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高中歷史課程是結合人文性和學科性的一門綜合學科課程。教師需要根據(jù)高中歷史教材的事實客觀性和歷史解釋主觀性,進一步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方法,并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其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和良好的歷史探究精神,提升歷史學習能力?;诖?,本文針對史料實證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研究了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引領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深入的邏輯思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實證;教學策略
引言:史料是歷史課程的靈魂,離開了史料,歷史也將無從談起。隨著歷史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思想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課堂教學的形式和教學的結構也趨于多樣化,而在課堂上植入史料的教學形式,不但可以成為學生學習興趣的來源,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真實的感知,提高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和歷史證據(jù)意識。因此,歷史教師應重視史料植入的教學形式,讓歷史課堂在融入史料中走向優(yōu)質。
一、史料教學應用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學的要求
史料教學與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有很大不同,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會積極使用形式多樣的史料。借助史料能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快速融入教學活動中。伴隨著新課程改革在高中的全面推行,目前教材內容也發(fā)生了很大改變,教材編寫過程中也非常注意融入新課程改革的相關理念,因此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對教材中歷史事實和教材內容的記憶,教學活動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希望借史料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能使學生全方位認識歷史事件,并在認識的基礎上總結歷史經(jīng)驗,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史料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能滿足當前最新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二)有助于探究式教學活動的開展
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新課程改革對教材和教學內容都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前的教學形式,高中階段歷史教師都在積極探索探究式教學活動開展的策略。探究式教學活動在開展過程中,需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題從多個不同角度展開對問題的探索,而開展探究式活動需借助豐富的史料,因此史料教學能更好地促進探究式教學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和認識歷史問題,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
二、史料實證的引入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現(xiàn)狀分析
史料實證的引入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言,都有較好的提升作用。學生需要在史料實證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從案例和歷史事實出發(f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在組織個人回答和知識內部框架的時候做到有理有據(jù)。歷史本身是一門學術性和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對學生問題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較高,因此,學生在作答時需要做到有理有據(jù),由史料出發(fā)進行論證,培養(yǎng)更加嚴謹?shù)乃季S能力。在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要真正理解教材的話離不開史料實證的輔助這一細節(jié)。如果學生得不到客觀、正確的歷史資料理解,那就無法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個人歷史知識的儲備量得不到提升,也無法發(fā)展其歷史探究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關注學生最后能否記住相關歷史結論,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歷史概念的深層分析、領會,沒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出公正、合理的引導,長此以往,學生也容易形成只關注自己的學習結果,忽略了如何才能提高個人歷史探究能力,在這種不良的學習習慣影響下,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將受到一定阻礙。除此之外,教師沒有應用藝術性的史料實證方法,導致學生在教師較為枯燥機械的講解中,排斥教師的教學內容,認識不到自己存在的問題,無法改進學習方法,摒棄不良的學習觀念,導致歷史分析能力不能進一步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建立遵循公正客觀的教學原則,優(yōu)化史料選擇,引導學生借助歷史重構歷史情境,在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深入剖析歷史的本質,以便學生能夠根據(jù)史料實證的分析及時調整個人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方法,形成一定高效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還需要和學生一起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體會史料實證分析的有趣性和實用性,并能夠在教師所營造的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中,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史料實證的引入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策略
(一)借助史料導入,提高興趣
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是教師為學生呈現(xiàn)新課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的方式也會讓學生加深對新課的第一印象,影響學生探究新課的情緒。當教師直接為學生講解歷史知識時,會讓課堂呈現(xiàn)嚴謹?shù)臓顟B(tài),使整節(jié)課在剛開始就喪失趣味性,以至于學生很難與歷史知識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為了點燃學生對新課內容的探究熱情,教師就可借助史料進行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基于導入主動走進歷史課堂。例如,在教學《鴉片戰(zhàn)爭》一課時,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相關史料,引導學生主動分析本節(jié)課的內容。首先,教師為學生展示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虎門銷煙事件的浮雕,并提出“你們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浮雕上的事件嗎?”“這一浮雕畫面中的主人公是誰?”等問題,讓學生基于對浮雕內容的分析,回答出“虎門銷煙”“林則徐”等答案。然后,教師為學生展示“林則徐”的畫像,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最后,教師為學生展示《澳門新聞報》《四洲志》等文字史料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到林則徐在翻譯報紙期刊中發(fā)揮的作用,使學生對林則徐這樣一個英雄人物產生好奇心,從而基于這一好奇心,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積極探索。案例中,教師利用史料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能夠在歷史課堂教學的開始就營造出濃濃的歷史氛圍,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生成對歷史史實的探究欲望和動力,能更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科中新課知識的探究。
(二)篩選史料實證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辯證分析能力
教師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課堂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史料實證的深度與廣度,還需要關注史料實證內容的篩選。部分教師在史料實證的引入過程中,習慣性地堆砌史料,忽略了史料實證的典型性和真實性,極不利于學生正確認識的形成,其極容易形成個人的主觀偏見。因此在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可信的歷史史料進行整理與辨析,幫助學生“去偽存真”。作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保證學生學習的史料內容具有權威性和典范性。在選擇史料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憑借個人過硬的專業(yè)素質和極強的歷史修養(yǎng)篩選適宜學生、選擇與學生現(xiàn)階段學習和教材內容高度契合的史料內容進行證實。隨后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辯證分析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學會正向思考和逆向思考。
結論:學習歷史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加強對史料教學的應用,要認真反思當前史料教學存在的不足,不斷開展對教材的研究,認真做好史料的篩選,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對史料內容進行對比和分析,從多個不同角度認識事件,從而能以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重新認識重大歷史事件,在分析和探索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適應高中歷史學習。
參考文獻:
[1]丁輝.基于史料教學的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探究[J].高考,2020(28).
[2]馬渭夏.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落實研究[J].考試周刊,2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