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下稱“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開展指向明確的言語實踐活動應該是體現高中語文課程性質的重要體現。在“新課標”建構的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中,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言語思維品質,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助力學生積累豐厚的文化根基,都應該是以高中語文學科的言語實踐活動為基礎的?;诟咧姓Z文學科的言語實踐活動對高中語文教學開展深度有效評價,將深刻影響教學活動開展和學生語文學習關鍵能力提高。本文將基于高中語文學科的言語實踐特性,建構教學內容選擇合宜、言語實踐活動深入和教學目標達成有效的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評價維度。
一、評價閱讀教學內容選擇的合宜度
1.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長期缺失
由于以往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忽略了對課程內容的規(guī)定,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了在同一文本的教學中不同語文教師教不同內容的局面,如你教語言的內容,我教文學的內容,他教寫作的內容,一時間,語言、修辭、邏輯和文學的知識都可以成為教學內容,甚至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和歷史、政治學科教學內容交疊的情況。在語文教師看來,歷史或政治學科的內容進入語文課堂成為無可厚非的事。正是因為長期以來語文學科教學內容在“課標”中的缺失,導致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跑偏、走樣和低效。伴隨著語文課程內容蕪雜的現狀,教師迫切需要以合宜恰切的教學內容作為促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的抓手。
2. 選擇恰切合宜的閱讀教學內容是有效語文教學的基點
從當前課程改革的邏輯來看,高中語文課程內容建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確定閱讀教學的內容已經不再是教師教學面臨的難題?!靶抡n標”的規(guī)定從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缺失的尷尬現實,為教師恰當開展契合高中語文學科性質和準確把握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的教學提供了依據。
我們以“學習任務群1 整本書閱讀”為例。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和必修下冊的教材中分別編選了《鄉(xiāng)土中國》和《紅樓夢》兩個單元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內容,那么,如何確定這兩個整本書閱讀教學單元的教學內容呢?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新課程”已經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課程內容和學習任務群三個層面對教學內容做了規(guī)定,因此,我們需要回到“新課標”中去,把握“新課標”對《鄉(xiāng)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內容的清晰提示與教學建議,即“基于學術著作的特點,通過勾畫圈點梳理全書的綱目及其關系,把握這本書中作者的觀點及作品的價值”[1]。這樣明確的規(guī)定避免了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上隨心所欲的問題,從根本上省去了教師確定教學內容的煩惱以及可能造成的教學跑偏現象發(fā)生,從而為基于恰切合宜的教學內容“正確教語文”和“教正確語文”提供了保障,也為基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開展言語實踐活動和基于文本閱讀促進學生言語思維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評價言語實踐活動開展的深入度
1. 閱讀教學中設計言語實踐活動的路徑
從學科性質來看,高中語文學科是一門言語實踐特征非常鮮明的學科。簡單來說,語文學科的言語實踐特征就是語文學科要體現言語實踐活動性,即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等一系列言語實踐活動,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建構、言語思維、審美鑒賞及文化傳承和理解等能力。因此,基于文本開展言語實踐活動是促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的關鍵所在。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言語實踐活動是學生參與文本閱讀的活動,是促進學生言語思維發(fā)展的活動,是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提升發(fā)展的活動。從學生參與言語實踐活動和言語實踐活動的目標指向來看,言語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言語思維提升的參與性活動,即開展基于學生參與文本閱讀的言語實踐活動,能夠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等各項語文學習關鍵能力提升,為學生學業(yè)水平提高奠基。
2. 評價閱讀教學言語實踐活動的維度
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言語實踐特征,在這個意義上,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參與言語實踐活動的過程,評價閱讀教學就是要評價言語實踐活動開展及其質量。我們需要摒棄以往不科學的評價傾向,即評價言語實踐活動不是去看教師把文本閱讀課上得多熱鬧,而是要去評價學生參與言語實踐活動的深入程度及學生在言語實踐過程中生成言語作品的思維含量。
基于以上認識,閱讀教學要評價指向言語實踐活動開展的充分度。就發(fā)生過程而言,閱讀教學是一個在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對話,建構文本意義并不斷喚醒學生參與閱讀、思考和表達等言語實踐活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教師引領下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不斷得到確認和有效實現的過程。因此,評價言語實踐開展充分度的實質是判斷學生作為閱讀教學主體參與和沉浸到文本閱讀中的真實度和思維深度。以《登岳陽樓》的教學為例,我們從對詩歌文本的“讀”開始,以學生讀懂詩意為學習起點,教學過程緊扣單元學習目標,讓學生通過置身詩境來感受意境,通過緣景明情體悟詩人情感,整節(jié)課的言語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設計由淺入深,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教師在言語實踐活動逐步深入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完成鑒賞任務。同時,教師通過一組詩幫助學生完成鑒賞“登臨詩”的思維導圖,為閱讀教學從閱讀一個文本的言語實踐活動走向閱讀一類文本,為同類古代詩歌文本的閱讀教學提供言語實踐層面的方法指導和范例。在這節(jié)課教學中,由于教師對學生言語實踐活動設計有明晰的路線圖意識與清晰的指令,因此學生參與積極性高,教學效果比較好。
此外,閱讀教學要評價指向言語實踐活動作品的生成性。語文課是言語實踐課,作為言語實踐課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在學科邏輯上就是以充分開展言語實踐活動為依托并不斷生成口頭和書面言語作品的過程?;诖?,評價一節(jié)閱讀課的優(yōu)劣就要著眼于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言語作品生成的豐富程度及言語作品的思維含金量。仍以《登岳陽樓》的教學為例,我們在表述清晰的教學目標的引領下,可以確立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吾知汝‘江湖’”,以此高度聚焦文本關鍵內容,引領學生的言語作品生成。這樣確定教學內容恰切合宜,再以“因聲求氣,誦讀詩韻”“初步探知,知人論世”“合作探究,緣景明情”等三個學習環(huán)節(jié)由淺入深循序展開,聚焦于學生言語實踐活動本身。教師將《登高》《登岳陽樓》《旅夜書懷》三個文本閱讀教學的內容問題化,符合學生閱讀認知水平,便于學生開展言語實踐活動?;谌何拈喿x教學的學習任務清單為學生言語實踐活動引路,為學生生成豐富的口頭、書面言語作品和促進學生基于群文閱讀的高階思維發(fā)展提供路徑。教師在教學評價中注意傾聽學生的口頭言語作品,同時對于學生的言語作品進行多維評價,精準評價,激勵評價,更有利于學生改進言語作品,提高言語思維水平。
三、評價閱讀教學目標達成的有效度
我們可以以宏觀的課程目標或學科核心素養(yǎng)去關照教學目標,也可以將課程目標或者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撰寫教學目標的指導和依據,但是絕對不能用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代替教學目標。那么,如何評價閱讀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呢?
一方面,需要基于合宜恰切的教學內容制訂有效的教學目標。有效教學目標表述要具體,即對學生學習的行為方式要做出準確必要的規(guī)定;同時,教學目標的表述要基于學習主體的學習行為來表述,即要體現學生基于文本閱讀的聽說讀寫等言語實踐活動;此外,還要體現學生言語思維水平的提升與發(fā)展,即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要達到的程度和學生基于文本閱讀在言語活動中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高一必修上冊《荷塘月色》的教學中,有教師將教學目標表述為:1. 細讀課文,賞析文中的景物描寫;2. 梳理行文線索,結合背景體會作者情感及本文情景交融的妙處。我們可以檢視到這兩條教學目標對學生學習主體、學生行為方式和學生言語思維水平達到的程度等表述是不夠清晰的,可以將之修改為:1. 閱讀文本第4~6段景物描寫的內容,學生能從修辭和動詞妙用角度鑒賞景物描寫的妙處;2. 找到文本中游蹤變化的詞語,學生能夠用簡潔的詞語梳理出本文行文線索。
另一方面,要恰當開展基于學習目標的言語實踐活動檢測。檢測的目的是將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與學生通過言語實踐活動達成的目標進行對比,借此以方便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及時開展補償性教學活動,從而為學生高質量開展言語實踐活動和提高言語思維水平提供反饋,也為開展教學糾偏提供機會。[2]
如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誦讀感知文本,在理解字詞和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的目標,在所有的言語實踐活動完成后,教師可以開展背誦檢查活動,如果學生不能準確流利地背誦全文,就需要及時開展糾偏性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達成教師原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再如在《故都的秋》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通過品味五幅秋景圖的意境氛圍,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能夠使用兩種修辭和多角度觀察的方法寫一段描寫自己家鄉(xiāng)秋景的文字(200字左右)”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基于文本閱讀開展言語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生成言語作品,通過學生展示的言語作品來檢測其學習的效果。
綜上,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需要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相向而行,基于“新課標”規(guī)定和導向選擇合宜恰切教學內容,能深度開展言語實踐活動,促進教學目標高度達成,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質量提高,為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提供路徑。
參考文獻:
[1]楊娟. 群文閱讀教學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fā)展的實踐研究[J]. 中學語文,2020(35):58-61.
[2]劉俊峰. 深度學習視域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的策略[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1):98-103.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洮縣文峰中學)
責任編輯:王 燕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fā)展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20]GHBZ062)、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高中語文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現狀及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20]GHB139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