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翔
【摘要】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覽器等多種移動終端設備已經(jīng)廣泛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工作中,網(wǎng)絡信息技術也已經(jīng)成為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必備工具。對于高職計算機教學來說,也一定要在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充分利用智能設備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學習需求,進而真正實現(xiàn)自主學習。文章將對智能手機的自主學習進行深入研究,以期不斷提升高職計算機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計算機教學;智能手機;自主學習;優(yōu)勢;設計原則;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3—0090—03
高職院校是為我國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型人才的大本營,但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薄弱,自主學習能力低下,主動學習意識缺乏,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更新和普及,自控能力薄弱的同學很容易被智能手機帶入偏門,沉迷于手機世界中荒廢學業(yè),透支健康。但是任何事也都有其利弊所在,智能手機由于攜帶方便、體積小巧,可以作為學生的移動學習工具,因此,教師需要采用有效方法,將智能手機變成學生的移動學習平臺,促進學生高效率的自主學習。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便攜性。智能手機是信息技術高度集成的現(xiàn)代通信設備,同時也讓自主學習這種嶄新的學習模式成為了可能。相比于傳統(tǒng)的紙質(zhì)書籍,智能手機具有更豐富的知識信息并且便于攜帶,學生可以在連通網(wǎng)絡的前提下,利用智能手機查閱各種相關資料,極大地豐富了計算機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并且為計算機教學帶來了更大的便利?,F(xiàn)如今,智能手機的應用技術愈發(fā)成熟,大都具有很大的存儲量,可以存儲相當多的學習資源,而且學生利用智能手機也可以直接與學校的公共教學平臺進行連接,能夠?qū)ζ脚_中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實時瀏覽,各種學習軟件APP安裝簡便、豐富直觀,讓學習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真正實現(xiàn)移動式的自主學習[1]。
2.互動性。在智能手機時代,人們的交流溝通方式更加便捷,如微信、QQ、釘釘、微博等都能做到實時互動,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平臺布置教學任務,并結合學生的相關需求上傳一些學習資源;學生也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上傳到學習平臺,通過學生的共同討論探討出問題的答案。除此之外,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平臺也可以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高效互動,能夠有效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構建更為和諧的師生關系,真正實現(xiàn)師生的便捷互動交流,使教師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3.多元性。教師可以利用智能手機進行教學直播或者是上傳教學視頻,讓教學過程不再受制于課堂,學生也可以通過回訪的功能利用碎片化時間對教學資源進行反復學習,真正為學生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業(yè)余時間不斷為自己充電,不斷提高專業(yè)素質(zhì)。同時,也可根據(jù)自身的專業(yè)特長和學習情況,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多元化,并通過自主學習與個性化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2]。
鑒于智能手機自主學習的突出優(yōu)勢,計算機教師一定要不斷優(yōu)化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并在設計過程中充分遵循智能手機移動學習平臺的互動性與分享性原則,做到對教學資源的重組和優(yōu)化,為學生提供更加優(yōu)質(zhì)的學習服務。
1.互動性原則?;有栽瓌t就是教師要確保移動學習平臺需要具有高度的互動功能,學生在遇到學習問題時,可以及時與教師溝通聯(lián)系,尋求幫助,找到具體的解題思路;學生也可以將問題及時上傳到學習平臺,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討論總結出問題的解決辦法?,F(xiàn)如今的高職院校大多以班級為單位建立了QQ群或者是微信群,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平臺進行互動交流,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2.分享性原則。教師與學生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機移動學習平臺,及時分享一些優(yōu)質(zhì)的學習資源,實現(xiàn)信息資源的共享,促進更多學生進行學習交流,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寬學習視野,能夠做到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利用移動學習平臺掌握多種類型的文化知識,進而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綜合型實用人才。
3.重組和優(yōu)化學習資源。對于高職計算機專業(yè)來說,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平臺更加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為學生提供更加優(yōu)化的教學資源,并對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進行重組,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連貫性。與此同時,計算機教師也可以利用模塊式的教學方法,將相關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專題教學的模式,引導學生更加系統(tǒng)地掌握計算機的專業(yè)知識。教師需要將專題教學錄制成視頻,上傳到移動學習平臺中,幫助學生進行課后復習,進而架構出更加完整的計算機知識體系。
雖然移動學習平臺具有一系列的應用優(yōu)勢,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不能脫離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而單獨存在,因此,計算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移動學習平臺與傳統(tǒng)課堂進行高效結合,進而實現(xiàn)資源的優(yōu)勢互補。
1.課前任務。在上課之前的一段時間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上傳學習資料并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測,用來督促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的任務是對教師上傳的學習資料進行討論,理清接下來的學習思路?,F(xiàn)如今,微課視頻在教學過程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制作精良的微課視頻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架構起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制作微課視頻時,計算機教師一定要注意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興趣點與關注點,盡量避免用長文字進行介紹,更多的是要利用視頻和動畫的呈現(xiàn)方式,將抽象的教學內(nèi)容形象化、直觀化,如果所要表達的知識點具有很強的并列關系,那么教師也可以用圖表或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闡述。整個微課視頻一定要包括融洽的情景導入與重要的知識點講解等,并且將時長控制在10分鐘左右,避免過長或過短。教師在上傳微課視頻后,也要提醒學生及時觀看、完成預習任務,同時教師也要在移動學習平臺中明確任務的完成時間,讓學生上傳相應的預習問題,做到全面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而能夠更加科學地安排教學活動,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解答[3]。
2.課堂任務。教師在課堂中要具體講解微課視頻中的知識盲點,并對學生的預習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在正式授課時,教師需要利用啟發(fā)性的問題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fā)學習動力。如,以文字排版為例,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在演職人員表中文字不能有效對齊?”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將這一問題的典型代表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看到問題所在,然后學生就會帶著問題走入今天的課堂,他們時刻想要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就會全神貫注地緊跟教師思路,從而實現(xiàn)高效學習。
3.課后任務。課程結束后,教師需要布置相應的課后任務,幫助學生對課堂內(nèi)容進行深化理解和吸收。任務一定要比學習內(nèi)容略難,能夠?qū)崿F(xiàn)對學生潛能的開發(fā),讓學生能夠?qū)⑺鶎W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真正應用到實踐中,不斷實現(xiàn)自主探究,進而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動手能力。教師也要利用移動平臺隨時監(jiān)督學生作業(yè)的完成進度,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yè),并對學生在解決答疑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給出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
4.考核與評價?!渡罨聲r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yè)性、客觀性。教師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平臺,為學生構建更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利用一些學習平臺的測評功能。在信息技術平臺的支撐下,學生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學生的交流次數(shù)、問題搶答情況、參與討論和投票情況等都會在移動學習平臺中直觀地顯示出來,實現(xiàn)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跟蹤,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跟蹤數(shù)據(jù)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綜合評價,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方法、思路以及問題的提出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建議,促進所有學生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應用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平臺,不僅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行為進行完整的記錄,同時教師在移動平臺中也可以就學生的表現(xiàn)對學生學情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進而幫助學生制訂更加個性的學習方案與學習計劃,進一步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和教學的效率。而且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平臺,還可有效降低學生用手機玩游戲、聊天等不良習慣,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智能手機的使用,指導和鼓勵學生科學地應用碎片化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為將來的就業(yè)以及自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4]。
[1]劉建高.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產(chǎn)品與流通,2020(02):244.
[2]張鳳,張紅,王芹.信息碎片化背景下移動教學模式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04):117-118.
[3]陳旭文,黃英銘,蔡銀珊.微課聚散模式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9(08):143-145.
[4]郭勵.基于移動終端的數(shù)字化學習在中職旅游專業(y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