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摘要:音樂教學是學前教育中的一門必修課程,歸屬于學生聲樂學習的啟蒙教育,同時也是發(fā)展美育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而小學音樂鑒賞課程內容不但能夠啟迪學生的智慧,同時也能塑造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得到思想上的享受。在這個基礎上,對經(jīng)典名曲的賞析還可以讓學生的道德觀念修養(yǎng)及其思想境界獲得一定提高,對學生的進步具有積極作用和實際意義。不難看出,在小學音樂鑒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十分關鍵。
關鍵詞:小學音樂;鑒賞;教學
學生對一些音樂理論了解不足,認知不夠,造成學生感覺學聲樂是件艱難的事,盲目跟風追隨教師,無所作為,不愿深入分析。因為缺乏系統(tǒng)的樂理知識體系,學生也不能創(chuàng)建起完善的音樂鑒賞系統(tǒng)。學生也有可能在學習過程中,因異常的教學方式,體會不到歌曲的幸福,逐漸失去對歌曲的興趣。
一、小學音樂鑒賞教學現(xiàn)狀
學校開設音樂鑒賞課是希望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對于音樂的鑒賞能力和藝術情操,課堂上通常通過聽音樂營造寬松祥和的氛圍。但是,目前部分音樂教師認為音樂鑒賞課應以課本中的音樂背景、音樂知識和音樂文化為主要內容,他們希望在課堂中多給學生講解有關音樂的知識,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過于注重音樂的文化素養(yǎng),難免本末倒置。小學生本身年紀就偏小,音樂文化素養(yǎng)對小學生而言可能有些難以理解,所以音樂教師在課堂中過多地講解音樂文化知識,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部分學生在學習語文、數(shù)學等知識時十分認真,而對于音樂課堂不太在意,即使教師在音樂鑒賞課堂中播放一些讓人陶醉的音樂,仍有可能會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中交頭接耳,影響課堂紀律,想聽音樂的學生被打擾以后聽得也不是很順心,從而影響了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優(yōu)化小學音樂鑒賞課堂的有效措施
1.教師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工具。音樂課堂與其他課堂
有所不同的一點是,在其他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運用教材和多媒體技術等給學生講解知識內容,而音樂僅通過教材和多媒體的結合給學生講課是不夠的,音樂課堂需要樂器、多媒體和教具學具等多種素材結合。通過樂器和教學工具的使用,學生可以在現(xiàn)場感受到不同樂器彈奏出來的聲音之間的差別。小學生年紀比較小,教師在彈奏樂曲時可以通過彈奏一些活潑愉快的音樂,提高小學生對樂器彈奏出來的音樂的接受能力。教學教具比如硬紙板、彩板等都可以發(fā)出比較動聽的聲音,能幫助學生掌握樂理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想象能力。教師應綜合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不同的感官。有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在學習的時候通過多種感官結合學習,會獲得更準確、更有效的學習知識內容。有人說音樂通過聽覺就可以了,與視覺無關,其實在音樂的學習中,音樂可以通過形象化的圖像,營造美好的審美環(huán)境。聽覺的學習在音樂的鑒賞課堂中是必不可少的,聽音樂不僅是簡單的聽樂曲,而是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了解音樂給人們帶來的情緒感受。音樂教師在教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等引領學生進入音樂的世界中。視聽結合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從而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達多樣化的情感。音樂可以表達人們的情感,不同的音樂所表達的音樂也各有不同。音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音樂課堂中通過歌唱表達自己的情感,歌唱是掌握音樂旋律和音樂節(jié)奏的最好方式。
2.典型樂曲對比,增強音樂鑒賞性
選取具備典型性和權威性的樂曲進行對比,可以刺激學生的美學感受,從而增強音樂的鑒賞性。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音樂作品,并從背景、體裁、表現(xiàn)手法、音色等方面突出重點,對比分析,明確目的,來加強學生對樂曲的記憶,創(chuàng)設輕松生動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例如,同樣是講述了兒童故事的兩首耳熟能詳?shù)母枨缎“撞恕放c《我們把祖國愛在心窩里》,教師先為學生介紹了兩首歌截然不同的背景?!缎“撞恕芬约彝リP系極不合理的黑暗的舊社會為背景,寄托著一個孤苦無依的農(nóng)村幼女的痛苦與淚水,旋律和情感氛圍都較為凄苦婉轉。與此相反,后者則表達了新社會兒童對祖國的真切深情,情緒是充滿熱忱的和抒情的。介紹完背景后,請學生在聽完兩首歌曲后,分別描畫出自己想象中的兒童的樣貌、神態(tài)和穿著,最后將兩者進行對比,這樣抽象的歌曲就變得更加直觀和形象了。再如,同學們都熟悉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鵝》,而圣桑的《天鵝》卻也是毫不遜色的世界名曲。教師在課堂上先后播放了這兩首曲子,并對樂曲的內容進行了提問。有些同學更喜歡《四小天鵝》,因為這首曲子更加靈動活潑,鋼琴的跳動更加生動。而由于后者更加安靜空靈,大提琴的低吟顯得深沉空闊,另外一些同學更偏愛《天鵝》。他們表達自身內心感受的欲望都十分強烈,體現(xiàn)出一種沉浸在音樂中的狀態(tài)。接著,以他們的自身感受為基礎介紹了這兩首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通過展示兩首題材相同但構成不同的兩首曲子,分析相對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意圖,學生可以增強對音樂的興趣,提高辨析能力和審美能力,更好地接受音樂的主題。綜上所述,妥善利用典型樂曲的對比教學,能夠強化學生的辯證思維,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教師可以選擇不同體裁的音樂,也可以選擇不同風格的樂曲,亦可以截取同一首歌的不同部分進行對比。
3.合作探究,提升鑒賞實效
奧爾夫曾說過:“讓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實踐、一起去創(chuàng)造音樂是十分有意義的。”當下,合作探究正引領著音樂課堂教學的新氣象,成為現(xiàn)代課堂的重要標志。在小學音樂鑒賞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時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使學生保持熱情,有利于激發(fā)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提高學生深層次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戰(zhàn)臺風》這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材中要求學生自主聆聽兩段旋律各四個小節(jié)的古箏獨奏,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樂曲表達的情緒,引導學生先靜靜聆聽古箏彈奏,熟悉樂曲主題旋律,并跟著樂曲輕輕地進行吟唱。結合曲調想象臺風襲來的景象,這時,學生再唱時就會變得有感情許多。教師順勢開展打節(jié)拍的音樂活動,引導學生邊聽旋律邊打出節(jié)拍體會節(jié)奏,反復多次,再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與體會。在此基礎上,教師詳細講解并與學生共同歸納作品的形象和情緒,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旋律的特點和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最后再讓學生聆聽古箏獨奏。上述教學過程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學生通過反復哼唱和利用肢體動作練習打節(jié)拍活動,參與到樂曲的表現(xiàn)活動中,這樣學生對音樂旋律的理解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也會有所增強,教學效果值得期待。
總的來說,小學音樂鑒賞課程內容是一門比較主要的課程,不但能夠推動學生健康、快樂地發(fā)展,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使學生具備音樂鑒賞的能力,因此,在執(zhí)行小學音樂鑒賞課程內容的階段,老師需要對各種各樣教學的方式和方法開展多方位應用,從而實現(xiàn)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的目的,推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好的學習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夕.基于小學音樂教學的流行音樂引入探究[J].北方音樂.2018(10)
[2]殷芳華.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生“三美”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觀察.2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