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欣
內容摘要: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無法回避的兩個重要內容,而自部編版教材投入使用以來,關于這兩部分的研究層出不窮。發(fā)現(xiàn)部編版教材中寫作部分“序列化”的特點,順應其特點開展階段以及整個學段的教學,有利于解決過去寫作教學中針對性不強、學生寫作熱情不高、寫作教學效率地低下等問題。
關鍵詞:初中 部編版 寫作訓練內容 序列化
朱顯駒在《高中階段議論文訓練序列淺談》一文中指出寫作教學序列化是指“是在作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根據(jù)訓練目標,制定一套相對完整的、由易到難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訓練計劃?!笨梢妼懽鹘虒W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是一個螺旋式向上遞進的過程,遵循其規(guī)律有利于開展寫作教學。
教育心理學家加涅也曾提出關于課程與教學的一個原則——“序列原則”。他認為學習發(fā)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要遵循兩個序列:第一是學生認識能力發(fā)展序列;第二是科學知識的邏輯結構序列。加涅的觀點說明了傳授知識不僅要遵循知識的排列規(guī)律,還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因勢利導才能更好地展現(xiàn)教學的效果。
而在初中部編版教材中,寫作部分呈現(xiàn)出與以往不一樣的特點(主要是與人教版教材相比較而言)。以前的人教版初中教材總體上屬于合編型,結構上遵循閱讀系統(tǒng)、寫作和綜合性學習的編排方式,每個單元的寫作專題和閱讀獨立開來成兩個部分,但又不會毫無聯(lián)系,講究“以讀促寫”即閱讀部分的文章對寫作專題有一定的引導。人教版教材雖然在課后練習中設置了與寫作方面的習題,但總體來說缺乏邏輯性,一個專題中會出現(xiàn)多個方面的寫作練習,主題和訓練題目之間的相關性太弱,寫作訓練獨立性不強,常讓教師陷入“不知道教學重點在哪里”的困境之中??偟膩碚f,人教版教材單元寫作部分設計呈現(xiàn)出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沒有明確方向,難以體現(xiàn)知識之間的“序列”特征,不能系統(tǒng)地傳授寫作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而現(xiàn)行的統(tǒng)編版教材在吸取人教版教材的優(yōu)點之上,對以上不足之處進行了修正,總體呈現(xiàn)出“序列化”的編寫特色。
一.“主題+技法”序列
初中階段在順應小學階段寫作主題的基礎上,更強調針對性。整套教材由“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名著導讀”“口語交際”五個模塊組成,雖然每個模塊不會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個單元,但每冊教材中均有涉及。六冊教材的寫作單元共有32個,每個單元的寫作教學分有寫作導引、寫作練習、寫作提示等幾個部分,各個年級應該掌握的寫作知識分布其中。
以七年級上下兩冊教材為例,教材圍繞該年級主要學習的文體“記敘文”,將寫作主題選定為“記事”“寫人”“抒情”三個方面,同時還穿插一定的“寫作技法”,如“寫人要抓住特點”“抓住細節(jié)”“怎樣選材”等,強調先讓學生在主題訓練中掌握大概的文體寫作知識,然后再穿插寫作技巧的知識,讓學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潤色,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明確不同主題之下的寫作應該怎樣進行,同時也在各個主題之中學會使用不同的寫作技法使主題更加突出,文章更具有生動性。同時,這也是遵循了“先易后難”的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
而在八年級的“說明文”寫作訓練中,訓練主題與說明文相關的如“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說明的順序”并沒有太多,這是因為說明文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應用不多,加之這類知識學生也在閱讀部分中的說明文教學中已經(jīng)進行了學習,因此在這階段穿插了如“傳記”“游記”“讀后感”“故事”等應用性比較強的文體訓練內容進行補充,反而能夠豐富寫作教學,同時也能加強寫作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更好地建立起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結。但其中涉及到的“技法”的學習如“學會仿寫”,在七年級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更強調語言表達,并且與七年級相比,主題與技法之間的界限也有了一定變化。在八年級的寫作中兩者融合性更加,這也是因為八年級這一階段寫作訓練的重點在于“應用文”,側重點的變化一方面說明主題與技法之間的關系并非涇渭分明,另一方面也說明隨著學生認知發(fā)展,知識的難度應該有所提高,且應該更具有整體性,這樣學生才能綜合運用知識。這恰好說明了“序列化”的特征。在九年級上下兩冊教材中,上冊以學習議論文寫作為主,如“議論要言之有據(jù)”“論證要合理”等,同時穿插“學會縮寫”“學會改寫”的寫作技巧,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句子寫作,進而寫成好文章;下冊則強調從整篇文章入手,如“審題立意”“謀篇布局”等,從更高的角度對文章進行觀瞻。將這部分內容放到初三進行學習,主要是因為此時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已經(jīng)上升到了抽象性,利用議論文邏輯性強的特點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成長,加之知識儲備也發(fā)生了變化,進行這一方面的寫作教學也能較為輕松地進行。這些安排都從側面反映了“序列化”特征。
三個年級的寫作訓練大體上按照“主題+技法”的“序列”進行,或分開或融合,知識和技巧總在一起。并且,教學內容的設計也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的思想,從“學生如何更好地學”的角度而不是“教師怎樣方便教”的角度出發(fā),更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結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逐步增加知識的難度,但又與此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寫作情境,讓學生的從自己的生活出發(fā),在生活中找寫作素材,并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進去,也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寫什么”“怎么寫”的問題。
二.內容序列
以片段寫作為切入點,逐步提升寫作難度。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字數(shù)要求,從初一的200字、500字上升到300字、600字,從量上增加了難度,這是因為隨著學生的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在逐漸增強,提高在這方面的要求順應了學生的發(fā)展特點,也能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采用“片段”的方式進行,也更能讓學生接受,這從心理上就降低了學生對寫作敏感性。
此外,七、八年級的寫作訓練方式主要采取命題、半命題的方式給學生提供立意選材方向。一方面學生還沒有學“審題立意”等相關知識,自行操作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加大教學難度的同時也會讓學生無所適從;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引導學生將素材來源多定位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生活中去,有效避免作文內容出現(xiàn)“假、大、空”的現(xiàn)象。以七年級為例,在上冊主要是順應學生剛進入新環(huán)境一個好奇心理,內容上多圍繞校園和家庭展開,通過“記事”展開一件事涉及到的其他因素如“人”——“寫人抓住特點”,“事”——“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先將記敘文中最基礎的“人”與“事”環(huán)節(jié)解決,然后在下冊的寫作訓練中,讓學生學會“抒情”,學會抒發(fā)對人、對事、對物的情感。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寫身邊人、記身邊事和抒自己的情,便能夠很好地將三點進行連接,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梢姡凑沼洈⑽牡囊嘏帕袑懽饔柧毜膬热?,不僅符合知識點本身的邏輯,也順從了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
不同年級的寫作訓練內容各有側重,呈現(xiàn)螺旋上升趨勢。以八年級為例,本階段主要學習“說明文”寫作,但“學習描寫景物”“語言要連貫”等主題是對七年級記敘文主題寫作的補充和技法的提升。和七年級教材不同的是,八年級上下兩冊沒有太多與說明文相關的“大主題”,重在讓學生學會各種應用性強的文體知識之余學習基本的說明文寫作知識,但涉及到了“學會仿寫”“學會改寫”等寫作技巧,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這也是順應了八年級寫作文體的特點。在九年級上下兩冊教材中,上冊強調議論文寫作以及訓練,下冊則從整篇文章的視角上來看寫作,強調學生要有“整”的概念,不僅要內容充實,具有真情實感和自己觀點,還應該有結構上的完備??梢姡齻€年級的寫作訓練部分都有其內容的側重點,且相互之間有所照應和遞進。
以“縮寫”“擴寫”“改寫”為抓手,讓學生在修改中感受不同文體之間的差異。修改文章需要綜合運用過去所學知識,不僅要明確文體的風格以及相關內容,還要明確表達上的差異。在九年級學習這三種寫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換種表達”,也能使其覺察作文中的“不恰當”,體會邏輯縝密對寫作的重要性。其中這部分教學主要在九年級開展,是在因為在七、八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寫作有了一定的基礎,語言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思維上也更能順應這方面的學習。此外,他們也在小學階段中初步接受過這方面的知識,簡單的運用沒有太大的難度,在九年級心智較為成熟的階段再集中訓練,有利于這一工作的開展。
三.讀寫序列
“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是我國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部編版教材中閱讀部分的設計大體上對應了七年級學記敘文、八年級學說明文、九年級學議論文的特征。因而在寫作部分中也開展了相對應的寫作設計,尤其是八年級說明文寫作訓練中,寫作實踐題目大多以課文為例,強調讓學生模仿寫作,從模仿入手,找到寫作的感覺,進而再寫出自己的個性。七年級和九年級部分也有這樣的例子。可見,教材編寫者有意識地利用這一傳統(tǒng)來開展寫作教學,這不僅是順應教材的安排,也是對這一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再利用。但教師應該注意,閱讀可以為寫作提供例子,可以使學生借助閱讀選文進行模仿寫作,那在閱讀中,寫作也可以發(fā)揮它應該有的作用,作文不一定要在寫作課上才能寫。如果能夠有“讀寫結合”的理念,在閱讀課上開展“片段寫作”“句子練習”等小篇幅的寫作嘗試,讓學生領會了文章的寫法之后順勢進行寫作訓練,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為其創(chuàng)設運用情境,這樣學生就能明白什么樣的場合中適合這樣的表達。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方法。
例如在七年級開展記敘文寫作時,寫作知識蘊藏在課文之中,可以通過經(jīng)典文章的教學,讓學生在模仿作者的表達的基礎上,選擇與自己生活相近的話題如“校園”“家庭”“同學”“朋友”進行片段寫作,因為這些環(huán)境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讓他們表達更容易,而且也增添了寫作的樂趣,讓寫作的素材有了真實的落腳點,這樣情感的抒發(fā)才能真摯自然。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發(fā)揮引導作用時,要善于利用所學的寫作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和事件之間的連接,并有意激發(fā)學生對事件的情感,疏通事件、人物等因素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才能有條不紊的完成相關主題的寫作訓練,并從中感受寫作知識的如何運用。另外,教材中的文章給學生提供了范本作為參考,學生對于自己的寫作也就有了一定的標準,相較于自己摸索也就更容易學會“記事”,學會“抒情”了,因而,教師在進行文章教學時,利用鑒賞將文章中的寫作知識加以呈現(xiàn),這樣學生就能知道好的表達是什么樣子,不恰當?shù)谋磉_又是什么樣子,這種方法在長時間的訓練下,勢必能夠培養(yǎng)出學生在這方面的無意識行為,也就是知識的內化。這種通過教師這一“外力”建立起閱讀和寫作的聯(lián)結的方法,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找到參考物,在教材中找到對應的部分,讓下筆寫作變得容易,對于閱讀也能有更深的體會和感悟。但教師應該注意開展這一任務時,要順應知識本身的邏輯,注重學生認知發(fā)展的特點,不能揠苗助長,操之過急。
“讀寫序列”先讓學生通過閱讀積累一定的語言素材,并熟悉它們的“屬性”,然后再到寫作訓練中運用,最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所學知識,感受閱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同時,在進行寫作訓練時,有意識地閱讀中的相關文章進行回憶和模仿,這樣印象也能更深刻,對閱讀文章的理解也能得到進一步的加深。
四.語言——思維訓練序列化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這是語文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最明顯的特征之一。而寫作教學與語言和思維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在部編版教材的寫作部分中,這兩者以語言為外在訓練重點,思維訓練暗含在內的形式出現(xiàn),兩者互為關照。例如在七年級的記敘文寫作訓練中,“記事”主題作為一大重點,如何記事、記什么就需要學生發(fā)揮一定水平的思維能力才能將其妥善解決,首先事件需要厘清關系以及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其次事件有大小、主次之分,需要挑選與主題相關的適合的事件,最后,將這些內容連貫起來,形成完整的“鏈”。在此過程中,語言都只是思維的外化,運用恰當?shù)恼Z言將內在的思維的闡釋清楚,記事清晰有條理的寫作目標才能順利完成。而在八年級的說明文寫作和九年級的議論文寫作中,這一關系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說明文中有“說明順序”的安排,按什么順序對內容進行建構,對于文本來說這非常重要,但因為說明常見的順序無外乎“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前兩者較為容易。因而通過語言也就能看出其思維是否具備條理性,但“邏輯順序”作為訓練思維的重點,則需要重點關注,首先就需要學生在思維上有清晰的脈絡,才能很好地進行闡釋,不然語言表達上容易出現(xiàn)亂作一團的情況。在九年級中亦是如此。議論文的邏輯性強于說明文,通過語言的敘述觀測內在思維的條理性也是該階段寫作訓練的重點。首先要想得明白,才能寫的明白,思維混亂,沒有邏輯,通常表達上也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選擇什么樣的主題、素材,運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采取怎樣的結構等問題都是思維方面的問題。好的議論文不僅是文辭優(yōu)美,更在于思維縝密,邏輯清晰。
部編版教材在三個階段中都注意到了這一點,因而在寫作訓練部分通過提示說明或者簡單舉例的方式對主題切入角度以及注意方面都做了解釋,一方面幫助教師理清思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把握語言—思維的關系,盡管現(xiàn)階段的學生還不能夠達到這樣的狀態(tài)。可見,在寫作訓練中有意關注學生在語言—思維方面的變化,與關注學生寫作是否寫得恰當、優(yōu)美等同樣重要。
部編版教材作為新教材,寫作訓練部分相較于人教版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但總體上是“守正創(chuàng)新”,新教材在“寫作”這一板塊既吸收了人教版的優(yōu)點,也改善了它的缺點,較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作文教學過于隨意、訓練無章法可循等問題。遵循“序列化”的特點,能讓更多的教師有清晰的寫作指示和寫作教學,學生學習寫作也能有具體的方向,這將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朱顯駒.高中階段議論文訓練序列淺談[J].中學語文,1984(12):48-49.
[2]馮曉玲.部編版教材寫作板塊的編寫與使用研究[D].廣州大學,2018:39-42.
[3]唐建新.寫作教學的艱難探索——關于部編初中語文教材寫作部分的編寫[J].語文教學通訊.2017(03):66-6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王寧,窠宗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7]顧振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九年級)[J].介紹中小學教材教學,2001,29.
[8]韋志成.寫作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79.
[9]林飛.中學作文教學漫談[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1.
[10]陳佩佩.中小學記敘文寫作教學銜接研究[D].蘇州大學,2016.
[11]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2]黃厚江.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與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13]撒隴菊.基于兒童本位的序列化習作教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
[14]郭宏婧.義務教育階段記敘文作文教學序列化探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7.
[15]唐華鳳.初中作文教學序列化研究[D].蘇州大學,2017.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