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曲玲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生物作業(yè);創(chuàng)新設計
引言
對于初中的學生而言,都要面臨中考的壓力,為了提高學生的生物成績,很多老師在課堂之外會讓學生做大量的練習題目,以幫助學生鞏固已經學到的知識,但自從“雙減”政策實施之后,一切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東西,成為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
一、“雙減”政策下初中生物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課前預習不到位
在大部分學生看來,學習的重心應該花費在課堂上和課后,而不是課前預習,如此就導致很多學生沒有形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在上課的時候,沒有自己的聽課規(guī)劃,老師講到什么地方就聽到什么地方,對于一些比較難的知識點,也很難理解,完全不知道自己聽課的重心在什么地方,如此,課堂的效率也大打折扣,很難準確把握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經常聽到老師說“要帶著問題來上課”,但是在現(xiàn)實卻恰恰相反,“不預習”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甚至正在走向常態(tài)化,這不僅是學生自己的問題,與老師平時的教學要求也存在一定的關系。
(二)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
雖然生物本身所要求的邏輯性不是很強,但是對于一些比較難的實驗題目,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所以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也比較高。在日常的生物教學中,“滿堂灌”已經成為一種模式,甚至是成為生物課堂的定式,無論學生會不會,老師都會按部就班,按照既定的方式和內容上課,學生幾乎沒有自主發(fā)揮的余地,在學生的意識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來聽課做題,而不是課堂的主角。有些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雖然會有提問,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基礎知識,雖然這對于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對于一些具有突破性的題目,老師提問還是比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三)課后作業(yè)規(guī)劃不明確
生物雖然是一門理論性比較強的科目,但是對于實驗的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中,老師的課后作業(yè)仍然是以題目練習為主,只要能夠做對題,實踐活動基本上是被忽略的,這也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的時候,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遠遠低于其他的理科課程。比如在學習植物的“根、莖、葉”的時候,老師會讓學生記住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做好課后的練習題,卻很少有老師鼓勵學生去實際觀察不同植物的結構和生長形狀。
二、“雙減”政策下初中生物作業(yè)創(chuàng)新設計的途徑
(一)課前要“精準把握,給予學習支持”
對于老師來說,給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只是教學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習的習慣。課前預習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但是大部分學生都難以做到,一方面是客觀因素的限制,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缺乏課前預習的習慣,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課前主動預習的好習慣,讓“預習”深入學生的潛意識中,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1]。
例如,在進行《輸血與血型》這節(jié)課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先布置一定的預習作業(yè),讓學生結合之前學習的知識點,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有一個基本的認知,然后,教師要對學生的預習作業(yè)做出正確評價,促進其不斷發(fā)展。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習的必須轉移到課堂上,而且大部分的知識點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就消化,不再求助于課外培訓班或者托管班,“45分鐘”的課堂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zhàn),但同時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機會。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改變以往被動的教學方式,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因為有課前預習的基礎,老師只需要拋磚引玉,尤其對于一些比較難的題目,老師一定要做好鋪墊,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2]。比如在學習與“細胞”相關的課程的時候,老師一定要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在實驗室上課,在講完基本的理論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做實驗,讓學生可以通過顯微鏡肉眼觀測到細胞的不同形態(tài)和內部結構。
(三)課后有的放矢,進行作業(yè)改革
”雙減”政策出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減輕小學生的課后負擔,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學習更多的知識,提高綜合能力,在減負之后,教育才展現(xiàn)了其存在的最根本的意義。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是主要的目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老師需要做的是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的興趣,而不是做題速度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老師的課后作業(yè)布置也應該是以這個目的為主線,而不是為了學習和成績去做題,所以在布置的作業(yè)中,老師要盡可能的加入實踐的部分[3]。比如在學習“植物生長”的相關課程的時候,老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動手種植黃豆或者其他容易成活的植物,讓學生觀察并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感受生命的奇特變化,等學生正式上課的時候,對相關的內容就會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提升了學生對生物這門課程的興趣。
三、結論
綜上所述,生物課程是一門比較貼近實際的課程,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應該從實際出發(fā),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在現(xiàn)今的教育環(huán)境中,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一定要把握社會對于初中階段教學工作的要求,關注學生在生物學習方面的需求,及時對自身的教學方案進行改進,引入新的教學資源,來設計初中生物設計工作,以此和學生的生物學習形成較高的契合度。生物作業(yè)創(chuàng)新設計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需要教師在此過程中不斷進行發(fā)展,促進學生的進一步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風德.淺析初中生物作業(yè)分層設計幾點要求[J].新課程·中旬,2017(12):28.
[2]]劉翠云.初中物理作業(yè)分層設計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綠色畫報,2015(011):117.
[3]童奮彪.初中物理作業(yè)分層設計的探索與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8(9):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