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身體權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人格權利,身體的價值、尊嚴和安全能夠得到法律的切實保護是每個公民的愿望。本文以青海省代表性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初步掌握了目前青海省大學生身體權意識和認識現狀,了解了現代大學生身體權維權存在的問題,探究如何增強大學生身體權意識以及如何完善我國身體權保護制度。
關鍵詞:大學生 身體權意識和認識 權利保護
1 身體權概述
身體,是指“一個人或一個動物的生理組織的整體”。[1]從這一角度上說,人和動物的生理組織的整體即軀體,都稱為身體。身體權是自然人維護其身體完整,并支配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具體人格權。[2]身體權作為一項具體的物質性人格權,與生命權、健康權一樣,都是自然人最重要的法益,也是自然人作為民事主體存在并享有其他各項民事權利的條件和基礎。
在我國,身體權的概念一直是一個歷史流變的過程,1986年的《民法通則》僅僅規(guī)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對于身體權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2010年施行的《侵權責任法》明確列舉了其所保障的各項權利,但也沒有涉及身體權。據此,許多學者認為,我國民法僅規(guī)定了生命權和健康權,而并沒有規(guī)定身體權,也有學者認為,健康權中已經包含了身體權。這一看法顯然值得商榷,從法律上來看,健康權不能涵蓋身體權,民法應該承認身體權的獨立性,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護個人的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實際上,我國對于身體權也是有法律規(guī)定的。例如:《憲法》第37條第3款規(guī)定:“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民法通則》第119條規(guī)定:“侵害公民身體”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一條規(guī)定了“身體權”遭受侵害,受害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可以看到,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承認身體權屬于獨立的人格權。因此,我國《民法典》在法律上將身體權確認為獨立的人格權,有利于公民的人格權得到更充分的保護和更全面的發(fā)展。
《民法典》在法律上確認獨立于健康權的身體權,有利于加強對個人人身權利的保護。因為只有確認和保護身體權,才有利于保護身體組織的完整和人身的安全。只有賦予權利人以身體權,才能使權利人獲得充分救濟。[3]另外,確認和完善身體權的概念,規(guī)定獨立的身體權,也是順應現代科技和醫(yī)學發(fā)展的趨勢。出于對人的尊嚴的維護,傳統(tǒng)法律倫理不允許自然人處分自己的身體。[4]在我國古代,就有“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說法。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醫(yī)學的發(fā)展,身體權也受到了基因技術、克隆技術、器官移植技術等發(fā)展所帶來的挑戰(zhàn)和威脅,個體主張其享有的人格權不應再僅限于防御性的權利而應內涵積極請求權的特質。[5]例如,器官移植技術和克隆技術的發(fā)展都可能導致人的相關身體部位的變化,人的器官可以在不同的人之間交換。這些內容顯然與人的身體權是密切相關的,因此,身體權概念的確立和完善對于合理解決這些問題也是十分必要的。
2 背景與意義
2.1 背景
《民法總則》正式確立了身體權為獨立的人格權,在此基礎上,2020年頒布的《民法典》單設人格權編,在第二章中專門規(guī)定了“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用10個條文對三種物質性人格權作了全面的規(guī)范創(chuàng)新,兼顧人格權的消極防御與積極利用功能。物質性人格權是指自然人對于其生命、身體、健康等物質性人格要素享有的權利。在人格權體系中,生命、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人格利益,具有至高無上性,在整個人格權甚至在整個民事權利體系中具有最高地位。[6]西部大開發(fā)以來,青海省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顯著,為了解近年來青海省在法治建設方面的成就,本文通過調查青海省大學生身體權意識和認識現狀,研究大學生維權現狀,以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為視角,力圖對身體權的保護制度建言獻策。
2.2 意義
身體權在物質型人格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將其獨立規(guī)定于“人格權編”,不僅有利于保護自然人的人身安全、穩(wěn)定社會秩序,而且規(guī)范了權力行使的邊界,通過器官捐獻、人體醫(yī)學實驗、基因檢測等使得自然人更加關注于人格尊嚴和自我價值的實現。[7]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力量,具有新觀念、新思想,了解他們的權利意識和維權現狀,傾聽他們對于權利維護的意見建議,無論對加強身體權法律知識的宣傳,還是促進身體權保護制度的發(fā)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青海省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究大學生身體權維權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既對大學生身體權益的保障建言獻策,也希望從大學生視角出發(fā),為我國身體權保護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鑒。
3 問題與分析
3.1 問題
該項目的調查對象以青海省代表性高校的大學生為主,通過調查問卷形式開展,內容主要包括權益意識和認識、權益經歷、權益維護等方面。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同學沒有意識到身體權為一項法定的權利,不了解《民法典》關于身體權的規(guī)定;大部分的同學在身體權遭受侵害時,會選擇自認倒霉,不進行維權;許多同學對于如何增強權利意識以及如何完善法律對身體權的保護缺乏思考。這顯示當代大學生的權益意識仍處于缺失狀態(tài),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缺乏基本權利的認知,對身體權的法律意識不夠。二是對自己的權益缺乏保護,不敢于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對他人的權益也缺乏尊重。三是缺乏問題反思與解決能力,既不思考問題所在,也不思考如何更好維權。
3.2 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大學生的身體權意識和認識總體上是比較淡薄的,因此,我們必須思考這背后的原因,并以此為基礎,思考如何增強大學生身體權意識和認識,使其在身體權保護制度的完善發(fā)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我看來,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負面影響。我國歷經數千年封建專制與集權政治,這些消極文化的存在致使人們的個人意識和個性受到長期壓制,個人權利遭到任意剝奪,權利遭受侵害時無法得到伸張和保護。在這些消極觀念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習慣了敬畏和屈從權力,忽視了對權利的主張和要求。(2)權利認知中欠缺義務觀念。法律意識既是權利意識,也是義務意識。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既要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維護法定權益,也要認真履行法定的義務。單純強調權利的享有而忽視義務的履行,不僅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體現,而且可能給自己帶來不利的法律后果。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這種認識,只認識到了權利的重要性,而忽視了義務所賦予的責任,例如有不少學生只認為自己有受教育的權利,沒有受教育的義務。[8](3)立法理念滯后,有關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我們知道,權利都具有發(fā)展性。在2001年的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確認“身體權”之前,“身體權”沒有被憲法和法律所規(guī)定。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法治化和公民權利意識的增長,“身體權”概念開始出現在司法實踐中,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guī)定了“身體權”概念,把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與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并列為人格權。這是我國正式的法律文件首次肯定性規(guī)定“身體權”是公民的人格權。[9]從法律的制定中,我們可以看出,立法者對于身體權的法律保護意識還是比較淡薄,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立法理念的落后,而身體權作為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觀念的進步,其相關立法也亟需完善。(4)大學生自身對維權認知的模糊。當代大學生的身份既是公民也是學生,享有雙重權利。一方面,作為公民,他們享有受教育權、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等權利;另一方面,作為學生,他們享有按照國家規(guī)定獲得獎學金和助學金、組織參與校內學生團體等權利。然而,很多大學生并沒有利用身份的特殊性積極恰當地維護權利,課上缺乏對維權知識的灌輸,課下缺乏對維權知識的吸收,這就導致當權利受到侵害時,他們通常不知道維權的措施以及救濟的主體。例如,在當今社會,信息泄露現象屢見不鮮,有時是人為販賣信息,有時是網絡黑客所為,許多大學生非常清楚其侵害了自身的合法權益,但礙于不了解維權的途徑和認為信息泄露本身也沒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什么實質性的危害,于是就放棄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權利和機會。[10]30975874-6D9F-44F5-991C-F8B3C587AB3B
4 建議與對策
從現有的調查數據來看,當代大學生的身體權意識普遍薄弱,大學生作為新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更好地增強自身的身體權意識和認識,不斷提高法律素養(yǎng)和維權能力,努力實現平等主體間的相互尊重。為此,國家與社會、學校與家庭以及大學生自身層面都應該采取相應的對策,構建好當代大學生身體權意識和認識增強的復合型機制。
4.1 國家與社會要注重法律知識的宣傳與維權平臺的搭建
國家和社會應合力宣傳法律知識,搭建維權平臺。各種發(fā)生在大學校園內的身體權糾紛案件往往難以維權,甚至忽視維權,這些現象既體現了維權平臺和機制的不完善,也說明了大學生群體的權利意識亟待提高。只有加強維權知識的廣泛宣傳,完善維權機制的有力建設,在全社會營造依法維權的濃厚氛圍,才能讓每個社會成員在遭受侵權時勇于維權、善于維權、樂于維權。因此我們的社會要形成一個良好的權利意識,政府、各界人士必須要相互配合,才推動現代大學生形成更好的權利意識。[]因此,國家與社會必須相互配合,完善身體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填補法律空白,并關注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加大普法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措施激發(fā)大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加強各級普法講師團建設,開展法律知識有獎競答活動,通過新媒體形式結合社會輿論進行普法等,拓展大學生權利意識和認識能力提升的實踐平臺。暢通政府部門的舉報投訴渠道,重視新聞輿論的特殊維權作用,對侵害身體權的行為嚴格懲處,為大學生進行身體權維護搭建有力平臺。
4.2 學校與家庭要注重維權知識的教育與維權活動的示范
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最直接的途徑無疑是教育,而法治教育是又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和課堂是大學生獲取法律知識、提高維權意識的主要陣地。首先,學校應該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既要提升其專業(yè)知識水平,也要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恰當地維護權利,學校應該建立便捷的申訴制度和專業(yè)的法律咨詢室,定期開展“維權”主題教育,這些專業(yè)化的維權指導有助于更高效地解決問題。其次,學校應大力支持維權組織的建設。學校對維權組織應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培訓,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助力維權組織的健康有序發(fā)展。維權組織應該多開展多種形式的維權實踐活動,以更加直觀和深刻的方式讓學生親身參與維權過程,提高其維權能力,增強其維權意識。另外,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們價值觀的形成。家長要加強學習法律知識,提高自身法治素養(yǎng),鍛煉用法律思維處理事務的能力,在言傳身教中培養(yǎng)孩子的維權意識;同時,家長應當給予孩子強大的心理支持,鼓勵其在遇到侵權行為時采用恰當的方式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孩子不卑不亢的處世態(tài)度,而不是采取忽視甚至厭煩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的傾訴。
4.3 大學生自身應積極主動地樹立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要切實踐行知法守法懂法用法,明確自己享有何種權利,履行何種義務。大學生要正確對待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不僅要樹立主人翁意識,積極主動地行使權利,而且要切實履行義務,不可違反義務去侵害他人的合法權利。只有大學生們樹立了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這一特殊群體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其力量優(yōu)勢,成為法律知識的有力傳播者、維權活動的忠誠踐行者。另外,大學生也要提高維權的實踐能力,通過參加維權知識競賽、維權宣傳周、維權模擬法庭等活動,在學習實踐中培養(yǎng)自己的邏輯思維,鍛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遭遇侵權事件時,應當沉著冷靜地積極應對,既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應該對受害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5 結語
新時代大學生擔當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增強大學生身體權意識和認識,完善我國身體權保護制度和政策,不僅有利于強化國家對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的維護,也有益于未來身體權的立法實踐和司法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生身體權意識的增強勢在必行,身體權認識的提高刻不容緩,身體權制度的完善任重道遠。我們期盼,在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人民的身體權益早日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
【基金】青海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項目全稱:大學生身體權意識和認識現狀—以青海高校調查為例(項目編號:04M2021174)。
參考文獻:
[1] 《現代漢語辭典》,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1008頁.
[2] 楊立新.《人格權法》,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第144頁.
[3] 楊立新.《人身權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396頁.
[4] 柳春光.《身體權概念的再界定》,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143頁.
[5] 宋曉峰.《人格立法之時代性與人格權的權利內質》,河北法學,2012年,第3期,126頁.
[6] 曹智.《動物主體論之辯與駁》,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第8卷(第2期),第19頁.
[7] 宋躍.《身體權保護研究》,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7年.
[8] 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權編的亮點與創(chuàng)新》,中國法學,2020年第四期.
[9] 朱姝堯,楊芳.《〈民法典〉“人格權編”對身體權保護的立法回應—兼談完善〈民法典〉身體權條款的若干建議》,醫(yī)學與法學,2021年,第13卷第2期.
[10] 申東升.《我國高校大學生權利意識現狀解析》,法制與社會,2020年16期.
[11] 孫笑俠.《身體權的法理—從〈民法典〉“身體權”到新技術進逼下的人權》,中國法律評論,2020年第6期.
[12] 張雅楠,陳春燕.《大學生維權意識培育研究》,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7月20日,第38卷第7期.
[13] 李慧華,《現代大學生公民權利意識培養(yǎng)的研究》,法制與社會,2020.(5)下.
作者簡介:
平宇寧:男,漢族,山東泰安人。30975874-6D9F-44F5-991C-F8B3C587AB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