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琴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廣泛深入,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也在不斷發(fā)生著改變,特別是新課改明確要求小學數學教學應由原來的主動式教學轉變?yōu)檩o助引導,大力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與自我發(fā)展?;诖耍鳛閿祵W的啟蒙階段,小學教學更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自主探究思維。本文主要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主要研究對象,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引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可行性策略與方法,以期能帶給一線同仁們更多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教學策略
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是實現終身學習目標的根本,同時高效的自主學習也是從根本上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小學數學課程,其知識呈現出來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由易到難,由淺至深,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全面輸出與講解,學生缺乏大腦自主思考與運動,那么很難跟上教學進度,久而久之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基于此,針對小學數學教學,基于中年級段學生主動性差、抽象思維受限等現狀,如何更有效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當今所有教育工作者最為關注的話題。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自主學習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不斷地問為什么,才能真正達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特別是小學生,他們正處于對事物充滿無盡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的關鍵期,這時教師完全可以借助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善于拋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去探究。只有充分調動起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那么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才會產生更顯著的促進作用。
例如“觀察物體”是小學中年級學生的重點學習內容,同時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與觀察能力。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將某一物體擺放于講桌中央,讓坐在班級不同位置的同學描述自己看到物體的具體樣子。接著讓學生換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學生們會驚奇地發(fā)現,自己兩次看到的物體樣子是不一樣的。這時候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兩次觀察,我們看到物體的樣子有所不同”學生們陷入思考當中。最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出示幾張剛才所觀察物體不同的立體圖,讓學生分辨出具體是在哪一位置進行觀察的。以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與聯想力,通過自主探究與思考,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思維去看待世界,深刻體會數學的和諧美。
二、引入小組合作,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
當代小學生,由于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學生都比較缺乏團結合作意識,更認識不到團隊的重要性。而數學這門學科,恰好對學生的集體意識要求較高,很多數學實踐活動都需要小組合作才能有序開展,同時,小組合作也是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的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合作交流的機會,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彼此交流合作中尋求問題的答案,積極調動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例如在學習《千克、克、噸》這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由于千克、克與噸都是與我們生活實際聯系較為緊密的質量單位,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它來表示物體的質量。為了加深學生對這幾個質量單位的認知,教師可以引入“曹沖稱象”的故事。首先將班級內同學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自主探究,如果你是曹沖,你會用什么方法來稱大象。每一位同學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了討論中,深刻感受自主探究的樂趣,同時,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
三、注重實踐應用,提升自主學習質量
數學是與我們的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只有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中積極調動自己對于所有數學知識的記憶,那么最終才能真正發(fā)揮出數學的價值,達到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目的。因此,小學數學教師一定不要將學生的思維局限于課堂上,而應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與機會,引導學生深入實踐探究,來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充分體會到數學對我們生活的價值所在。
例如“乘法”這一重要的數學知識,不管是在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中都大有用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極具個性化的課后實踐活動“去文具店分別買兩塊橡皮,三根圓珠筆和三個筆記本,自己計算需要給老板多少錢”。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學生不僅能順利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將深刻明白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四、結語
總而言之,現代教育更強調的是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位置,而教師則充當引導者與協(xié)助者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與能力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只有在促進自主學習教學目標的指引下盡可能為學生留出足夠的質疑空間與想象空間,數學教學效果才會獲得根本性提升。另一方面高效的自主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今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勝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