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近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突出考查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的特點,論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個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情感升華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構建主體探究教學模式的策略,并以《關愛他人》教學為例,說明主體探究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具體操作。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主體探究 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7-0076-03
2019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基于“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考查目的,構建“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其中“四層”指的是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四個層面的考查內容。同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加強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強調,中考試題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又要注重考查思維過程、創(chuàng)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和中考評價改革指明了方向。事實上,近年全國各地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如,2020年北京市中考中的這道材料題(如圖1),主要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科能力,同時考查考生的法治意識核心素養(yǎng)。
相對而言,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理論性強,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主體探究教學模式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讓學生經歷個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情感升華等學習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主體探究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情境創(chuàng)設,即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二是個人自主學習,教師在情境中以“疑”引思,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關鍵能力,使學生好學、樂學;三是合作探究,主要是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四是情感升華,這是教學的落腳點,體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能。
下面,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一框題“關愛他人”為例,說明主體探究教學模式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具體操作。
一、學生在情境中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開課伊始,教師播放視頻《吳悠抗疫故事》。視頻講述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在湖北省武漢市封城期間,一個名叫吳悠的年輕人走出家門為社區(qū)居民送藥送口罩的故事。學生在觀看視頻過程中需要思考兩個問題:①吳悠的微博中有這樣一句話:關愛團結即是特效藥。那么,什么是關愛?②吳悠的微博為什么在短短幾分鐘內得到上萬個點贊?
這是主體探究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重溫抗擊疫情時期每一個普通人對社會、對他人付出的關愛,由此受到情感的沖擊,進而引發(fā)思考。教師結合視頻中講述的故事提出問題,有利于學生結合自身的體驗理解“關愛”的含義,進而明白:正是因為有了身邊每一個人都在為社會貢獻愛心,才能驅散陰霾,這就是“關愛”的力量。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與主體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存在內在聯系,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要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足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思考。
學生明白“關愛”的含義之后,教師再提問學生曾經得到過誰的幫助或者自己幫助過誰,有什么感受。學生通過講述關愛他人的事例,加深對“關愛”內涵的理解。這是主體探究教學模式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個人自主學習”。這個環(huán)節(jié)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意識,以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設置的探究問題要能夠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學生能夠運用課本知識解答問題。
近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同樣涉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如2020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qū)初中道德與法治學業(yè)水平考試第14題,原題如下:
材料二:2020年6月中旬,北京本地首例確診患者唐先生在懷疑自己染上新冠肺炎后,戴口罩騎自行車自行去醫(yī)院,特意避開了公共交通。他對5月30日以來去過的地方和接觸的人無一遺漏地回憶出來,提供給了相關部門,為北京疫情防控立了一功。52歲的唐先生因此成了“網紅”,受到了網民的稱贊,被網友尊稱為“西城大爺”。
(2)結合材料二,從責任的角度分析說明“西城大爺”被網民稱贊的原因。
這道試題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疫情期間一名患者負責任的行為。試題要求考生分析這名患者獲得網民稱贊的原因,主要考查考生在復雜情境中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果考生不熟悉課本知識,就無法將材料與課本知識建立起聯系,更無法準確全面地回答問題。
可見,在情境創(chuàng)設和個人自主學習兩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都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情境材料建立聯系,靈活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問題。
二、合作探究,提升學科關鍵能力
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關愛他人”的內涵,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探究,解決問題。教學時,教師出示漫畫圖(如圖2),請學生結合課本知識辨析漫畫中的現象和人物行為。
在“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學生要對漫畫中的現象和人物行為進行辨析,然后派小組代表分享本組學習成果,教師進行總結和評析。分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思維。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的不同觀點發(fā)生碰撞,會產生不一樣的思考結果,最后歸納得出“關愛他人”的意義與策略:①關愛他人要心懷善意,遇到老人跌倒,我們要扶,但也要學會保護自己。②關愛他人要盡己所能,愛心不論金錢的多少,一分錢也是心意。③關愛他人要講究策略,要考慮他人的感受,不傷害他人的自尊心。
漫畫反映了社會中常見的現象,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辨析漫畫現象和人物行為,能夠學會如何去關愛他人,掌握關愛他人的策略,體會關愛的意義。合作探究作為主體探究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夠促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思想,發(fā)散思維,達到“1+1>2”的學習效果。
合作探究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互助合作意識,讓他們學會與人交流,取長補短,提高思辨能力,掌握解答中考試題的技巧。如,2021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qū)中考道德與法治第19題:
2021年6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實施。新法規(guī)定,未經學校允許,未成年學生不得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應當統(tǒng)一管理。同學們對此議論紛紛。小寧同學認為:“限制也是一種保護。”
閱讀上述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新法的這一規(guī)定旨在保障未成年學生更好地享有哪一項權利?
(2)你贊同小寧同學的觀點嗎?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理由。
(3)學會正確使用手機是一門必修課。請你為未成年學生如何正確使用手機提一條合理化建議。
第(2)問以手機的使用作為情境,設計問題“限制也是一種保護”,要求學生進行評析。解答這道題,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準確闡述“限制”與“保護”的辯證關系,還要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梢姡诔踔械赖屡c法治課教學中,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探討問題,有利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發(fā)展思維,提升學科關鍵能力。
三、在實踐活動中實現情感升華
理解關愛的含義,培養(yǎng)學生關愛他人的品質,掌握關愛他人的策略和注意事項,這是本課的教學目標。明理的目的是導行。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設計了“讀宣言,踐關愛”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把關愛他人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教學最后,教師要求學生擬一份關愛宣言(如圖3),讓關愛的春風吹拂每一個人的心田,將關愛化作最美的行動,實現情感的升華。
學生寫完關愛宣言之后,教師播放歌曲《愛的奉獻》,請學生讀一讀自己寫的關愛宣言。通過知識學習、思考辨析、實踐活動,學生不僅明白了什么是關愛、為什么要關愛他人和怎樣關愛他人,而且實現了情感的升華。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旨在幫助學生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引導學生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弘揚民族精神,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公民。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落腳點應當放在引導學生在新知學習中升華出情感與態(tài)度、升華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情感升華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寫關愛宣言、讀關愛宣言,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會在生活中關愛他人,傳遞正能量,為社會做貢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真正實現情感的升華。
2020年湖南省衡陽市中考道德與法治第32題考查考生的實踐能力和價值觀,原題如下:
材料一:2020年是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的沖刺之年、決勝之年,也是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wèi)生城市評選表彰年。2020年4月14日上午召開的湖南衡陽創(chuàng)建文明城、國家衛(wèi)生城暨打造“湖南衡陽群眾”品牌工作推進會上,湖南衡陽市委書記鄧群策強調,全市上下要進一步統(tǒng)一思想、堅定信心,舉全市之力,下非常之功,以“不創(chuàng)則已,創(chuàng)則必成”的決心和信心,全力打贏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決勝戰(zhàn)。
(3)在湖南衡陽市委召開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的會議之后,某校向全體學生發(fā)起倡議。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將倡議書的內容補充完整。
倡議書
親愛的同學們:
為了助力湖南衡陽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wèi)生城市,我們青少年責無旁貸,必須做到講文明,講衛(wèi)生,守禮儀,踐行動。為此,我們發(fā)出如下倡議:① ;② ;③ 。
望大家切實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做文明、衛(wèi)生小衛(wèi)士,報效祖國,為國爭光!
湖南衡陽某校
2020年4月18日
這道題結合衡陽市創(chuàng)城實際,要求考生補充倡議書的內容。要求學生在關注社會問題的同時,將課本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為社會做貢獻。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科的德育功能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引導學生自覺踐行道德要求。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關鍵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當從“教知識”轉向“重素養(yǎng)”,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采取主體探究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收獲知識的同時獲得能力的提升。
作者簡介:楊穎(1978— ),湖北隨州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思想品德教學。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