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傳播學原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其即是一種特定的傳播活動。運用傳播學的研究方法分析這一特定思想觀念傳播的特點和類型,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具有目的的明確性、內容的特定性、受眾的指向性、載體的多樣性和要素的聯系性的特點。從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人際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傳播和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傳播四個方面進行探討,可以系統(tǒng)理解這些類型的傳播機制,有針對性地根據不同特點、類型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
[作者簡介]王玉麗,天津仁愛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天津 301600。
[課題] 2020年度天津大學仁愛學院科研項目立項“高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研究”(課題編號:XX20011);2020年度天津大學仁愛學院調研課題“天津市高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傳播研究”;2019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體系研究”(課題編號:2019040305003)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 D6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2)03-0061-03
傳播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思想政治教育實質上也是一種傳播活動,是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的宣傳實踐。傳播學把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及其規(guī)律作為研究對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其研究對象之一。以傳播學為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入探討,這是適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由各要素構成并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傳播學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將運用傳播學的研究方法,分析這一特定思想觀念傳播的特點和類型,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實施路徑,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傳播學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傳播學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體現為思想政治觀念信息的傳播,是傳播者通過一定的方式向受眾傳遞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培養(yǎng)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質,使其符合一定社會或社會群體需要的信息交流活動,它的基本特點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
第一,目的的明確性。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目的是培養(yǎng)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質以滿足一定社會或社會群體的需要,這個目的包含了兩層含義,培養(yǎng)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質首要的也是最直接的目的是滿足社會需要,更深層次的目的是滿足人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馬克思說:“個體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鄙鐣腿说陌l(fā)展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實現社會的發(fā)展,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才有可能,同時只有使個人得到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才能進行下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就是要在培養(yǎng)人的基礎上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第二,內容的特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內容除了具有信息的特點之外,還有其特殊性——與思想、政治和道德有關的信息,這與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活動的最終目的密切相關,也是其內容區(qū)別于其他教育活動的關鍵所在。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內容是特定的,但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與時俱進性,它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第三,受眾的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受眾比一般的傳播受眾更具指向性,對于一般受眾,在傳播活動中傳播者通過一定媒介傳遞信息,但卻不能明確具體傳給誰,是“廣撒網”的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相對來說則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這種指向性帶來的益處是可以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設計傳播計劃,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活動更具體、更有針對性,也便于與受眾更直接地交流,及時接收反饋信息調整計劃。
第四,載體的多樣性。載體是信息傳輸的渠道,它決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何種形式到達受眾。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載體除了可以借助常規(guī)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之外,還有其特有的形式——課堂、會議、座談等,這些載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樣選擇,使枯燥的教育更具形象性和可接受性。
第五,要素的聯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是使其存在的必然性因素和直接依據,這個特殊矛盾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求與其現有思想政治素質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特殊矛盾,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的構成要素相互配合、協調合作,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的素質有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是由若干要素構成的,所以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的研究就是要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找出各要素及其之間相互作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guī)律,以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相關問題。
二、傳播學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類型
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傳播學的分類可以分為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四種類型。
(一)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傳播
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傳播也可以稱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向傳播,指的是個人接受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后自我內部進行內容處理的活動,這也是人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自我內化的過程,它的傳播者和受眾是合為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傳播的過程是這樣的:人通過自己的感官系統(tǒng)接收來自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再依據“本我”(體現自己意愿的我)和“他我”(體現他人期待中的我)的要求通過大腦對這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內化成為自己思想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然后再將這一接受結果反饋給外部系統(tǒng),外部系統(tǒng)根據個人自我傳播的情況安排下一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活動,以此不斷往復。如圖1。gzslib202204051734在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傳播的過程中,“本我”是體現內心自覺意識的那個易沖動、無方向的“我”,“他我”是體現社會要求的那個被同類化、有方向的“我”,人們在“本我”的本能催動和“他我”的外在約束的互動過程中接收外部傳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斷實現自我認知的過程,從而為“我”的外在行為指引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傳播是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反映,體現了人類意識的能動性,它不是被動地接受外部傳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而是根據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識體系、思想觀念進行合理地接收、選擇和加工,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最終內化成為符合自己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實現自我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傳播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類型的基礎和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它其他活動無法開展下去。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際傳播
思想政治教育人際傳播指的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活動,它包括面對面的直接傳播和通過中介的間接傳播兩種形式。面對面的直接傳播以語言為主要表達形式,輔以表情、姿態(tài)、服飾、發(fā)型等非語言表達形式。語言表達的不同如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語音的有無等可以體現出不同的含義,表情等非語言形式則可以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的態(tài)度、背景、素養(yǎng)等;通過中介的間接傳播以書信、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為渠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人際傳播有其獨特的特點——互動性強、反饋及時,這種形式的傳播一般涉及的范圍小、人數少,有時是一對一的形式進行,這樣在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可以直接溝通,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易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的實際情況,及時修改完善傳播內容、改變傳播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受眾也可以與傳播者進行互動,積極主動地反饋信息,根據需要提出合理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人際傳播適用于說服教育和情感教育,在這兩方面較其他類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因其涉及的人數少,更多是一對一的教育形式,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觀察受眾的實際情況,包括其思想狀況、接受程度、是否反感等,根據需要采用適用于受眾的教育方式,說服其接受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傳播者的情緒、情感可以直接表達,加之非語言符號姿態(tài)、服飾等的配合,很容易給受眾留下良好的印象,與之建立深厚的感情,這是人性化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能夠實現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傳播
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傳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包括黨政軍、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等以及組織內部成員之間所從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活動,包括縱向傳播和橫向傳播兩種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傳播的功能是通過不同形式的組織將教育信息傳遞出去,促進組織成員間的有效溝通和相互交流,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現。
思想政治教育組織縱向傳播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組織上下層級機構為基礎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進行傳播,由上而下的傳播主要以灌輸、說服、教育為主,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高受眾的思想水平和認識能力以及對組織的歸屬感和責任感等;由下而上的傳播主要是以反饋為主,思想政治教育受眾將受教育情況和自己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自下向上的方式進行反饋。要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縱向傳播的效果,就必須注意組織層級的數量,層級過多容易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遞速度變慢、內容失真,還需注意層級間的溝通是否暢通,溝通不暢也容易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失效,因此要保持層級間良好的溝通與合作關系,保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上通下達。思想政治教育組織縱向傳播以嚴整的組織體系保證信息的有效傳播,避免無效信息的泛濫和謠言的歪曲,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以既定目標計劃實施、有序開展,同時也給反饋提供有效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組織橫向傳播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組織同級之間的傳遞,是平等的信息交流活動,是雙向互動的傳播形式。它可以是思想政治傳播者之間交流教育內容、經驗、方法的橫向傳播,也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受眾之間交流學習心得、體會、思想狀態(tài)的橫向傳播。橫向傳播同樣需要注意溝通問題,同級部門、個人之間需要有暢通的交流渠道、協調的合作關系,保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橫向流通,部門、個人間互通有無。思想政治教育組織橫向傳播可以彌補縱向傳播由上而下灌輸教育帶來的生硬之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人性化、更有感情,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和受眾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提供平臺和機會。
(四)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傳播
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傳播是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運用專業(yè)化的大眾傳媒對思想政治教育受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活動,專業(yè)化的大眾傳媒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以及各種音樂、電影、動畫、小說等大眾媒介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傳播的特點,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渠道多,信息量大;二是傳播速度可以非???,具有很高的時效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受眾范圍廣,可以跨群體、跨階層、跨職業(yè),同時具有不確定性,受眾對傳播媒體、傳播內容和接受時間可根據需要進行選擇,具有自主性;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傳播反饋具有滯后性,大多數形式的傳播均不能及時反饋,需事后反饋;五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傳播具有社會影響力強、影響范圍廣的特點;六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傳播信息流動具有單向性,較多地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到傳播受眾。
受眾所獲得的思想政治信息有很大一部來自于大眾傳媒,大眾傳播對受眾思想政治認識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因此,傳播者要有效利用大眾傳媒對受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一方面,要形成對大眾傳媒的自覺意識,努力適應千變萬化的多媒體時代海量信息的沖擊,自覺地從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提高受眾參與的自覺性,在傳播時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面對受眾,而是以一種平等溝通的態(tài)度傳播信息,形成對受眾的吸引力,使受眾主動參與傳播過程。
總之,通過對傳播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特點和類型分析,可以看出,針對不同特點的受眾、不同類型的環(huán)境需要采取不同的傳播方法。尤其是對受眾自我傳播原理的深入分析,可以找出不同受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和趨勢,在恰當采用傳播方法的前提下,可以有效提升受眾對所傳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度,最終達到受眾自覺內化的效果。因此,傳播者要注意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內容、受眾、載體的特點及各要素之間聯系的理性分析和深入理解,以傳播過程為主線,傳播時充分考慮到不同思想政治教育類型的區(qū)別和需要,采取恰當方法,對受眾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2.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陳力丹.大眾傳播的受眾[J].東南傳播,2016(0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