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森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不斷改革與發(fā)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的重視度越來越高,使學生具備發(fā)散思維、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在學習中善于分析和思考,從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思想認知、性格特點等方面?zhèn)z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互動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思考分析的能力,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知水平以及數學學科素養(yǎng)?;诖?,本文主要對小學數學教學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策略進行了探究,以期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思維;提升策略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已全面推進,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數學教學應當從應試教育中脫離出來,以全新的思路、全新模式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們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交流、互動體驗中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營造一個和諧、輕松、有序、活躍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設多元化教學情境,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拓展數學思維和知識視野,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在課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尚小,心智發(fā)育不夠成熟,在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上、分析上會有一些困難,這種抽象化的問題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吃力,產生一些困擾。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多樣化教學的方法,在課堂中尤其是涉及到知識的重點難點時,教師可以通過引用案例、打比方、創(chuàng)設實例等多種形式進行知識穿插,便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與此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數學體系,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有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小學數學教學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思維導圖,拓展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將思維導圖引入課堂,能夠幫助小學生梳理數學思路,理清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促進小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散、思維邏輯的發(fā)展,同時提升學生分析應用能力,學會在學習中匯總、整理和分析,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一副完整的思維導圖是由圖像、關鍵詞、顏色、結構四大核心要素組成,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由一個中心主題向四周擴散多個分支,有效進行分類、記憶以及梳理邏輯關系。而思維導圖是運用全腦思維,重點內容非常突出采用關鍵詞來體現,通過生動有趣的圖像和色彩鮮明的線條將信息可視化、趣味化,圖像記憶要比文字記憶更鮮明、生動,更容易記住,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采用輕松愉快的學習方式,記憶重點信息。在日常學習中,有很多學生無法理解數學知識,用最通俗的理解方式,有的學生表達一件事都表達不清晰,這就是因為沒有找到重點,沒有抓住關鍵內容。而思維導圖就是幫助學生學會找重點、抓關鍵點的,只有準確找到中心內容,圍繞中心主題進行拓展和延伸,形成良好的知識構架,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學習《圓》這一知識點時,有很多學生會對圓的公式、概念等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這樣的方式是短暫性的記憶,并不代表對知識完全理解,當對某一知識點完全理解后,相信不用死記硬背也能夠保留記憶,而這種記憶是永久性儲存的。因此,學生們可以借助思維導圖來繪制關于《圓》這一知識點的繪制,從圓的概念、定義、公式、面積、周長等內容一點點地梳理,在繪制過程中能夠及時發(fā)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之處,并對知識查漏補缺,完善思維導圖,突出重點難點,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學中,利用思維導圖中體現的色彩、圖案,結合關鍵詞、辨識度較高的符號等,有效刺激大腦神經系統(tǒng),幫助學生快速建立知識間的銜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促進學生今后學習全面發(fā)展。
(二)實踐體驗,創(chuàng)新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所學的知識以基礎為主,可以說學習數學的本質就是做數學,要讓學生注重知識的構建,體驗學習數學知識的整體過程。在實際數學教學中,有些學生一到臨近考試的時候就會臨陣磨槍,把各個知識點進行練習,考試成績出來也比較喜人,但是很快就容易將知識遺忘,這就說明沒有將知識全面掌握和內化,缺少知識的整體構建。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感,結合學生的天性、特點、興趣來因勢利導,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模式,通過動手操作能夠使學生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并能夠通過自主學習來摸索數學規(guī)律,創(chuàng)建數學思維和知識體系,逐步形成實踐求知的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引用相關的教學用具,對事物進行拼、擺、剪、測量等,進行實質性地操作,對數學知識中的一些數量關系、空間圖形等進行動手操作,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樣的教學手段,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貪玩好動的心理,增加課堂教學的活躍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能夠自主探索和思考,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動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在講解之前,為學生們布置學習任務,利用教材中給出的材料,分別制作出圓柱和圓錐,然后在觀察圓柱和圓錐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隨后在圓錐中裝滿大米、綠豆、小米等材料,并倒入圓柱里,這樣的操作需要反復幾次,從中會發(fā)現什么現象?再思考一下應該如何計算圓錐的體積。這樣的設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自己探究和思考知識,學生們能夠帶著問題上課,提高課上的專注力,并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具有很大的教學意義,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具有積極的影響。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抽象性,教師要善于利用多樣化教學模式將枯燥乏味的知識趣味化、生活實際化,增加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為此,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學生主動發(fā)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激發(fā)主動探究數學知識的欲望,提升學生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候海平.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J].新課程,2021(51):90.
[2]肖謝.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2021(4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