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儀
【摘要】小學階段的道德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的基礎性工作,承擔著育人的重要作用。隨著學校功能的不斷健全,學校必須要立足實際,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為該項工作注入動力,不斷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為學生提供最優(yōu)質的教育,推動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當前,學校針對該項工作的主要思路就是將課堂作為教育的主要陣地,將德育相關知識貫穿到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因此,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方式必須要將滲透勞動教育作為有效補充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德育效果,讓學生更加理解道德素質提升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德育;勞動教育;實踐研究
在中小學階段,教育學生自覺勞動、熱愛勞動是十分有必要的。學校要將其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教育。同時,這也是貫徹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本文將學校的勞動基地作為陣地,對學生參與的活動進行實踐研究,利用德育課堂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掌握勞動技能,從而促進學生全方位成長。與此同時,也推動德育工作更加高效、規(guī)范、有序。
一、小學德育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引導正確的價值觀念
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就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弘揚勞模精神作出重要論述。他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眲趧涌梢詷涞隆⒖梢栽鲋?、可以強體、可以育美。新時代對于學生勞動教育的新要求主要就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堅決抵制不勞而獲、不尊重勞動的消極思想,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熱愛勞動、無私奉獻、不懈奮斗的良好品質,讓勞動最美麗的風氣在青少年一代中得到充分傳承。
(二)繼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
一直以來,由于過去重視學習成績,采用傳統(tǒng)教育模式,導致很多學校和教師沒有重視德育,對教學工作的理解也較為片面,僅僅重視學生的智育,除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對于其它方面漠不關心,素質教育沒有真正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學生的勞動意識淡薄,甚至鄙視勞動,缺乏勞動情感。在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的家庭中,學生往往養(yǎng)尊處優(yōu)、好逸惡勞,不珍惜勞動果實,沒有繼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意識,從而造成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因此,在小學階段,將勞動教育與德育相結合,讓學生明確和懂得勞動的意義和價值,讓他們親自參與到勞動實踐之中,引導其感受勞動的意義,從內心尊重勞動者,養(yǎng)成熱愛勞動、勤勞樸實的美好品德。
(三)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于學生來說,具有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引導學生從勞動中尋找人生價值,不畏難、不畏苦,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自覺投入到勞動生活中,并能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現(xiàn)今,多數(shù)學生在家中往往受到溺愛,不懂得感恩和自立,父母也從不讓他們接觸家務活,更不用說社會實踐活動。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yǎng)成較強的依賴心理,抵觸勞動,不愿意獨立自主。因此,教師要利用課堂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勞動,在集體中貢獻力量。此外,課余時間還要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通過為學生灌輸勞動教育理念,讓學生在勞動和團隊合作中體會實踐的意義,鍛煉他們的意志和身體素質,使他們能夠懂得勞動的可貴,提高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熱愛勞動的觀念在學生中蔚然成風,讓其養(yǎng)成堅韌不拔、勤勞勇敢的性格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學生在課內和課外,都實現(xiàn)了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從而進一步為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小學德育中參透勞動教育的實踐探索
(一)構建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之一是勞動。要使學生對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產生正確的認知,并且通過體驗生活的方式,讓學生對勞動教育的發(fā)展意義進行有效體會。這就需要學校提供一個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念,我校組織了多場實踐活動,如,種植技術、具體操作方法等的教授活動。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能夠獲得勞動的成就感,培養(yǎng)勞動習慣。與此同時,學生還能在勞動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特長和興趣。如,各班開展“愛生活,愛勞動”主題班會和黑板報的評比活動,以及宣講勞動者的光榮事跡和先進典型事例等活動,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勞動的重要意義。同時,讓學生了解勞動的實質、通過勞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及社會對于勞動的積極反饋等,從而增強學生愛勞動、愛生活、愛學習的意識。此外,還利用黑板報宣傳“五一”勞動節(jié),宣傳“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的勞動精神;開展一次家庭勞動實踐活動,如,積極倡導學生與父母共同開展美食烹飪、花草種植、清潔衛(wèi)生等活動,增進親子感情;開展一次集體勞動活動,組織各班學生清掃校園衛(wèi)生、種植花草樹木、垃圾分類等,以實際行動美化凈化校園環(huán)境。讓學生在勞動和團隊合作中體會實踐的意義,鍛煉他們的意志和身體素質,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品格和習慣,在身體力行中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勞動;開展一次勞動成果展示,將學生分組開展勞動技能競賽活動,讓他們體驗勞動者的身份,感受勞動的價值,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梢姡處熆赏ㄟ^勞動,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勞動,將勞動作為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必經(jīng)途徑,腳踏實地勞動,并尊重勞動者;寫好一篇勞動心得體會。學生通過勞動實踐,能夠切身體驗到勞動的內涵,在精神上獲得滋養(yǎng)。同時,通過付出勞動,感受勞動者的偉大,學會感恩他人。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勞動教育活動,有效構建良好的勞動氛圍,使學生能夠對勞動產生興趣。學生能夠從勞動中獲得快樂和幸福的同時,對勞動產生全新的認知和崇高的敬意。通過勞動教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通過勞動實踐浸潤德育
德育不能急于求成,必須依靠長期的實踐才能取得較好成果。這就需要教師拓寬德育的范圍,而不是僅僅通過專項課程教育學生,要將德育貫穿于教育的整個過程,確保能夠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地教育學生。德育工作也不能生硬地灌輸知識給學生,而是需要教師以身作則,從生活中帶領學生感悟德育。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開展的勞動項目雖然比較單一,但是卻考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特別是注重細節(jié)才能將每項勞動做好。教師必須要細致觀察學生,及時為學生提供方向和指引,讓學生能夠從勞動中獲得成績感。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手工的過程中,手工的原材料可以選取廢棄物,讓學生課前先自行收集丟棄的廢舊物品,然后在課堂上將其加工變成有用之物,還要兼顧一定的觀賞性。這個作業(yè)要求學生自主思考物體的可利用性,十分考驗學生的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想象力。學生運用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才能完成。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適當?shù)目臻g自行想象,讓學生發(fā)揮個性。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要思考、要觀察、要實驗。怎樣做才能讓一件廢舊物品變成受人喜愛的藝術品呢?有的學生選擇用各種顏色的塑料吸管粘貼成房屋的模樣;有的學生用雞蛋殼做成不倒翁;有的學生用玉米皮作畫;有的學生用廢布料貼畫……五花八門的設計和創(chuàng)意,讓勞動課充滿了情趣和樂趣。
勞動實踐過程也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互融合的外顯過程。學生從動手中體會勞動的滋味,也意識到勞動需要認真執(zhí)著的態(tài)度,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需要迎難而上的毅力,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在生活中感悟勞動的可貴性,樹立熱愛勞動、創(chuàng)造勞動的思想和觀念。這既讓學生上了一次具有價值和意義的勞動課,又給學生上了一節(jié)生動的德育課。
(三)融合資源強化勞動教育
在小學德育中滲透勞動教育的途徑不僅僅固定在課堂上,也不一定局限于學校組織的各種勞動實踐。為了讓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勞動的光榮,學校就要融合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資源,為學生搭建校內校外平臺,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從現(xiàn)實生活中感受勞動帶來的身心認知,從而讓良好的道德品質駐扎在學生心間。比如,與家庭、社區(qū)聯(lián)系,以家庭為單位,定期深入社區(qū)開展“關愛孤寡老人,送溫暖”活動。這一活動就是要學生與家長一起走到老人家中,為老人清掃房間,給老人洗衣做飯,和老人交談,表演個小節(jié)目給老人解解悶……勞動實踐不僅能使身心愉悅,還能豐富精神世界和提高道德素養(yǎng)。樂于助人、關愛老人,這些基本的道德風尚成為學生心中的踐行標準,實現(xiàn)了德育與勞動教育的雙贏效果。
總之,在小學德育中滲透勞動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做法。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勞動精神,從而勉勵自己更加積極向上、熱愛勞動,培養(yǎng)堅韌、勤奮的良好心態(tài)。同時,在勞動中滲透德育,讓學生的道德境界不斷提升,從而實現(xiàn)教化育人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黃水琴.校內基地資源在德育中的運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