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在高中學習內容中一直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對學生總體學習成績來說有著重大影響。但同時由于文言文語言晦澀難懂,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為遙遠以及枯燥乏味等,使許多學生喪失了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久而久之,文言文就成了高中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難點。但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成績,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有著積極的影響。本文主要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學的相關策略,以期為廣大教育者提供借鑒與經驗。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相關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7-053-03
【本文著錄格式】劉鵬.高中文言文教學策略探究[J].課外語文,2022,21(07):53-55.
文言文作為我國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需要得到傳承和發(fā)揚。因此,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翻譯知識和字詞解釋,還要讓學生體會到我國古代語言中雋永的內涵,感受文言文中所承載的文化和思想,對文言文進行傳承與發(fā)揚。但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學一直以來是高中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冷門問題,一部分是由于教學中過多的理論知識的灌輸和較少的文化生成,另一部分是由于文言文脫離生活,難以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任何一個教師要能明確一點: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無論是什么樣的知識教學,只要能激起學生樂于探究的興趣都能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同時,教師在教學時除了講解基本的理論知識外,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事實告訴我們,創(chuàng)新與興趣密不可分,只有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產生創(chuàng)新。如果一個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他一定能以興趣為支撐,投入知識的探究。興趣不僅能讓學生努力學習,認真鉆研,還能讓學生開拓思維,大膽設想。著名教育學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梢娕d趣對學生學習來說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教師在文言文教學時應注意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盡可能選擇較為生動有趣的教學模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例如,在教學《勸學》這篇文章之前,我先詢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會有情緒特別消極不想學習的時候,然后讓學生分享自己消極時的想法,然后再整理出比較典型的兩到三個例子讓班上的學生每人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勸誡文,最后再引出本篇文章所要講解的內容。再如,對《孔雀東南飛》這篇文章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將文章內容改編成劇本,讓學生自由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每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進行演繹。表演完成之后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講解為何這樣表演以及自己小組對文章的深層含義的理解。最后全班同學共同投票評選出表演最佳的一組。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在改編文章以及劇本演繹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思考文章中所抒發(fā)的主要情感以及每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再比如,在名著導讀中,對《論語》這部分知識進行講解時,有一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師在講解這句時可以運用愛因斯坦與學生的一個小故事引導學生理解,愛因斯坦問他的學生昨天干了什么,他的學生回答“看書”。愛因斯坦又問他的學生今天干了什么,他的學生仍然回答“看書”。但此時愛因斯坦非常生氣,他問學生:“你一直在看書,那你用什么時間來思考呢?”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讀書固然重要,但是思考的過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講解這個小故事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理解《論語》中這句話所表達的含義,讓學生重視思考,真正理解為什么思而不學則殆。巧妙地運用故事為學生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進行文言文的學習,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任何文本的學習實際上都是讀者客觀的理解與作者主觀思想的碰撞,如果僅僅通過文章內容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就很容易產生建造空中樓閣的問題。此時對文言文背景知識的學習就顯得至關重要。很大一部分學生覺得文言文晦澀難懂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以及思想,僅僅通過字詞的逐一翻譯不能與作者的思想建立溝通的橋梁。因此,想要學好文言文必須增加學生對文言文背景知識的了解,讓學生通過充分了解文言文寫作的歷史背景去推斷作者所想要表達的主觀思想和主要內容,這樣不僅能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還能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同時,文言文背景教學還能增強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充分建立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自信心。
例如,教學《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魯僖公三十年,晉國和楚國的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大敗結束,晉國完成統一的霸業(yè)。在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和楚國一起攻打晉國,并且晉文公年輕時流亡到鄭國曾受到了鄭國的冷遇,所以晉文公把新仇舊怨加到一塊,在兩年之后聯合秦國攻打鄭國,鄭伯聽到這個消息之后派燭之武去勸秦穆公退兵。本篇文章就是在此歷史背景下發(fā)生的,主要講解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進行挑撥,表面上客觀分析當前局勢,處處為秦國利益著想,從主要的利害關系出發(fā),讓秦穆公明白此刻滅掉鄭國對秦國不利,最終成功讓秦穆公退兵,使晉軍失去了盟軍的助力,最終被迫撤離了鄭國,化解了鄭國的危機。通過歷史背景的講解不僅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燭之武能在這樣緊張的形勢下頂著壓力勸退秦穆公,他到底采用了怎樣的言語才能安然歸來,還能為學生厘清本文發(fā)展的大框架,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
再比如,教學《鴻門宴》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的歷史背景將學生帶到文章情境中:《鴻門宴》講的是劉邦和項羽在爭奪天下過程中的一場無形的較量。當時因為秦的暴治,各地烽煙四起,但是最有希望先攻破秦關的人是劉邦和項羽,劉邦和項羽約定“先入關者王之”。項羽素有江東霸王之稱,率領軍隊長驅直入,遇到秦軍主力戰(zhàn)隊時破釜沉舟,連連告捷,在擊潰了秦軍主力戰(zhàn)隊之后聽到了劉邦進入關中的消息。而當時劉邦所率領的軍隊避開了秦軍主力,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太大阻力進入關中,隨后又接受了秦子嬰的投降,并命令將士絲毫不得侵犯老百姓的利益,還派軍隊駐守函谷關防止項羽進入。項羽則認為劉邦不守信,自己才是在這場戰(zhàn)役中出力最大,不能讓劉邦白白得到好處。此時,項羽聽從了范曾的建議,準備在宴會上殺死劉邦。這就是鴻門宴的歷史背景。通過這樣一個歷史背景的講解讓學生思考項羽和劉邦在鴻門宴上會發(fā)生怎樣的沖突,劉邦在軍隊較弱的情況下怎樣化解沖突保住性命,項羽又是經歷了怎樣的事故才會造成烏江自刎的狼狽局面。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會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學習文章。
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漸發(fā)展,信息技術手段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教育領域。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的應用也為教師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能將許多枯燥的文字知識以生動形象的視頻或圖畫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充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加深學生對部分知識的理解,從根本上把握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特定的學習情境,迅速將學生帶到學習的氛圍中,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集中注意力積極參與文言文探究的活動。
例如,教學《歸去來兮》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田園美好風光的視頻或圖片資料讓學生觀看后再對比展示一些官場腐敗的視頻,通過對比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為什么陶淵明如此急切地想要退出官場,回歸田園生活,以及陶淵明在回歸田園生活中的激動心情,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加深學生對作者所想要表達的主要思想的理解。再比如,教學《蘭亭集序》《赤壁賦》等文章時,教師都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較為優(yōu)美的視頻和圖片資料讓學生進行觀看,在觀看過程中配以寧靜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或者選取一些優(yōu)秀的朗讀范文進行播放,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設特定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表達的主旨思想,品味文言文語言的精簡凝練和意境的優(yōu)美,真正讓學生愛上文言文的學習和文言文的表達方式。
再比如,教學《琵琶行》這篇文章時,許多學生很難理解“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些形容琴聲的句子。此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彈奏琵琶的視頻或音樂,讓學生在音樂或視頻中體會作者所描寫的琵琶女彈奏琵琶技藝的高超,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通過提出問題,教師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或開展實踐活動,達到革新傳統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途徑。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并讓學生之間互相討論給出答案,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這樣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再比如,教學《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從網絡上尋找相關的影視片段進行播放,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體會作者在文章中對人物動作的描寫,認真觀察荊軻和秦王這兩個角色的神色和儀態(tài)舉止,這樣有利于學生分析兩個人物的特征,同時,視頻的方式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本篇文章的興趣,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去把握文章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和思想。
如果說文言文本身的內容、背景以及思想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那么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無疑是教學過程中的另一重要因素。好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快速地將學生帶到學習的氛圍中,讓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過程中都能保持高效的學習狀態(tài),還能讓學生在極強的興趣和注意力的驅使下更加深入地分析文章所表達的內容,真正做到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整體的文本閱讀能力的提升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去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言文,體會作者所想要傳達的主要思想,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只有雙向性學習,才能發(fā)揮文言文教學的最大意義,教師要合理設計語文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水平和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鴻門宴》這篇文章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假如我是項羽”“假如我是劉邦”“假如我是項伯”等為題目寫一篇文章來表達自己對文章的見解。通過改寫文章或續(xù)寫文章,不僅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分析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思想,還能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延伸,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能力的綜合發(fā)展。再比如,教學《赤壁賦》這篇文章時,許多學生可能通過《三國演義》對曹操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我眼中的曹操”為題目寫一篇文章,然后小組內交流探討一下不同的人對曹操的不同看法。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曹操的形象有一個更完整的認識,還能讓學生在小組交流探討中學習其他學生語言表達的長處,做到取長補短,互相合作。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上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再比如講解《離騷》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說說自己是怎么認識的屈原,在讀完《離騷》這篇文章之后對屈原又有了怎樣新的認識,通過前后對比加深學生對屈原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多種教學模式的運用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的整體質量和效率。
總而言之,高中文言文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應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和手段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言文所表達的主要思想,運用多媒體或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利用文言文本身的歷史背景作為輔助,從根本上建立起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的綜合效率和整體質量。教師還應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出發(fā),采用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式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吳躍安.高中文言文教學模式建構[J].教師,2017(9).
[2]賈顯.高中文言文教學[J].新課程學習:中,2012(9).
作者簡介:劉鵬,女,1980年生,海南臨高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