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由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六要素構成的課程內容以及英語學習活動觀。語篇類型作為六要素之一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本文以新課程改革為背景,通過分析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建構不同體裁文本的讀寫結合模式,探討體裁教學法對學生應用文文體篇章結構搭建和寫作能力提升的作用,提出運用體裁教學法搭建不同體裁的思維結構圖來構建高效的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體裁教學法;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
作者簡介:陳心舟(1980.01-),女,漢族,福建福州人,福州高級中學,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英語讀寫教學。
隨著新課標的推行和新高考改革的推進,高中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本文通過研究目前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探討體裁教學法對學生應用文文體篇章結構搭建和寫作能力提升的作用,提出運用體裁教學法搭建不同體裁的思維結構圖來構建高效的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模式的建議。
一、高中英語應用文教學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講解應用文時,許多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詞匯、句子以及語法結構的講解上,教師通過大量的語塊和固定句式的輸入對學生進行寫作的教學與指導,對學生寫作篇章體裁結構的搭建和引導卻少之又少。忽視了應用文服務于社會,滿足人們的使用要求,追求實際應用效果這一本質屬性,所以學生所寫出的應用文看似語言優(yōu)美,句式豐富,但是文章整體結構缺乏宏觀把握,邏輯混亂,目的不明確,層次不清晰,文體體裁出錯甚至格式不規(guī)范。
由高考作文評分標準我們可以了解到,無論哪個檔次的作文都對文章的邏輯、要點是否全面作出嚴格的要求。但是許多學生在拿到應用文題目時,經(jīng)常是馬上就動筆寫作,沒有認真審題,未對語篇交際的目的進行重點分析,這樣就常常會導致得分要點的遺漏,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二、體裁教學法的概念和主要優(yōu)點
體裁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在西方教育界特別美國和澳大利亞較為盛行。體裁教學法是以體裁分析理論為基礎,常用于寫作教學。
體裁教學法以交際目的和社會活動為主旨,認為交際目的是體裁的決定因素,不同的語篇體裁是用來實現(xiàn)不同的目的。體裁教學法倡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語篇的圖式結構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不同體裁的語篇,分析掌握語篇體裁的布局和文體特征,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或者創(chuàng)作屬于某一特定體裁的語篇。它首先考慮的是文本寫作的交際目的和社會語境因素,然后才是文章的語言和修辭,通過大量文本體裁的知識輸入,讓學生理解并撰寫特定體裁的語篇。著名學者Ken Hyland是體裁教學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他指出體裁教學法有以下優(yōu)點:
明確性:體裁教學法可以明確地讓學生認識到不同體裁的語篇具有不同的結構特點,幫助學生根據(jù)不同體裁的圖式結構,迅速建構、組織新的語篇。
系統(tǒng)性:體裁教學法通過構建一套完整而連貫的寫作構思體系,從而系統(tǒng)地幫助學生從更深的層面理解文章結構,更好地實現(xiàn)寫作的目的。
以需求為基礎:寫作的社會性決定了其必須以需求為出發(fā)點。體裁教學法強調語境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所表達的意義,強調語篇構建的社會行為,注重語言資源的社會性。
三、基于體裁教學法的應用文寫作教學實踐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高中英語課程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提及“語篇類型包括口語和書面語篇以及不同的文體形式,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訪談、對話等連續(xù)性文本,以及圖表、圖示、網(wǎng)頁、廣告、漫畫等非連續(xù)性文本,為語言學習提供文本素材”。新課標再次強調了體裁的重要性,指出語言的學習活動應該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下進行,并且基于不同類型的語篇結構,將英語核心素養(yǎng)四大要素整合成一個有機關聯(lián)的整體。
而基于體裁教學法的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不僅對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幫助,而且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文化品格的養(yǎng)成都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它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步驟(見圖一)。
本文將以應用文寫作中的通訊報道為例,談談如何運用體裁教學法,搭建符合通訊報道體裁的思維結構圖來完成高效的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一)分析體裁
高中英語文本的體裁是多樣化的,不同體裁的文章由于語篇功能的不同而有著各自不同的風格特點和文本結構。體裁的分析必須建立在足量的真實樣本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具體體裁的寫作目的、結構特點、語言特色和相關的社會因素。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分析、歸納和建構出符合這一體裁的思維結構圖,為以后的寫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通訊報道是運用記敘、描寫等多種寫作手法,真實、具體反映新聞事件的一種報道形式。它的語言風格特點是真實性、客觀性、時效性和條理性。通訊報道一般需要交代事件發(fā)生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在通訊報道的結尾一般都需要點明事件的意義或活動的反思。針對通訊報道的這一特點,教師帶領學生通過閱讀足量的范文,對通訊報道的交際目的、篇章結構和語言特點逐一進行分析,一同構建出通訊報道思維結構圖(見圖二),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寫作過程中,更加正確地理解題目要求,建構閱讀和寫作的思路和框架。
(二)模仿分析
通過通訊報道思維結構圖的構建,學生對通訊報道的體裁結構特點有了進一步認識。學生在模仿分析階段,教師可以巧用教材、發(fā)掘素材,利用教材中的通訊報道文本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模仿分析、親身實踐,把第一階段學到的通訊報道體裁知識加以應用,鞏固和強化對通訊報道這一體裁的理解,更好地將體裁文體的結構特點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中。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 “Cultural Heritage ”中的Reading for Writing 部分為例。本文是一篇有關利用數(shù)字技術制作敦煌莫高窟文物圖像的通訊報道,該部分設計了一個讀寫結合的活動,主題是“讀后寫一篇新聞通訊報道”。通過上一階段教師對通訊報道體裁的分析,學生對這一體裁的特征已經(jīng)較為明了,這一階段主要是讓學生把上一階段學到的體裁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這篇通訊報道具有比較典型的通訊報道的內容和語言特征,它短小精悍、結構簡明。其第一自然段講述了該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的概況,包括when、where、who、what等新聞要素,使讀者對通訊報道的要點一目了然。第二、三自然段,分別介紹了敦煌莫高窟的重要文化價值和制作莫高窟文物數(shù)字照片對傳承歷史文化、增進國際交流和合作的重要作用。文章的最后點明中心,表明欣賞本國和他國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性:我們既要學習本國文化遺產(chǎn),對本國文化充滿自信,也要了解他國文化,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通過模仿分析,學生能夠進一步掌握通訊報道體裁的特征以及它的圖式結構,為接下來的寫作奠定基礎。
(三)模仿寫作
在模仿寫作階段,學生將對通訊報道這一體裁的應用文進行模仿寫作練習。教師對學生的寫作過程進行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寫作目的、文本結構和語言特點,幫助學生做到學以致用。下面以2021年福州市高三某質檢試卷的應用文寫作任務為例,來闡述模仿寫作的過程。
【案例】假定你是李華,上周日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農場勞動,請用英語寫一篇報道,介紹活動的情況,內容包括:
時間和地點:
活動內容:
收獲:
本題的主題語境是人與自我,主題群是生活與學習,主題語境是學校生活(勞動),文章的體裁是通訊報道。那么根據(jù)通訊報道思維結構圖,寫作時,文章第一段需要進行活動的概述,簡明扼要地闡述事件發(fā)生的when(上周日)、where(農場)、who(學生、學校老師)、what(農場勞動)和why(具體原因需要學生進行思考,根據(jù)題目內容補充完成)。文章的第二段是寫作的主體,涉及活動的過程也就是how,學生需要具體展開介紹兩三項勞動的內容,勞動的服務對象可以是農場的動物也可以是植物。最后一段回應首段,補充活動的意義也就是significance,即通過農場活動學生們學到了什么。學生在根據(jù)思維結構圖進行模仿寫作時,還應該注意這一體裁的語言風格特點,做到簡潔、客觀、有條理。
【學生習作】Aiming to promote students' hands-on ability and enrich students' after-class school life, an activity was held last Sunday on a farm.
On our arrival, the farm workers gave us a warm welcome and we did lots of things that day,such as planting vegetables, watering the flowers and so on. In particular, I learned a lot of knowledge about the farm animals.
After the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we gained a lot .It made us realize that the farm work was not easy and we should value the food we eat every day.
通過大量的模仿寫作,學生的寫作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慢慢實現(xiàn)從簡單的模仿結構、語言過渡到有意識地運用這一體裁的知識進行寫作練習,最終實現(xiàn)語言知識的內化。
(四)修改編輯
學生完成習作之后,教師通過體裁評價表,引導學生比較、探究寫作語篇的體裁表達方式和語言特點,及時給予學生反饋評價,與學生進行信息的討論溝通,找出習作中的閃光點,并作出積極肯定的評價。對于習作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整理和修改,從而進一步潤色所寫的內容,提高文章的質量,實現(xiàn)讀寫上的“文體互動”。在教師的鼓勵和循循善誘下,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逐漸被激發(fā)。當然,隨著學生對該體裁掌握程度的提升,教師將不再是唯一的評價人,學生們完全可以自評、互評,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基于體裁教學法的應用文教學成效
在“課改背景下體裁教學法在高中英語讀寫中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過程中,筆者以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調查學生對于體裁教學法的看法。問卷調查和訪談的結果顯示,經(jīng)歷一年多的體裁教學法訓練之后,學生對文章的體裁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寫作框架更加明了,同時文本分析、模仿分析開啟了學生文體解讀的新方式,絕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在迅速掌握閱讀技能、文本框架、篇章結構和應對各種體裁文章的寫作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寫作時可以基本做到結構框架完整正確。在學期末寫作測試后,對學生寫作成績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和對比,以下為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
數(shù)據(jù)顯示,不論是平均分還是及格率,實驗班都占據(jù)較明顯的優(yōu)勢,高分段人數(shù)也高于對照班。當然,因為課題研究開展的時間不長,參與統(tǒng)計的班級數(shù)量也不多,所以不能說上面的數(shù)據(jù)一定就有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但是隨著課題研究的進一步推進,體裁教學法正慢慢地被學生接受,并積極地影響著我們的讀寫教學課堂。
五、結語
體裁教學法是一種可操作的、適合應用文寫作的教學方法。它充分利用文本體裁的特點,圍繞體裁結構展開教學。思維結構圖的建構,降低了學生寫作的難度,消除了學生對寫作的焦慮,幫助學生建立了信心,能有效解決學生語篇層次分析把握能力較弱的問題。當然,體裁教學法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例如,它的規(guī)約性容易束縛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自由發(fā)揮的熱情等,但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取其長處,盡可能將這一教學方法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鄭堯.淺談英語寫作教學之體裁教學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7):76-77.
[3]馬淑俊.過程體裁法在高職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J].英語廣場,2019(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