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華
課外閱讀對小學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而《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是145萬字以上。開展有效課外閱讀,想起來美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困難。那么,如何開展呢?我校近年來就致力于課外閱讀的研究和實踐,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就開展有效課外閱讀談幾點做法。
一、有書可讀
(一)共讀一本書。共讀一本書,要求每個月全班學生看完一本相同的書,每個學期全級學生看完四本相同的書。首先,學校按每學期月份數(四個月)和年級的班數、人數(每個年級四個班,每班按45人算)分別購買四本不同的書,每本書45份。然后,學校在開學初將這批書按計劃發(fā)放給各個班,班主任再人手一本發(fā)給學生閱讀,同年級班級間進行互換。期間,學生每月看完一本書后,完成“閱讀記錄表”。到學期末,每個級四個班學生都能看完四本不同的書,將書歸還學校后還可與其它年級交換。
(二)每人一本書。每人一本書,是開學初由班主任帶上本班學生到學校圖書館借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這本書由借閱的學生本人負責保管,到學期末歸還。在借閱期間,學生可自主跟其他學生交換閱讀,但要到負責登記的學生處登記換書信息。班主任則定期了解學生交換書目和閱讀進度等情況,及時反饋,適時指導。
(三)開放式書柜。大廳、走廊拐角、架空層都設有開放式書架,擺滿各種小學生期刊,這是學校書香氛圍的重點營造,方便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閱讀。一方面,每天早到的學生可以在大廳閱讀喜歡的刊物。另一方面,課間休息時學生可以三五成群在架空層或者走廊拐角處邊看書邊交流。這些期刊,學生也可以通過“借閱登記本”借回家慢慢閱讀。
二、有時間讀
有書可讀,是開展有效課外閱讀的基礎。但有書不讀,也是白忙活。因此,在保障有書可讀的前提下,還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中落實實踐措施——讓學生有時間讀。
(一)開設閱讀課。首先,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專門安排了一節(jié)固定的課外閱讀課,各個年級老師輪流執(zhí)教“課外閱讀指導”研討課,提升課外閱讀效率。其次,語文科組牽頭制定全校與各年級組的課外閱讀計劃,并定期根據不同年級特點進行課外閱讀成果展示。
(二)利用早午讀時間。開展有效課外閱讀,閑時即閱讀等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很重要。首先,每天早午讀之前的時間,學校要求回校的學生盡可能地進行課外閱讀。為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值日老師的檢查,督促,能有效促使學生安靜認真地閱讀。同時,學校行政人員不定時巡視,了解學生閱讀情況,及時總結、反饋。其次,周一至周三的早讀和午讀時間,也是學生的閱讀活動時間,各科老師可根據學科特點布置閱讀內容,有時還會開展講故事、推薦書籍等活動。
(三)開展家庭閱讀。課外閱讀,就是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進行閱讀,而課堂以外學生多以居家為主,因此家庭也是學生重要的閱讀場所。家庭閱讀,是開展有效課外閱讀活動的保障。
三、指導有法
(一)培養(yǎng)閱讀興趣。1.講故事激發(fā)閱讀興趣。喜歡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識字量不多,聽故事更能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2.借活動效應強化閱讀興趣。老師結合學校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是強化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教給閱讀方法。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困難,能有效提高閱讀效率。我們要充分利用每周有限的閱讀課,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在小學階段,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著重指導以下幾種閱讀方法:1.指導精讀。對一些重點文章,指導集中精力,逐字逐句地閱讀。要求學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養(yǎng)成邊讀、邊思、邊注的閱讀習慣。2.指導選讀。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需要,指導學生有選擇地閱讀書報或篇章的有關部分,并學以致用。3.指導速讀。指導學生用“掃視法”集中注意力快速瀏覽書報,培養(yǎng)學生以詞句為單位的整體性閱讀方式,能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4.指導摘錄批注。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