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中職學校在突出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德育教育任重而道遠。數學課作為一門文化基礎課,要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因此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義不容辭。本文闡述了中職數學課堂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從如何在課程教學中從愛國主義、人生觀、價值觀、辯證唯物主義、內涵教育等方面落實課程思政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教學中的數學實例為論據,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美妙和實用,又體會到數學課中蘊含的德育功能,弘揚課程思政的精華和靈魂。
關鍵詞:課程思政 數學教學 德育
基于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數學課作為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承載知識傳授和數學思維養(yǎng)成任務的同時,兼具德育的功能,而德育功能卻往往在課堂實踐中被忽略。因此,將思政教育融入數學課堂勢在必行。
一、數學課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課程思政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師要加強對課程教學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整合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章節(jié),提高課程思政育人能力,這就決定了公共基礎課必須與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協(xié)同效應,同向同行,因此,公共基礎課落實課程思政是大勢所趨。中職數學課作為公共基礎課的主陣地之一,落實課程思政是必要的。
中職數學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是可行的。首先,學習數學屬于研究性學習,它直接或間接涉足現(xiàn)實生活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即研究“數”和“形”。其次,數學結論、定理、公式等內容嚴謹且具有確定性,學習數學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理性的數學思維。第三,數學具有知識性強的學科特征,能夠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因而學生通過學習數學,不僅可以培養(yǎng)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培養(yǎng)求知欲、創(chuàng)造力和進取心。第四,數學教育屬于文化基礎教育,這就意味著從數學課中汲取思政元素進行德育教育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不論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yè)教育,都具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功能,從而為其進行科學合理的人生規(guī)劃奠定基礎。因為數學教育就其功能而言,不可能將學生都培養(yǎng)成數學人才,所以其全面育人功能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思想認識及個性品德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數學的邏輯思維具有辯證性、明晰性、簡約性和深刻性等特點,從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素養(yǎng)方面來說,其對學生精神品質的培養(yǎng)作用明顯。課堂上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教師與學生互動、動手練習求解等教學活動過程,為實現(xiàn)課程思政提供有力的支撐平臺。
二、中職數學課堂上貫徹課程思政的方法與實踐
(一)把數學史引入課堂,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很多中職學生都認為數學課枯燥、死板、無味,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把數學史實例引入課堂中,可以創(chuàng)設愉悅的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師可講古代數學家是如何發(fā)明定理的,將其創(chuàng)造定理的艱辛過程和對科學嚴謹的追求精神講給學生,不僅可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還能激發(fā)學生勤奮鉆研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例如,教師介紹我國的數學發(fā)展史,從《九章算術》到《周髀算經》(在知識系統(tǒng)上屬于當時世界最前沿的),從祖沖之的《綴術》到秦九韶的《數學九章》(為研究復雜方程的解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劉徽的《海島算經》到徐光啟的《幾何原本》(使近代對圖形幾何學的研究更加嚴密)等,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數學家的卓越貢獻與成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要講清時代是發(fā)展的,若一味地停滯不前,沒有趕超的勇氣,就會被別人所超越。
近代以來,許多數學家、科學家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數學成果,為國家為人民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如數學家華羅庚推廣的優(yōu)選法已在中國大地上開花結果;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歷盡千辛萬苦,成功地證明了數論中的“1+2”定理;楊振寧、李政道等科學家因在科學上的巨大貢獻而榮獲諾貝爾獎等。通過這些典型的數學史實例,可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時激勵學生學習的上進心和進取心。
(二)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充分體現(xiàn)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蒲袆?chuàng)新離不開數學,比如“天問一號”火星著陸、“嫦娥衛(wèi)星”火箭探月、“北斗導航”成功組網等;我們的國防事業(yè)發(fā)展離不開數學,比如航母建造、天眼觀測、武器創(chuàng)新等;我們的醫(yī)藥衛(wèi)生、餐飲服務、經濟貿易等各行各業(yè)同樣離不開數學;即使是人們簡單的日常生活同樣離不開數學,比如網購商品、成本核算、旅游出行等都與數學有關。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強調數學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無處不在。教師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創(chuàng)設數學實例,不僅可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會深刻感受到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
教師可以通過“數”與“形”結合的思想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比如在講三角函數圖像時,畫圖是必不可少的,函數圖像的有增有減意味著人生有起有落、有成有敗,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們在生活中經歷挫折和困難是必然的,只有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才能經受得起社會的考驗。又如在講函數圖形的“對稱性”時,要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講對稱的含義,漂亮的雪花、美麗的蝴蝶等都是實際的例子。將數學的自然之美與和諧之美貫穿于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對美的追求,形成欣賞美的生活態(tài)度。
教師可利用生活中數學的普遍存在性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現(xiàn)實問題的意識。例如,水杯為什么大都是圓柱體?對于相同周長的圖形,圓形面積最大,圓柱體的水杯不僅光滑美觀,而且可裝更多的水,更能節(jié)省原材料。再如,《分段函數》一節(jié)例題,介紹我國水資源匱乏,如何節(jié)約用水已經成為居民必須面對的課題,而政府采取的措施就是分段計價。通過對該例題的講解,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分段函數的定義和計算方法,還可從經濟和環(huán)保角度增強學生節(jié)約用水的觀念,使其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的好習慣。由節(jié)約用水引發(fā)的一系列話題都可設置為例題,如節(jié)約用電、節(jié)約糧食、光盤行動等,正契合當下厲行節(jié)約的社會風尚。
(三) 利用數學思想和方法,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自然界中的辯證法與數學知識息息相關,數學本身包括數列、函數、概率、定理等是一門充滿矛盾、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學科,充分體現(xiàn)唯物論的辯證法思想。數學中的許多概念和定理都來源于客觀世界又服務于客觀世界,很多法則、公式、定理等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由點到面”或者遵循“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如數學中的“正與負”“變與常”“數與形” “直與曲” “點與線” “相等與不等”“特殊與一般” “有限與無限”等都反映了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法觀點,而這些觀點又對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引導和統(tǒng)領作用,是很好的思政素材。
教師可將這種唯物辯證法思想運用于教學中,例如,在講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時,應先復習方程,將解不等式轉化為解方程,再利用函數與圖像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等式與不等式之間的轉化來解決問題。再如,講極限時,要講清“正、負無窮大”之間的區(qū)別、“無窮小與零”的關系、數列與其極限和函數與其極限的區(qū)別、有限與無限的對立統(tǒng)一等,正確理解這些知識是學習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同時能更好地理解數學有窮與無窮的辯證觀。在講函數的極限時,無窮小量與無限靠近的關系就體現(xiàn)了有限與無限的對立統(tǒng)一。在講函數定義時,解釋因變量是隨著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的量,充分揭示事物變量之間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關系,啟發(fā)學生任何事都要辯證地看,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生活也一樣,時刻在變化,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風平浪靜也有乘風破浪,要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經受住生活多重的考驗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四)充分挖掘數學知識的內涵,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政教育
數學學科內容豐富,蘊含的哲理內涵深刻,知識覆蓋面涉及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展示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聯(lián)性,指導學生用辯證聯(lián)系的眼光看待數學。
教師應善于整合各門課程知識,建立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的有效銜接點,潤物無聲地進行德育教育。例如,學生閱讀“你知道數學嗎?”不但可使學生了解中國對數學的發(fā)展所做的貢獻和取得的輝煌成績,產生自豪感,同時還能意識到自己應勤奮學習、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嚴謹治學。教學教材中還列舉了我國在工業(yè)、農業(yè)、科技、國防、衛(wèi)生、環(huán)境、服務等領域的各項數據,學生會間接感受到祖國各行各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此外,教材中涉及軍事、天文、地理、體育、文藝、生物等知識以及大數據、生態(tài)、制造、民生等應用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愛黨、愛國、愛民、愛社會主義的情感。通過名言 “數學不但擁有真理,而且擁有至高無上的美”,學生能夠體會數學的抽象美。方程的解能體現(xiàn)數學的抽象之美,解與圖形的對應與吻合體現(xiàn)“數”與“形”交織的和諧之美。而拋物線圖形的光滑美和對稱美又是天衣無縫的,三角函數誘導公式的嚴謹美也是無法比擬的。學生能從教師的引導中體會數學的抽象之美。這種熏陶能美化學生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道德情操,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素材。
四、小結
本文分析了中職數學課堂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指出數學課對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并通過列舉實例,闡述了在數學課堂中落實課程思政的教育方法。數學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是多方面的,教師只要潛心研究,努力挖掘,主動琢磨,勤于思考,把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德育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與實踐,才能挖掘數學課堂中蘊含的數學思維和德育元素,實現(xiàn)課程思政目標。
參考文獻:
[1]尹洪武,趙會娟,王金然.數學史教學中如何貫徹愛國主義教育[J].現(xiàn)代社科導刊,2004(11).
[2]謝義華.如何發(fā)揮合作學習在中職數學課堂中的成效[J].讀與寫雜志,2016(2).
[3]王健紅.淺談數學教學中的德育貫徹[J].成才之路,2018(33).
[4]張妍.論新形勢下的中職學生素質教育[J].商業(yè)文化,2016(12).
(作者單位: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輕工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