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斌
(沈陽科維潤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遼寧沈陽 110166)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jīng)濟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鋼結構建筑種類也出現(xiàn)得越來越多,尤其是大跨度鋼結構建筑的種類和形式更是層出不窮[1]。大跨度空間鋼結構從以往的體育場館為主,擴展到會展中心、航站樓、機庫及單層工業(yè)廠房等[2],帶來了空間鋼結構發(fā)展的空前繁榮。另外,隨著國家對環(huán)保要求的日益嚴格,近幾年,大跨度的堆場封閉將是鋼結構發(fā)展的另一個局勢[3]。對于堆場封閉,需要根據(jù)生產(chǎn)工藝條件、堆取料機布置形式和使用功能等方面[4],選用合理的結構方案,使堆場使用功能得到滿足,結構的安全性、經(jīng)濟性得到合理的均衡,顯得越來越重要。本文以某氧化鋁廠原礦堆場封閉方案為例,選取幾種不同的結構方案,并采用專業(yè)計算軟件對幾種設計方案進行計算優(yōu)化和比選,選擇出具有高安全性與經(jīng)濟性的設計方案[5]。
某氧化鋁廠位于重慶市某產(chǎn)業(yè)園區(qū),場內(nèi)設有1座原礦堆場,主要用于堆存未破碎幾內(nèi)亞鋁土礦粗礦,堆料高度約為12m,總儲存量約為55萬t。港口來料經(jīng)皮帶輸送機送于原礦堆場堆存,然后采用汽運送入卸礦站,再經(jīng)皮帶輸送機送入破碎及篩分工序。
建設原礦堆場長度為243m,寬度為210m,建筑面積約為5萬m2,呈六邊形分布。該建場地為山丘地貌,地形非常復雜,經(jīng)過人工開挖平整后其場地為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地面高程在335.00m~358.500m,最高點位于西南角,地面高程為358.50m。南側地面從西向東為斜坡狀,相對高差為13m,西側地勢從南向北為臺階狀,最大高差為23.5m。另外,為了滿足生產(chǎn)工藝需要,在堆場內(nèi)設有一條皮帶輸送機,安裝高度為26.5m。圖1為原礦堆場的工藝平面布置圖。圖2為原礦堆場的現(xiàn)有地形圖?,F(xiàn)需要結合現(xiàn)有地形、工藝布置和運輸條件,對堆場進行封閉,在國內(nèi)類似項目較少見到。因此,有必要從經(jīng)濟、安全及實用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從而實現(xiàn)建筑性能綜合最優(yōu)。
圖1 工藝平面布置圖
圖2 現(xiàn)有地形圖
原礦堆場主體選用鋼結構,經(jīng)過充分考慮生產(chǎn)工藝條件、皮帶輸送機布置位置和堆料方式,以及經(jīng)過實地的現(xiàn)場踏勘和業(yè)主的交流,采用以下3種方案對堆場進行封閉。
2.1.1 雙坡三跨
本方案采用雙坡空間管桁架結構形式,中間布有2排樹狀柱,將料棚分為3跨,跨度分別為66m、78m和66m,料棚總高度為51m,邊柱的柱距均為12m,中柱采用鋼管混凝土柱,柱距為24m。皮帶輸送機位于第二跨,而且皮帶輸送機支架進行單獨設計。建筑效果圖和剖面圖如圖3和圖4所示。
圖3 雙坡三跨建筑效果圖
圖4 雙坡三跨建筑剖面圖
2.1.2 三拱三跨
本方案采用三拱三跨的桁架拱結構形式,設有2排空間桁架將3個拱連為整體,切角的位置采用單坡屋面跟空間桁架連接。3個桁架拱的跨度度分別為66m、78m和66m,料棚總高度為46m,邊柱的柱距均為12m,中柱采用鋼管混凝土柱,柱距為30m。皮帶輸送機位于第二拱中,而且皮帶輸送機支架進行單獨設計。建筑效果圖和剖面圖如圖5、6所示。
圖5 三拱三跨建筑效果圖
圖6 三拱三跨建筑剖面圖
2.1.3 三拱三跨+皮帶廊
本方案采用三拱三跨的桁架拱結構形式,設有2排空間桁架將3個拱連為整體,切角的位置采用單坡屋面跟空間桁架連接。3個桁架拱的跨度度分別為89.35m、69.15m和51.5m,料棚總高度為51.5m,邊柱的柱距均為9m,中柱采用鋼管混凝土柱,柱距為36m。其中靠南側的空間桁架也是皮帶輸送機的支架。建筑效果圖和剖面圖如圖7和圖8所示。
圖7 三拱三跨+皮帶廊 建筑效果圖
圖8 三拱三跨+皮帶廊 建筑剖面圖
根據(jù)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條件,結構設計上主要的荷載有恒荷載、活荷載、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等。屋面恒荷載包括結構自重和屋面恒荷載,其中屋面恒荷載為0.1kN/m2;屋面活荷載為0.30kN/m2;基本風壓為0.35kN/m2(重現(xiàn)期100年);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場地類別屬于Ⅱ類。
選取的主要荷載組合包括:恒+活、恒+風、恒+活+風、恒+地震等,具體組合系數(shù)按荷載規(guī)范的有關規(guī)定選取。
分別采用3D3S結構設計軟件建立不同方案的有限元模型,并進行計算分析計算和優(yōu)化。
2.3.1 鋼構件應力結果
在所有荷載作用下,選取最不利組工況組合,得到各方案的應力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強度及穩(wěn)定應力比分析結果
由表1可知,3種方案的強度和穩(wěn)定應力比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
2.3.2 整體變形結果
由于堆場料棚屬于大跨度結構,變形對結構有較大影響,在最不利組合工況下,整體結構的變形情況如表2和圖9~圖11所示。
表2 結構最大變形(mm)
從表2和圖9~圖11可以看出,3種方案水平側移度差距不顯著,但是三拱三跨和三拱三跨+皮帶廊的豎向撓度明顯優(yōu)于雙坡雙跨結構。
圖9 雙坡三跨
圖10 三拱三跨
圖11 三拱三跨+皮帶廊
2.3.3 支座反力結果
支座反力也是影響結構設計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大跨度拱形結構產(chǎn)生的水平推力,會使混凝土短柱和基礎的混凝土用量增多,經(jīng)過計算,3種方案的最大支座反力如表3所示。
表3 最大支座反力
由表3可以看出,3種方案中柱的支座反力最大,尤其是雙坡三跨方案,彎矩值是其他2種方案的2~3倍,相比而言,三拱三跨+皮帶廊的支座反力最小。同時,三拱三跨+皮帶廊方案減少了皮帶輸送機支架的基礎,大大減少了混凝土的用量。
用鋼量直接和工程造價相關,在上述桿件應力、結構變形、抗震性能和支座反力等滿足規(guī)范的情況下,3種方案的用鋼量如表4所示。
表4 用鋼量對比表
由表4可知,雙坡三跨方案的鋼材用量最多,三拱三跨+皮帶廊的鋼材用量最少。三拱三跨+皮帶廊方案比雙坡三跨、三拱三跨方案節(jié)省鋼材量分別為450t和200t,直接減低工程造價約450萬元和200萬元。
根據(jù)以上分析對比,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從使用功能上來說,3種方案均滿足生產(chǎn)工藝和堆料要求,但三拱三跨+皮帶廊方案空間更大,更方便于物料的堆存和運輸。
(2)從安全性上來說,3種方案的剛度和強度能均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要求,但是三拱三跨和三拱三跨+皮帶廊方案的剛度優(yōu)于其他2種方案。
(3)從支座反力上來說,三拱三跨+皮帶廊方案的支座反力最小,有利于基礎和混凝土短柱的設計,而且減少了輸送皮帶支架的基礎,所以混凝土用量少于其他2種方案。
(4)從用鋼量上來說,三拱三跨+皮帶廊方案的鋼材量最少,工程造價最低。
綜合上述可知,三拱三跨+皮帶廊方案的結構不僅在使用功能上還是在安全性、工程造價上均優(yōu)于其他2種方案,為本工程的優(yōu)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