展的必要基礎。覆蓋學生不良行為,可以為學生在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2)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
班級是一個小組,問題學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農村初中“問題學生”課堂上的不良行為是阻礙其他學生學習、縮短學習時間的不可預見的現(xiàn)象。對知識和閱讀的渴望在農村地區(qū)的兒童中更為普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學生會逐漸與班上的其他學生分開。農村“問題學生”與同學之間的友誼難以保持友好和持久,培養(yǎng)相互關系的能力也難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有效實施農村初中課堂“問題學生”預防和改善,促進課堂健康發(fā)展,顯著提高學生成績,強化課堂學習環(huán)境,協(xié)調課堂關系,促進學生互動發(fā)展。
二、農村初中“問題學生”轉化方法
教師應分析初中“問題學生”現(xiàn)狀,了解當前教育教學情況,采取有效的轉化策略,減少“問題學生”的數量,帶領其走向正軌,使其不再受多種因素影響,更加高效地學習文化知識,并學會自我控制,抵制多種社會不良影響,進而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做好保障。此外,部分學生并不是真正的“問題學生”,而是受到一些因素的短暫影響,無法健康成長。學校、家長及社會應重視對“問題學生”的轉化工作,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教育方案,解決影響學生發(fā)展的問題,提高“問題學生”的轉化效率。
(一)家長要正視學生的問題
家庭因素對于農村初中問題學生來說非常重要,需要時刻關照。作為學生的家長,認為他們應該有效地管理他們的問題,盡量不要忽視他們。學校的責任,反而把所有的問題都放在了學校身上。積極配合學校。家長要找出孩子在家庭中的問題,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和教育,讓問題消失在萌芽狀態(tài)。此外,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應多與學校老師溝通,采用學校和家庭聯(lián)合的方式,共同教育和管理問題學生。
(二)用全社會的正常行動管理問題的學生
為有效治理農村初中問題,必須號召全社會共同治理,應對措施如下:控制學校環(huán)境,淫穢和暴力,不良文化在校園蔓延。第二個行動是民眾監(jiān)視。
(三)善于使用真情感化學生。
“有問題的學生”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根本原因在于學生長期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在長期的批評下性格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為此,農村初中校長需要用好自己的真情實感去影響學生。這種感覺的效果,僅僅靠批評或贊美是無法達到的。這就需要教師融入“問題學生”群體,傾聽他們的需求,發(fā)展自己的需求。針對性輔導。
同時,農村初中教師要注意與“有問題的學生”的互動方式。首先,教師要相互比心,讓“問題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包容;二是明確師生“無障礙”交流的基礎。“有問題的學生”也是自尊心強的人。交流時要選準時間和地點,切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第三,教師要注意交流的方式和最少的講課次數,讓“問題學生”不厭煩交流。最后,農村初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有問題的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通過交流主動發(fā)現(xiàn)和解決自己的問題,從而發(fā)揮他們的整體潛能。
(四)促進家長家庭教育觀念的提升
首先,家長應當與孩子多交流溝通,增強親子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無法取代父母之愛。所以父母不能只是給孩子提供豐足的衣食,要多陪陪孩子,更多的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與孩子多談心,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與孩子一起面對各種困難。其次,家長應當學會和孩子平等對話。家長放棄高高在上的專制態(tài)度,更易營造良好的民主家庭氛圍,有效的促進家庭教育的落實。再者,家長應當重視與學校的積極溝通配合,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學校作為專門實施教育職能的主要部門,能夠充分發(fā)揮教育場所的主導作用。家長只有與學校深入交流,才能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實際表現(xiàn),共同承擔其教育學生的責任。
結語:總而言之,初中“問題學生”受多種因素影響,并非短時期所形成。因此,在轉化“問題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講究策略,加強與“問題學生”的交流,了解其生活與學習情況,給予其更多的關心,同時富有耐心,不斷分析與探索“問題學生”的形成原因,制訂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使學生逐漸步入正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萬寶泉.初探農村初中“問題學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學周刊,2015(04):49.
[2]李東柱,楊淑琴.初中后進生的成因和轉化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03):214-215.
[3]張國雄.鄉(xiāng)鎮(zhèn)初級中學“問題學生”形成原因的分析與轉化策略[J].學周刊,2020(07):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