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兒
摘要:有效的家訪不僅能促進家校的精誠合作,更能達成家校教育目的一致性。而家庭教育首當其沖的角色即為母親,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人物,母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成長空間的大小。家訪使母親站到更高的地方,看到更多不一樣的風景,從而促使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
關鍵詞:溝通;有效;家訪
記得三年前,我在交流的學校接手一班新五年級的娃,開學后的兩個月似乎一切都在有序地運作中。但有那么一個早晨:“老師,您有空嗎?可以來我家一趟嗎?”電話那頭帶著些沙啞的哭腔,這是一個五十幾歲的母親打來的電話?!笆切∶祝ɑ寢寙??”“嗯!老師,你能馬上過來嗎?”“???我正在上晨讀課……”剩下的只是“嘟嘟嘟”的盲音。身為班主任的我,那天上午實在抽不出身,兩節(jié)語文課加一節(jié)代課。
午飯過后,手機又響了,低頭一看,還是那位女生家長打來的:“老師,你能來我家嗎?小米連早飯都沒吃,就是不肯開房門,咋辦?哎……”沮喪無奈的求助聲再次傳入我的耳中。“好!這就過來?!边@個小米到底是怎么了?
屈指一數(shù),小米一個月內(nèi)已有三個早上賴在家不肯來學校了。開學快兩個月了,想起任課老師也提起過,近來小米的家庭作業(yè)經(jīng)常偷工減料,上課貌似也心不在焉,注意力渙散?;叵胨谝淮螞]來上學,那是一個周一早上,我立馬打電話聯(lián)系她母親詢問原因,得知是女孩子來例假了,肚子很痛。沒料到,一個星期后的周一又不見小米的影子,我只好再次撥通她母親的電話。“老師,小米不想來讀書。我沒法子呀!”“怎么……這回又是啥原因?”“她嫌我煩!不肯搭理我。”那也不至于厭學吧?我很納悶?!靶∶讒寢?,好好溝通,畢竟您是她的母親,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能告訴我嗎?”電話那頭的回話是孩子亂花錢,不給錢,孩子的脾氣一下就上來了!愣是把房門一關,反鎖在里面就是不開門,更甭提來上學了。
電話里溝通僅是初步了解,長話也只能短說。于是,我利用接下來的幾天放學時段,特意約她母親在校門口見面敘聊。因為是五年級的小女生,孩子已有很強的自尊心。每當我在校門口和她母親交談時,不難發(fā)現(xiàn)孩子滿臉盡是寫著“不開心”三個字,雙眉緊蹙,頭越垂越低。她母親當著女兒的面,也只能有說沒說的蜻蜓點水式的反饋些孩子在家的表面信息,話到嘴邊好像又咽了回去??磥砟概畟z的關系是越來越僵了。怎么跟進呢?唯一欣慰的是搭班的王老師在心理輔導方面比較擅長。于是,我立馬把近兩星期內(nèi)小米的狀況詳細反饋給王老師。熱心腸的王老師利用午休時間,接連三次把小米約到七彩心屋里耐心輔導。王老師以談心為主,鼓勵為輔。連續(xù)五天,欣喜是的孩子的家庭作業(yè)略有改觀了,但是沒料到,又一個周一的早上,我的手機響了……抬頭看看教室西墻上掛著的時鐘,都八點十分了,再瞄了眼那個空著的座位……那天午飯后,我和王老師達成共識,必須上門家訪,就這么辦,也只能這么辦。
當天下午一點左右,我們就趕去了小米家……
一、創(chuàng)建安全傾訴空間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決定親自上門深入家訪,因為經(jīng)過多次的電話溝通和面對面的談話,發(fā)現(xiàn)家長對于親子關系是有所保留的,沒有說出真正的原因,家庭作業(yè)還是不肯做,精神狀態(tài)也不是很好,孩子甚至一再出現(xiàn)不肯來學校的現(xiàn)象,更糟糕的是孩子有割腕自殺的傾向。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走進學生家庭,走進學生的心里。家訪勢在必行,我們兩位教師,一位動之以情地叩開了孩子的房間,放下老師的身份,就像知心大姐姐一樣與孩子促膝交談。另一位在樓下客廳,就像老朋友一樣,與孩子的媽媽以拉家常的方式交談。在這樣的氛圍下,媽媽和孩子都消除了心理的防備,愿意坦誠相談。于是就像竹籃倒豆子一樣,我們能很全面的了解母親與孩子之間真實的情況。
二、逐個突破了解成因
家訪猶如一條家校間的紐帶,連通了家長與老師溝通的橋梁。借助家訪,我們不光走進了孩子的家里,更是走進了孩子和家長的心中,叩開了家長和孩子的心扉,打破了那道孩子和家長心中過不去的無形的隔墻,讓事情的真相漸漸浮出水面。
原來小女孩是被一對四十幾歲的父母領養(yǎng)的。養(yǎng)父對于女兒的生活學習幾乎是不聞不問,母親卻是無微不至、全權包辦。溝通中得知,在嬰兒期,母親居然為了能讓女兒喝上進口奶粉,舍不得買一件新衣服,竭盡所能撲在孩子身上,為了孩子的成長真可謂掏心掏肺,孩子已然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墒请S著孩子的成長,媽媽還是一如既往地如此對待孩子,甚至到了六年級,每天母親包辦穿衣、穿襪、穿鞋、喂飯,這些完全扼殺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這位母親每天給孩子的零花錢也是源源不斷,甚至達到了100元一天。而近期,媽媽從鄰居那里了解到,亂花錢對孩子的成長實在有害無利,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狠下心來全然斷了孩子的零花錢。但她仍繼續(xù)操控著大局,六年級的孩子,已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被媽媽掌控,于是就出現(xiàn)了開頭的那一幕。母女倆就是這樣,從一開始的爭吵演變?yōu)楹髞硪淮斡忠淮蔚睦鋺?zhàn)。
三、對癥下藥重建關系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認為不是孩子本身存在多大的問題,也不是家長存在多少的心理問題,或者說有虐待孩子的傾向,只因孩子漸漸步入青春期,不想受家長太多的管制,不愿再被泛濫式的愛所束縛,而是孩子急需個人成長的空間。而媽媽全權包辦,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分別給母親和孩子支了招:
(一)給母親的建議:
1.學會愛的放手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孩子已經(jīng)長大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媽媽來操心,比如穿衣、吃飯、整理書包等等,媽媽可以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完成,但媽媽可以在旁監(jiān)督,讓孩子做的更好,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
2.學會相信孩子
六年級的孩子已經(jīng)是一個能自己獨立做事的“大姑娘”了,很多事情孩子能自己解決,媽媽要學會相信孩子,對于孩子的事情,多看少做,讓孩子成為生活的主角。她已不是一個姍姍學步的孩子,已經(jīng)是一個會獨立成長的少年了。孩子需要的是媽媽的掌聲和更多的肯定,而不是媽媽的全權代勞。
3.學會投資自己
媽媽因為一心要照顧孩子,導致跟爸爸的關系也不大好,整日待在家。現(xiàn)在孩子長大了,媽媽可以花更多的時間修復與爸爸之間的關系,讓爸爸也慢慢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而不是一個無所事事的旁觀者。同時媽媽也可以出去做一些工作,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用行動告訴孩子,媽媽是她的榜樣!
(二)給孩子的建議:
1.借溝通說出心里話
孩子,當你遇到問題,首先不是反抗媽媽,而是與媽媽多溝通,多與媽媽交流自己的想法,讓媽媽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哪些是你更想要的,讓媽媽更加了解現(xiàn)在的你。而不是那個還需要媽媽牽著手走路的女孩了。
2.以行動證明我能行
遇到不會的事情,多請教媽媽,而不是全盤扔給媽媽,多用行動告訴媽媽,“我能行”,通過一次次的成功,讓媽媽接納你已經(jīng)長大的事實,不需要媽媽操辦所有的事情。
3.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媽媽要做你不喜歡的事的時候,可以尋求幫助,可以找老師,更可以找爸爸出謀劃策,讓爸爸也參與到你的成長,通過外力的作用,來影響媽媽,讓媽媽明白你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采用偏激的方法,不去讀書,你既毀了自己的求學道路,也使媽媽的生活變得一團糟,甚至讓以極端的方式來達到反抗媽媽的目的。這樣對于你和媽媽來說,都是兩敗俱傷,媽媽的辛苦到頭來也是一場空,而你更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個代價不是我們?nèi)魏我粋€人能承受得起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一樣倒塌下來。是呀,有效的家訪不僅能促進家校的精誠合作,更能達成家校教育目的一致性。而家庭教育首當其沖的角色即為母親,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人物,母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成長空間的大小。家訪使母親站到更高的地方,看到更多不一樣的風景,從而更加促使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孩子也從母親育兒方式的改變中,感受到了自由成長的快樂和幸福。家庭教育的成功,不正體現(xiàn)在孩子臉上那一抹又一抹燦爛純真的笑容嗎?
參考文獻:
[1]中國友誼出版社的《完美溝通》,2020年。
[2]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善溝通:討人喜歡的說話方式》,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