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慧
摘 要:文章闡述了筆者對“二次備課”的理解,并進一步對“二次備課”進行解讀。筆者在文章中提出了應用刪減和補充、粘貼、選取與表格法進行“二次備課”,讓第二次備課不是簡單的再一次重復教案,讓2>1+1,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提高了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二次備課”;教學有效性;教案
一、什么是“二次備課”
備課是指教師個體解讀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后形成的對課堂的一種預設?!岸蝹湔n”,可以理解為第二次備課。第二次備課可以是在集體備課后,再次研讀教材、課標、考綱,然后依照教師本人和授課班級的具體情況,對課堂設想的某些方面的修改和備注,是對集體備課的補充和完善;第二次備課也可以是課后反思的再備課,是對課上出現(xiàn)的問題、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思路等作進一步調整的過程,也就是與之前的備課相比,經過教學實踐,對教學效果做出具有總結性、反饋性的備課。
“二次備課”還應該被理解為第二次、第三次等多次備課。如果要對二次備課進行定義的話,應該說二次備課是教前的備課調整+教中的狀況記錄+教后的回憶反思?!岸蝹湔n”是教師自我矯正,不斷反思改進,完善提高的過程。
二、“二次備課”的意義
(一)“二次備課”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英語教師都有在短時間里重復上課的時候,雖然能夠在教學反思中發(fā)現(xiàn)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但是如果只找到問題,而沒有改進或者有了改進但是沒有經過實際操作,就不能說這個改進是有效的。而我們也經常進行集體備課,雖然集體備課集合了參加備課的所有教師的智慧和經驗,但是有時候集體備課并不符合自己所任教班級的學情,不能被任教班級的學生所接受,這可能是一些環(huán)節(jié)、細節(jié)不適合,也可能是整體的結構不適合。所以教師需要在二次備課后,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實際情況,在授課前對集體備課所形成的教案進行適度調整,內容更豐富,是教學風格的體現(xiàn),是精彩設計的創(chuàng)新。由此看來,二次備課就顯得十分必要。
課前備課處于教學預設階段,雖然教師對教材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學生可能的反應做了周密的考慮,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總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學生的情緒變化、課堂氛圍、學生的參與程度,甚至是學生對教師出示的實物的反應等等。雖然在備課的過程中,對于細節(jié)的設定,教師總是設想學生會怎樣考慮這個問題,并對此做出什么反應。但是,教師和學生看問題的角度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所以對于學生會出現(xiàn)的舉動和反應很難精確地預料和判斷。英語課堂上會出現(xiàn)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而教師往往對這些“小插曲”束手無策。在授課的過程中,也容易碰到一些第一次備課時覺得很有用甚至是覺得效果會很好的環(huán)節(jié),卻在上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它是累贅,甚至還影響其他的授課步驟。而“二次備課”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另外,第一次備課時的教案對整節(jié)課時間的控制也是教師本人的預設。在真實的授課中,有時候就顯得很不準確。筆者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新授四年級英語下冊的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時候,筆者準備了一些嬰兒的T恤、毛衣、連衣裙、短裙,還給這些衣服配上了衣架,標上了價格,放在一個大箱子里。筆者備課時的想法是,以實物調節(jié)英語課堂氣氛,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學生想說、爭著說,搶著使用英語交流。筆者對實物“刺激”的環(huán)節(jié)預設的時間是4~6分鐘。而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些衣物的興趣遠遠超出了筆者的設想,他們非常感興趣,爭先恐后地表達,雖然筆者努力控制時間,但此過程還是花了12分鐘。這影響了筆者接下來的教學,使得當天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而二次備課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二)有利于英語教師養(yǎng)成反思分析的習慣,也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
著名教育家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這話的意思是,反思比寫教案重要得多。而二次備課就是糅合了反思和備課,這就說明二次備課的重要性了。
(三)有利于教學資料和經驗的積累
在每一節(jié)課后,教師都會回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手段是否有效,自己的得與失,學生的得與失。不足的過程或者細節(jié)是否有更好的處理方法。然后把這些處理方法體現(xiàn)到“二次備課”中去。而我們還要善于把這些處理方法記錄下來,為以后的備課和學習提供豐富的“養(yǎng)分”。有下面幾種記錄方式。
1. 記成功之處
記錄課中改革創(chuàng)新,并取得成功的部分。比如筆者在教學水果單詞:peach、strawberry、watermelon、orange、grapes的時候,第一次備課時對這些單詞的引出安排是Sarah開生日聚會,在餐桌上出現(xiàn)這些水果,然后一個個呈現(xiàn)、突破。而在上課時,可能學生對生日這個情景已經很熟悉,當情境呈現(xiàn)時,學生并沒有產生預設中的興奮,雖然在筆者的調動下,完成了那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但筆者總覺得有遺憾。課后,筆者重新做了考慮,并且詢問幾個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想法。在進行二次備課的時候,筆者將這些水果置于《西游記》的背景中,師徒四個作為人物來呈現(xiàn)。再次上課的時候,發(fā)現(xiàn)效果比之前要更好。課后筆者就把這些記錄了下來。
2. 記失敗之處
記錄失敗的地方,做重新梳理和調整,并記錄調整后的新設計。
3. 記學生反應和見解
每個學生對問題都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見解。他們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并對此做出不同的反應。這些見解和發(fā)現(xiàn)中,有些是很獨特的。
4. 記教師的教學機智
在上課時,筆者在與學生思想交流碰撞過程中,有被學生觸發(fā)的靈感,這些都是智慧的火花,要及時捕捉、記錄。例如在上自編課程的時候,教學的是The ugly duckling,筆者備課時對拓展的想法是讓學生分角色模仿對話。但在上課時,筆者發(fā)現(xiàn)前面的步驟都進行得非常順利,新授應該非常成功,于是在最后的環(huán)節(jié),筆者靈機一動,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準備了五分鐘,就直接讓學生來進行表演了,結果非常成功。課后,筆者把這些記錄下來。
把這些方法、經驗分門別類地記錄下來,就是教學資料。而資料的積累和經驗的增加可以讓后續(xù)的英語課更有效。
三、如何進行“二次備課”
因為已是“二次備課”,教師已經沒有必要重新書寫或者重新打印新的教案,教師可以在上次備課的教案上進行二次備課。這不但可以節(jié)省時間,而且有利于進行比較。
1. 刪減和補充法
據教學實際對教案增減。把教學設計中不合適的環(huán)節(jié)刪減,并補充反思后可能會適合的環(huán)節(jié)。除了要補充方法還要補充可能,另外課堂用語、練習、板書等內容也應在補充的范圍之內。教師還要把分析課堂上觀察到的不同水平的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反映情況,思考這些反映的“背景”,并做出針對這些問題的補充。
2. 粘貼法
對已有的教學資料可以充分地利用。如果需要用到已有的資料,可以把它粘貼到舊的教案合適的位置。
3. 選取法
如之前已經進行過兩次備課了,或者已經有了集體備課和第一次對集體備課的修改了。那么如果需要再“二次備課”的話,那就可以對之前兩次或者幾次備課進行選取,選擇可能適合于下次授課班級的部分教案,把幾個部分糅合,再調節(jié)。
4. 表格法
表格法指的是在備課前將教法、學法、教學目標、重難點、課前準備、課前操練、新課呈現(xiàn)、拓展鞏固、課后練習、板書設計、教學用語制作成表格。然后在進行二次備課時可以按照需要選擇其中的幾個填寫,簡潔明了。
四、結語
換句話說,“二次備課”是執(zhí)教者在原教案基礎上的“學習—選擇—實踐—反思—重整”,將學習、實踐的結合物化為體現(xiàn)教學個性的教案。教師要讓“二次備課”不是單純的再一次備課,而是2>1+1,讓“二次備課”為教學服務。
“二次備課”一方面讓課堂教學結構更嚴謹、層次更清晰、知識更全面,另一方面也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動態(tài)過程。課堂不僅閃耀著集體的智慧、理性的光輝,而且躍動著創(chuàng)造的潛力和個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