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
摘要: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強調(diào)了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強調(diào)愛國主義教育要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要求在普通中小學、中職學校,將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容融入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等學科教材編寫和教育教學中。語文教育不僅是傳授語文知識,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更是弘揚革命精神,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實現(xiàn)文化育人的重要過程。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產(chǎn)生愛國之情,樹立愛國之志,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高尚品德,這是我們所追求的價值目標[1]。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愛國主義教育
引言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一個主要內(nèi)容,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而語文課課堂教學又是完成這一重要任務的重要途徑。
一.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
1.1注重歷史背景分析,突出真人真事
真實打動人心,愛國主義教育是以真實的歷史故事為基礎的。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為初中語文教材提供了豐富而優(yōu)秀的素材。在與古今人物有關的課文中,每篇課文都是以真實的歷史故事為基礎。
課文的背景分析是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背景分析,突出歷史的真人真事,讓學生通過歷史背景,去理解課文中的“主人”,理解他的為人處事、理解他的內(nèi)心情感和態(tài)度,領悟“主人”的價值取向,從中體會歷史人物的愛國情懷和報國志向。
比如,《最后一次講演》中,聞一多先生為了民主與和平,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振興大業(yè),明知道有特務跟蹤暗殺,還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代表人民的呼聲去講演,體現(xiàn)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的民主戰(zhàn)士和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懷和高尚情操。在此,融入中國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西戰(zhàn)爭剛剛勝利,各族人民渴望和平,和平建國是民心所向。而此時,國民黨蔣介石要獨裁、要內(nèi)戰(zhàn),這是反人民,公社會的,反歷史潮流的。
歷史人物中的愛國情懷、報國志向,只有融入到真實的歷史背景中,才得以體現(xiàn),而且,“真實”才能打動人心,使學生由此而立志,好好學習,在未來能做一名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1.2注重人物分析,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
愛國主義教育,重在“情”字。通過對人物形象、人物內(nèi)心活動、人物情感態(tài)度的分析,理解人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個人的愛國,就體現(xiàn)在他人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他人生的選擇,體現(xiàn)他對待國家和人民的“情”上。愛國主義教育,應該以正解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激勵學生立報國之志,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教材中,不乏其例。有聞一多先生,拒絕沉默,反對獨裁,求民主而斗爭的臨難不茍的英雄氣概;有白求恩大夫,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醫(yī)者的社會責任與擔當;有王選院士,在新聞出版業(yè)埋頭苦干的愛崗敬業(yè)精神。不管是英雄人物,還是普普通通的社會人物,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感,培養(yǎng)社會責任與擔當,養(yǎng)成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精神,這些都是正確的價值取向。以此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而這些,都需要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心理,人物內(nèi)心情感和態(tài)度進行分析和解讀,突出主人翁的價值取向。
比如《太空一日》課文,就以“增強民族自豪感”為價值目標。楊利偉飛行員肩負祖國首飛太空的歷史使命,在完成這一使命的“一日”中,他在太空中的“冷靜”和“嚴謹”的背后,是強烈的愛國情懷的支撐,克服種種心理壓力,是一個人的責任心與歷史擔當精神。通過對楊利偉的形象、心理活動和情感態(tài)度的分析,引導學生從楊利偉對國家的熱愛和思念當中,感受他赤誠的愛國之心,和首飛成功的歷史意義,增強民族自豪感。
人物形象和情感價值分析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學生的心靈受到英雄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觸動,激發(fā)了學生愛國情懷。
1.3品讀課文,提升愛國品格
對課文的解讀和分析,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愛國主義教育題材的課文,其對人物刻畫、描寫和頌揚的語句,有其特色一面,從文本語言的品讀中,加深理解主人翁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操。特色的文章結構和優(yōu)美的贊詞,不僅是語文知識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且是人物刻畫,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鄧稼先》一課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文本,從贊美詞中去理解鄧稼先的愛國主義思想品質(zhì)。首先,引導學生初讀原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致的思想內(nèi)容;再次,深讀文本,老師講解課文,解析問題;最后,再引導學生品讀文本核心的段落和詞句,解讀和提升情感。《鄧稼先》課文,通過豐富而生動的語言,深度刻畫了鄧稼先這一人物形象,通過細品慢讀,多文本語言的巧妙運用和表達中,品析和領悟鄧稼先的愛國品格。[2]
比如,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一連串的“租借”;鄧稼先與奧本海默的對比,奧本海默“拔尖”、“鋒芒畢露”,鄧稼先則是“忠厚平實”,“真誠坦白”的“樸實氣質(zhì)”;《吊古戰(zhàn)場文》和“五四男兒歌”對鄧稼先的“兩彈”功績的烘托;是“在蓬斷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屬的時候是什么心情”的惡劣環(huán)境和同事的犧牲;“我不能走”的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精神體現(xiàn)。
語言是內(nèi)心情感的載體,通過對語言運用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并透過文字體察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以及對“主人翁”精神世界的反映,從而使學生在生動的語言情境中,受到鄧稼先愛國精神的熏陶。
此時,可以向學生們提供關于錢三強、錢學森、程開甲等人的真實事件和“兩彈一星”功臣的相關文本、影視材料,拓寬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們在閱讀和學習中,了解當時所面臨的困境,從而深刻體會老一輩科學家,為了避免祖國被外國列強所覬覦,而敢于奉獻、科技報國的精神,熏陶學生精神情感,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品格。
結語
語文教育重要語文素養(yǎng)的教育和提升[3]。語文課堂的愛國主義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在語文課堂之中。國主義教育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傳統(tǒng)文化,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同時,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歷史觀正確理解和對待歷史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形象之美、情感之美,對社會的貢獻和歷史價值,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崔酉林.初中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策略[J].德育研究,2019(11):69.
[2]周翠平.初中語文課堂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策略例說——以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學為例.語文教學通訊,2020,1102卷(6):62-65.
[3]張聚倉:核心素養(yǎng)下優(yōu)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文學教育,2021.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