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遼代奉圣州地區(qū)布有遼帝行宮,是遼帝常常巡幸之地,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遼朝政治中心之一。奉圣州因其四通八達的交通優(yōu)勢,不僅附有重要的軍事地位,而且形成了以奉圣州為中心,聯(lián)系著西京、南京、中京的交通網(wǎng)絡,溝通著北宋與遼朝、西夏與遼朝、西域諸國與遼朝的十字橋梁。
【關(guān)鍵詞】 遼代;奉圣州;區(qū)域經(jīng)濟
【中圖分類號】K24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3-0050-03
基金項目:渤海大學碩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遼代奉圣州研究”(項目編號:YJC2021-007)。
遼代奉圣州在行政區(qū)劃上屬于西京道,相當于今河北張家口地區(qū)、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西部地區(qū)、錫林郭勒南部地區(qū)。目前學界尚未對遼代奉圣州的交通、軍政地位做出專題性研究,下面作大致探討。
一、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
(一)溝通四京地
從《中國歷史地圖集》(宋·遼·金時期)看,奉圣州處于西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與蔚州、大同府、西南面招討司、倒塌嶺節(jié)度使司相鄰。奉圣州“東南至南京三百里,西北至西京四百四十里”[1],銜接著西京道與南京道的經(jīng)濟,南京道遭遇災害時,需要減免居庸關(guān)稅額來吸引山西的糧食輸入[2]。居庸關(guān)是關(guān)系遼代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大關(guān)口,“中五關(guān)惟居庸、渝關(guān)可通餉,金坡、古北止通人馬,不可行車。” [3]由此看來,南京析津府富庶之地所產(chǎn)便需過居庸關(guān)經(jīng)奉圣州送達上京、中京。奉圣州處在南京道通往西京道、上京道 的必經(jīng)之路上。
奉圣州北部地區(qū)河湖眾多、水草豐美,是遼帝的捺缽地。周圍生活著漢族、契丹族、奚族、渤海族、烏古、敵烈、黨項、室韋等民族。各族交往在地緣上有很大的便利性,加之遼帝的捺缽地周圍遍布互市之所,據(jù)遼圣宗乾亨年間南京發(fā)生饑荒,遼圣宗“又令有司諭諸行宮,布帛短狹不中尺度者,不粥于市” [4]。各民族在奉圣州鴛鴦泊、羊城、燕子城等榷場展開貿(mào)易,互通有無、各取所需。從榷場的設置上看,奉圣州中、北部高原區(qū)的交通暢通無阻、四通八達。
(二)遼宋驛路交通線經(jīng)行之地
奉圣州處于宋遼交聘互派使者的通道上。北宋胡嶠去往遼上京就是走經(jīng)過奉圣州的道路:“自幽州西北入居庸關(guān)。明日,又西北入石門關(guān)……又三日,至可汗州……又三日,至新武州……明日,入永定關(guān)……又四日,至歸化州。又三日,登天嶺……又行三四日,至黑榆林……又明日,入斜谷……又行二日,渡湟水。又明日,入斜谷……又行二日。渡湟水。又明日,渡黑水。又二日,至湯城淀……又二日,至儀坤州……又二日,至赤崖……又行三日,遂至上京”[5]。石門關(guān)、可汗州、新武州、永定關(guān)、歸化州、天嶺皆在奉圣州境。這條道路清晰地展示了由南京經(jīng)過奉圣州通往上京的路線。
(三)草原絲綢路上的節(jié)點
奉圣州還處在草原絲綢之路的要道上。遼立國二百余年,地域遼闊,聲名遠揚,有“屬國六十”[6],這些屬國都要定期朝貢契丹。西域諸國、西夏、西北各部族等經(jīng)過豐州、大同府,到達奉圣州貿(mào)易,或經(jīng)由此地,通往上京、中京、南京。統(tǒng)和二十年(1002)三月,遼圣宗駐蹕鴛鴦濼,四月,“鐵驪來貢”。遼代鐵驪位于“今俄境內(nèi)的下列寧斯科耶以西直到小興安嶺一帶的黑龍江兩岸地區(qū)”[7],這表明奉圣州處于草原絲綢之路上,草原絲綢之路東北段的遼代屬部要前往鴛鴦泊——遼圣宗的捺缽地朝貢。
統(tǒng)和二十年(1002)五月駐蹕炭山,西夏遣使來信。西夏與遼西南邊境接壤,遼朝對待西夏的政策分為四個時期:扶夏制宋、束夏善宋、助夏和宋、聯(lián)夏抗金時期。[8]總體看來西夏依附于遼,與遼貿(mào)易往來、朝貢不斷,甚至在西南面招討司河清軍(今內(nèi)蒙古東勝)處“開直路以趨上京”[9],經(jīng)今呼和浩特土左旗、錫林郭勒太仆寺旗、錫林郭勒正藍旗、赤峰克什克騰旗,抵達赤峰巴林左旗,即遼代上京臨潢府[10]。其中太仆寺旗、正藍旗正是遼代奉圣州北境,可以看出,遼代奉圣州正處此“直路”的重要地段,到了金朝,這里得益于交通上的優(yōu)勢,增設了寶昌州(今太仆寺旗)、桓州(今正藍旗)。
奉圣州地區(qū)也是草原茶葉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宣化下八里的遼金張氏墓的壁畫上展現(xiàn)了完整的備茶圖,遼人的飲茶習俗與宋遼茶葉貿(mào)易息息相關(guān),西域諸國也通過遼間接與宋進行茶馬貿(mào)易。[11]西域大食、回鶻、轄戛斯、吐蕃、吐谷渾、鼻骨德、沙州回鶻(敦煌、沙州敦煌)、小食、于闐、波斯、高昌等國與遼朝有朝貢往來關(guān)系。天贊三年(924)九月,“大食國來貢。” [12]應歷二年(951)十月,“回鶻及轄戛斯皆遣使來貢?!盵13]應歷三年(952)八月,“三河烏古、吐蕃、吐谷渾、鼻骨德皆遣使來貢?!盵14]統(tǒng)和二十三年(1005)八月,“沙州敦煌王曹壽遣使進大食國馬及美玉,以對衣、銀器等物賜之?!?[15]據(jù)《契丹國志》記載:“高昌國、龜茲國、于闐國、大食國、小食國、甘州、沙州、涼州。已上諸國三年一次遣使,約四百余人,至契丹貢獻?!盵16]西域諸國諸部與遼朝進行朝貢遣使的活動持續(xù)二百余年,諸國朝貢其地特產(chǎn)寶物,遼回饋以遼境內(nèi)物產(chǎn)以及與宋貿(mào)易所得之茶葉、絲綢。而這些使者及商隊或是公派或是私發(fā),都要經(jīng)過漫長的草原絲綢與茶葉之路,有時候一路買賣,有時候直抵遼代京城/捺缽地朝貢,這一路的腳蹤幾乎都要踏足奉圣州,帶動了奉圣州的發(fā)展。
二、重要的軍事地位
遼代奉圣州地區(qū)是山后地區(qū)的咽喉之地。一直以來,這里都是中原政權(quán)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前線地帶。石門關(guān)與居庸關(guān)是其重要戰(zhàn)略地位所在,守住這二關(guān),便守住了遼南京的安全。《胡嶠陷北記》記載:“自幽州西北入居庸關(guān)。明日,又西北入石門關(guān),關(guān)路崖狹,一夫可以當百,此中國控扼契丹之險也?!盵17]后唐在這里設置團練使,“總山后八軍”[18],有遼一代,各政權(quán)與遼在此地展開爭奪戰(zhàn),遼朝格外重視此地,于此囤有重兵。
(一)五代遼爭奪之地
公元917年,遼與后唐爭奪新州(即遼奉圣州),“新州將盧文進殺節(jié)度使李存矩,叛入契丹,遂引契丹之眾寇新州?!?[19]公元922年,“新州王郁叛晉,亡入契丹。山后諸州皆叛?!?[20]新州于山后諸州的地位,可稱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遼與后周也激烈爭奪過新州,“(楊光遠)從周德威戰(zhàn)契丹于新州”[21]。
(二)軍隊集結(jié)之地
奉圣州是防御北宋的軍事重地?!哆|史·兵制》載:“其南伐點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鴛鴦泊。”[22]遼宋澶淵之盟簽訂以前,二者間頻頻發(fā)生戰(zhàn)爭,而遼朝多數(shù)時候都在奉圣州內(nèi)鴛鴦泊集結(jié)軍隊,由此看來,奉圣州是遼朝的屯兵重地。另外,在當代考古中,于宣化縣洋河南鎮(zhèn)廟房子村10米(遼奉圣州支郡歸化州)發(fā)現(xiàn)了一枚遼代“招撫使司”銅印[23]。《遼史》記載:“云州宣諭招撫使司。云州管內(nèi)宣諭招撫使二員。統(tǒng)和四年見韓毗哥、邢抱質(zhì)為云州管內(nèi)宣諭招撫使?!盵24]可見遼曾于奉圣州支州歸化州設置云州宣諭招撫使,其治所在歸化州。遼代招撫使的設置源于唐朝,唐朝在廣德二年(764)九月始置招撫使,宋也受其影響[25]。從遼代史料僅有一處記載,且其名為云州宣諭招撫使司可知,這是遼代某一時段設置的臨時軍事機構(gòu)。宣化縣出土的這枚“招撫使司”銅印便極有可能是云州宣諭招撫使司之印。云州宣諭招撫使司可能設置于遼圣宗南御北宋之時,專門負責收復云州地區(qū)。統(tǒng)和四年(986),韓毗哥、邢抱質(zhì)任“云州管內(nèi)宣諭招撫使”證明了這一點。
云州宣諭招撫使司治所設置于歸化州,原因之一是統(tǒng)和四年四月“宋潘美陷云州”[26],當時宋兵分三路北攻遼,遼之朔州、應州、蔚州一一陷落、投降后,云州也被宋所據(jù),迫在眉睫之際,遼圣宗便在緊挨云州的前線——歸化州設置“云州宣諭招撫使司”,以圖攻退宋軍,收復云州。原因之二是歸化州為遼朝屯兵馬之重地,《遼史拾遺》記載這里的天然環(huán)境極適于牧馬,且據(jù)“歇馬臺龍門所東五十里境外遼蕭后歇馬處遺跡尚存”[27],可知這里曾有蕭后的歇馬臺非常知名。原因之三是歸化州處于調(diào)遣西南面招討司各州兵、諸部族軍隊的“咽喉”位置,當時正是西南面招討使配合攻打云州西北段的宋兵。原因之四為歸化州位于遼帝南伐點兵之鴛鴦泊的附近,便于調(diào)遣大量部隊,地緣上也臨近北宋。設置于歸化州的云州宣諭招撫使司是宋遼戰(zhàn)爭時設置于奉圣州地區(qū)的臨時性軍事機構(gòu)。此戰(zhàn)北宋失敗后,遼收復全部失地,云州宣諭招撫使司可能也隨即被撤掉了。
重熙十三年(1044),遼興宗升云州為西京,奉圣州屬西京道,此后,奉圣州除了有防御北宋的任務外,還需配合西京道諸州防范西夏。正如武文君研究認為,遼西京的設立是為了防范日趨跋扈的西夏,而山西諸州(云、應、朔、蔚、奉圣)在軍事上獨立,正是“具有防御西夏和宋朝的雙重作用”[28]。
(三)遼金交鋒所及之地
遼末金初,奉圣州是天祚帝的第一處“避難所”。完顏阿骨打在顯露不臣之心后,天祚帝及其親近官員未引以重視,以至于阿骨打領兵造反。天慶五年(1115),天祚帝帶兵親征不利,此后居于奉圣州境內(nèi)鴛鴦泊行宮地,頻頻派使者使金議和。然而外有勁金,內(nèi)有反叛,保大二年(1122),議和未果,金兵攻克中京。天祚帝聽聞叛徒耶律余睹引金兵西來,匆忙從南京起身過居庸關(guān)抵達鴛鴦濼,處決了他自己的親兒子、耶律余睹的外甥晉王。隨后耶律余睹“引金人逼行宮,上率衛(wèi)兵五千余騎幸云中,遺傳國璽于桑乾河?!盵29]失去奉圣州軍政重地后,天祚帝只能茍延殘喘于夾山一帶。
奉圣州也是耶律淳妻子蕭德妃的一道重要防線。耶律淳去世后,北遼政權(quán)擁立蕭德妃為皇太后,把控政權(quán)。保大二年,金兵一路向西追捕天祚帝,然而并未捉到天祚帝本人,僅獲得了一些輜重并招降了蔚州等地區(qū)。十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帶兵“次奉圣州”[30],蕭德妃得知后“以勁兵守居庸”[31],居庸關(guān)是奉圣州與南京的重要關(guān)口。蕭德妃只能繞道從古北口逃遁,而金兵得到山后戰(zhàn)略重地奉圣州之后,便如破竹般輕而易舉攻破居庸關(guān),燕京投降。蕭德妃雖繞道投奔天祚帝,卻難免厄運,被天祚帝賜死。
總之,終遼一代,奉圣州占據(jù)著重要的軍事地位,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遼代捺缽地之一
天顯十一年(936),石敬瑭獻燕云十六州,奉圣州歸屬于遼朝。遼圣宗深知奉圣州在山后諸州中的重要地位,“詔以北大王蒲奴寧居奉圣州,山西五州公事,并聽與節(jié)度使蒲打里共裁決之?!盵32]奉圣州此時是山西五州的政務中心。
遼代帝王在此修建過一些較為重要的建筑物。遼太祖在此建金玲閣,統(tǒng)和五年(987),“奉圣州言太祖所建金鈴閣壞,乞加修繕?!盵33]遼世宗被弒后,其子耶律賢淪落民間,在望云縣生活,登基后“作宮室于舊居之地,號曰御莊。”[34]奉圣州境內(nèi)的炭山上也有遼景宗與承天皇后的涼殿,“炭山,又謂之陘頭,有涼殿,承天皇后納涼于此,山東北三十里有新涼殿,景宗納涼于此”[35]這些皇家建筑物說明了遼帝,尤其是遼景宗格外重視此地,代表著奉圣州獨特的政治地位。
遼代帝王始終保持著游牧傳統(tǒng),“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盵36]奉圣州自然資源豐富,有肥美廣闊的草原、桑乾河、白嶼河、灤河、鴛鴦濼、羊城濼、狗泊、白水濼、奉圣州溫泉[37]、炭山、胡土白山、西山、雞鳴山、歷山、喬山、涿鹿山、祥古山[38]、斷云嶺、天嶺等,種類多樣的資源為遼代諸帝所喜愛。遼代諸帝于奉圣州設有多處捺缽地,如歸化州設有契丹行宮,“(宣府鎮(zhèn)志)契丹會同初,建在鎮(zhèn)城。(遼史太宗本紀)會同五年春正月丙辰朔帝在歸化州御行殿受群臣朝”[39]。鴛鴦濼與炭山是遼代諸帝頻頻游幸之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遼代諸帝于鴛鴦濼捺缽21次,炭山30次,這兩地當然也設有遼帝行宮。遼帝巡幸奉圣州地區(qū)的情況,據(jù)現(xiàn)有資料進行統(tǒng)計,大概可知遼代諸帝駐蹕奉圣州地區(qū)的頻次,如下表所示:
遼代諸帝到達奉圣州地區(qū)共約85次,其中大部分停留時間較長,進行一系列軍政、娛樂活動。
綜上,遼代奉圣州處于交通要道上,有著四通八達的交通優(yōu)勢。遼代奉圣州處于南北宋遼互派使者的驛道上,也位于東西草原絲綢、茶葉要道上。四通八達的交通促使這里既為農(nóng)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交匯處,又是多民族的雜處區(qū),多元文化在這里碰撞,經(jīng)濟因子在這里活躍,軍政地位也隨之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2][4][6][9][12][13][14][15][18][22][24][26][29][31][32][33][34][35][36]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17]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7]郝慶云,魏建華.關(guān)于遼代鐵驪部的幾個問題[J].北方文物,1998,(1).
[8]楊浣.遼夏關(guān)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中國公路交通史編審委員會.中國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陶宗冶,劉海文.從宣化遼墓到草原茶葉之路[J].農(nóng)業(yè)考古,2012,(5).
[16]葉隆禮.契丹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9]薛居正.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0][21]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3]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25]惠鵬飛.宋代招撫使序位、治所與職能述論[J].宋史研究論叢,2018,(1).
[27](清)厲鄂.遼史拾遺卷15[M].欽定四庫全書本.
[28]武文君.遼代山西諸州的一體化[J].古代文明,2019,(2).
[30](元)脫脫等.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2020.
[37]向南.遼代石刻文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38]孫東虎.桑干河流域遼代山水城鎮(zhèn)三探[C].第二屆中國古村鎮(zhèn)保護與利用研討會論文集.
[39]黃成助.宣化府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作者簡介:
袁夢瑤,女,漢族,渤海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遼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