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素琴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強調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主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引導學生敢于擔責,富有愛心。責任意識既是一種擔當意識,也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本文從注重活動過程的參與、注重活動內容的感悟、注重活動情感的熏陶、注重活動形式的拓展四方面著手,強化學生對責任的體驗、提升對責任的理解、營造責任的氛圍、深化責任的擔當,促進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引導學生敢于負責、勇于擔責、感恩盡責,培養(yǎng)健康的情操,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責任體驗;責任理解;責任氛圍;責任擔當
《新課程標準》的修訂,對于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法治觀念及良好品德的形成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培養(yǎng)小學生對自我、家庭及集體的責任意識,從而養(yǎng)成對事物認真負責的良好態(tài)度,是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實現(xiàn)對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注重活動體驗,培養(yǎng)責任意識。
一、注重活動過程的參與,強化責任的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地位,學生是主體地位。但是,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可取代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說就是教師不應以自己的講解去束縛學生的思想,不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去禁錮學生的思維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強化他們對責任的體驗。
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主動拒絕煙酒和毒品》時,筆者引導學生參與三項活動,認識毒品的危害,強化責任的體驗和擔當。
1.參與一次科普行:衛(wèi)生部向社會公布的中國控制吸煙報告指出,我國青少年開始吸煙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1.3億青少年中吸煙者約1500萬,嘗試吸煙者不下4000萬。青少年已經(jīng)成為吸煙人口中的“主力軍”,青少年吸煙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筆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普活動,歸納內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認識吸煙的危害。
2.演繹一幕場景?。盒≮w、小吳一同放學回家,小趙剛出校門時還是蔫頭耷腦的,到附近的小賣部買了一瓶飲料,從口袋里拿出一顆藥片泡了喝,沒多久就亢奮起來。隨后,小趙勸小吳也一同喝,還說“這是提神保健品”。小趙不停地勸說,小吳左右為難,看得學生們咬牙切齒。
3.收集系列法律法規(guī):毒品猶如毒蛇,是人類的共同敵人,國家對此制訂了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打擊毒品對青少年的危害。關于禁毒的法律規(guī)定,你知道有哪些呢?筆者引導學生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禁毒法》和《刑法》中尋找系列條款,比如,“嚴重不良行為包括吸食、注射毒品等九類嚴重危害社會、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對未成年人進行毒品危害的教育,防止其吸食、注射毒品或者進行其他毒品違法犯罪活動”“本法所稱的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guī)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隱僻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強化了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擔當意識。
二、注重活動內容的感悟,提升責任的理解
責任是什么?責任有哪些行為表現(xiàn)?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生活經(jīng)驗缺乏,對責任感覺比較抽象,理解含糊不清。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筆者通過幻燈、錄像或者動畫等方式,展示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不但打破了課堂的空間限制,而且讓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復雜的情節(jié)簡約化,語言不再抽象,道理變得淺顯,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對責任的理解。
教學四年級下冊《家鄉(xiāng)的喜與憂》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對家鄉(xiāng)的地理環(huán)境、物產、自然風光、人物作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逐步形成對發(fā)展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責任感。
1.開展調查活動:通過較為深入的調查活動,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既能感受到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又能發(fā)現(xiàn)和關注家鄉(xiāng)發(fā)展中的一些問題,從而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建言獻策,實現(xiàn)“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責任認同。
2.全面認識家鄉(xiāng):筆者引導學生認識農村有很豐富的自然資源,環(huán)境優(yōu)美,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這些都是家鄉(xiāng)的“喜”。但也有一些問題,比如,一些村民隨意砍伐樹木,山上的森林資源逐步減少;一些村民防火意識淡薄,隨意在山上燃火,失火燒山的事情時有發(fā)生;一些村民上山打獵,捕殺野生動物,或者售賣野生動物,一些野生動物甚至被擺到了餐桌上了,捕殺獵食野生動物……這些都是“憂”。
3.我們該有什么作為:面對這種令人擔憂的情況,我們該有哪些擔當?有學生認為要向村發(fā)民倡議書,喚醒村名的麻痹思想;有學生認為要從自己做起,從監(jiān)督家人做起,甚至要向政府部門舉報這類行為,讓更多的農村人加入到不捉、不吃、不販賣野生動物的行列之中。有學生以一組漫畫的形式,呼吁村民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環(huán)境,這是另一個角度的“喜”。
三、注重活動情感的熏陶,營造責任的氛圍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充滿著豐富的人文情感,貼近學生的內心世界,表現(xiàn)了學生豐富的情感世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加強情感的體驗,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情感的啟迪。同時,筆者理清情感基調,尊重學生情感,對同一事物允許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如,喜歡、厭惡,或是批評、贊頌等,培養(yǎng)學生對人物、事件有個人的見解,有自己的擔當,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知、情、意、行”的互動發(fā)展。
教學五年級上冊《學會溝通交流》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對待不同看法,學會擔責;努力為每一位學生搭設發(fā)展的舞臺,認識、激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因素,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引導他們學會擔責,學會負責。
1.探究認知:小學生也有探究性學習的天賦,只要相信他們,給他們機會。筆者重點認識“真誠坦率很重要”“與人溝通講方法”等幾組畫面,營造良好氛圍,引導學生認識溝通,體會責任擔當。
2.形成氛圍:筆者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圖文并茂,著重引導每一個學生都“真誠坦率”,學會換位“三部曲”:“穩(wěn)定情緒”“冷靜思考”“尋找合理點”,學會欣賞他人優(yōu)點,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學會聆聽、溝通,從而尊重同學,尊重友情,形成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
3.頓悟感悟:筆者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將課前記錄的物品進行分類,并交流分類的理由,引導學生從“真誠溝通”方面思考:年級籃球賽上,班級輸球了,班上同學各有不同看法,如,“明明沒有犯規(guī),但裁判卻吹我們犯規(guī)了,我覺得不公平”“我們技不如人,如果投籃準確率高一點,就不會輸球了”,引導學生認識由于個人的習慣、立場和觀念不同,對某些問題會有不同看法,都是正常的,要真誠溝通。
四、注重活動形式的拓展,深化責任的擔當
《道德與法治》課堂有嚴謹?shù)慕虒W形式,但這種形式并不是僵化的,更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針對小學生責任意識不強,辨別是非能力較弱的實際,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開放課堂的形式,注重活動形式向生活拓展,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采取靈活多變的課堂組織形式,組建活力課堂,開放手腳,讓學生樂做;開放嘴巴,讓學生愛說,深化對責任的擔當。
教學六年級上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時,筆者開放教學的形式,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采取靈活多變的組織形式,把《道德與法治》課堂向課外延伸和拓展,開放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給學生道德與法治的良好熏陶。
1.找找生活中法律的影子:早上,父母送孩子上學,馬路上車水馬龍,但車輛也有序經(jīng)過,是什么讓忙碌的交通變得整然有序呢?生活超市的商品琳瑯滿目,購物群眾也特別多,但是購物秩序有條不紊,不會發(fā)生偷搶或者是其它擾亂秩序的行為,是什么規(guī)范著人們的購物行為呢?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法律影子。
2.做一次“無法”的實驗嘗試:如果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沒有法律保障,人人都不遵守法律,人人都可以違法,試想:會發(fā)生哪些事情?學生談話興趣很高,他們有的說“交通秩序亂了,堵塞交通,出行不便”,有的認為“沒有法律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商場會陷入混亂,偷盜搶劫也會盛行”,有的認為“如果沒有法律,人人都會違法,人身安全會受到威脅”……
通過系列事例,筆者引導學生認識“法律作用大”:法律如同指南針,告訴我們行為的方向,為我們設定了行為準則,維護正常的生活秩序。同時,筆者引導學生遵守法律,積極承擔起對他人、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
《道德與法治》課堂本來就是開放的課堂,想象的課堂,藝術的課堂。筆者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因時而變、隨事而制,課堂不再沉悶,教學不再呆板,氣氛變得活躍,在活潑而高效的課堂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理解法治與道德的底蘊,牢固樹立規(guī)則責任意識,敢于負責,勇于擔責,感恩盡責。
參考文獻:
[1]駱云錦.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解析[J].陜西教育·教學,2018(2).
[2]馬杏英.讓體驗式教學成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常態(tài)[J].考試周刊,2018(32).
責任編輯 陳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