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蘢蓉
(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尋夢環(huán)游記》是一部融合了墨西哥文化的好萊塢動畫系列電影,電影主人公皮克斯的創(chuàng)作人員經(jīng)過6年的設計,在影片中充分展示了墨西哥亡靈節(jié)的傳統(tǒng)元素。電影導演也曾說過:“想要展現(xiàn)給觀眾一個和新聞里不一樣的墨西哥。”影片的故事有關(guān)生死、夢想與親情,是一部適合多年齡層觀眾的電影。如何針對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心理,架起中國觀眾與墨西哥文化之間的橋梁,已成為對其字幕翻譯的新要求。該影片在中國大陸上映后,票房大獲成功,并且于2018年3月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中國觀眾之所以能欣賞到一部充滿墨西哥元素的電影,與影片的情節(jié)獲得共鳴,與其字幕的精美翻譯成果密不可分。
如果把電影鏡頭比作書寫工具,拍出來的就是電影語言。而電影的字幕(即語言的展示方式)對于顯示角色全貌和故事情節(jié)來說至關(guān)重要,并且在翻譯過程中,還需要盡可能地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因此,字幕語言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特征。筆者認為可以將其大致分為以下3個方面。
在電影中,人物語言是定義角色全貌的重要方式,所有具有不同性格色彩的角色都有與他人不同的語言。字幕的語言應該與角色的性格相匹配,因其體現(xiàn)的是人物的年齡、經(jīng)歷、學歷、品位等特征,揭示的是不同人物性格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心理狀態(tài),所以在翻譯字幕時,語言匹配的關(guān)鍵是要了解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同時,在此過程中,譯者需要更加細致地深入人物的靈魂,了解人物的真實思想和內(nèi)心感受,使用不同色彩的詞匯,以打造性格化的譯文,就如原字幕語言所需表達的性格一樣。
字幕翻譯要求簡潔明了,因為字幕必須與影片對白保持一致,因此停留的時間通常僅有兩三秒時間[1]。在翻譯過程中,這些字幕應該在有限的長短和情感中傳達出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基調(diào)和清晰的人物形象。因此,字幕語言需要為大眾所理解,讓觀眾在看得真切的同時也能夠看得明白。人物的大部分語言都是通過聲音來傳達的,它具有瞬時性,為了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翻譯的字幕語言也需要遵循大眾化和通俗化的特征,從而使得不同年齡段的他國觀眾都能夠迅速走進影片情節(jié),易于理解和記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文化交流,減少文化溝通中的障礙。
在人物的語言中,節(jié)奏是指單位時間內(nèi)人物語言中交替出現(xiàn)的有規(guī)律的強弱、長短的現(xiàn)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過:“節(jié)奏直接影響情感。”由此可見,要想在影片中處理好臺詞的節(jié)奏,以成功展現(xiàn)中心思想、成功感染觀眾,就需要學會運用具有頓挫、平仄等節(jié)奏性強、畫面感強的語言。在翻譯過程中,字幕所顯示的人物語言想要獲得目的語觀眾的情感共鳴,也是一定要注意目的語的語言節(jié)奏。此外,對于演員本身來說,記憶具有節(jié)奏的臺詞也要比記憶冗長拗口的臺詞更加容易,有助于演繹出來。
電影字幕的翻譯因其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對電影的觀感起著決定性作用[2]。因此,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在盡可能保留源語言的內(nèi)容和文化的同時,也需要去靠攏目的語觀眾的閱讀方式和審美習慣。譯者須對情節(jié)、思想主題、基調(diào)、和情感交流有完整而深刻的理解,并且努力實現(xiàn)藝術(shù)、文化和翻譯業(yè)務的靈活融合。除此以外,與其他藝術(shù)形式不同,字幕翻譯不僅要為觀眾提供閱讀,還應該考慮到演員自身的理解與記憶。一份好的電影字幕譯本,能從一定程度上降低觀眾的理解難度,降低演員的記憶難度。
與電影配音的性質(zhì)相適應,字幕翻譯也需要考慮到人物語言中使用的詞匯語音特征,以達到翻譯的實用性和審美性。在電影制作中,演員需要“演繹”臺詞,而不是單純地背臺詞,這樣才能盡力展現(xiàn)出角色的形象,不會出現(xiàn)違和感。因此,在翻譯時,譯者在選擇詞義正確的詞匯基礎上,需要盡可能選擇符合目的語觀眾審美的詞匯。對觀眾來說,審美藝術(shù)可以更加具有爆發(fā)力以及產(chǎn)生氛圍感,能夠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電影的內(nèi)容和主旨。
文化差異是理解過程中的的主要障礙。一種文化會經(jīng)常性地在另一種文化中沒有與之直接對應的概念,因此文化差異對于翻譯具有很強的阻力。在翻譯中譯者面對這份阻力時,若想要使目的語觀眾理解文化差異,就要求譯員具有適度的靈活性:在翻譯語言的字面概念時,更需要將語言背后的文化意義顯示出來,這對捕捉電影主旨具有推動作用。同時,譯者也不可過度翻譯,以免造成文化沖突,甚至造成非本意的爭論。除此以外,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也需要靈活考慮源語語言特點、翻譯目標、目標讀者特點等多種因素,盡可能找到最佳的翻譯技巧[3]。
電影字幕翻譯面對觀眾和演員兩種不同的系統(tǒng),因此,制定字幕翻譯的標準除了保證觀眾的可讀性,還要兼?zhèn)溲輪T的可表演性。字幕的譯文應滿足給觀眾的可讀版本,以及提供給演員的可演繹版本兩種需要。翻譯電影字幕時,翻譯人員不僅僅是在簡單地處理靜態(tài)的演員臺詞稿,還需要考慮臺詞背后人物所隱藏的動態(tài)表演因素。譯者需要了解演員在每一句臺詞背后所伴隨的動作,并將其盡可能地體現(xiàn)在人物語言中,動作與語言相結(jié)合演繹,以此保障電影的順利演出。
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觀念、文化價值、風俗習慣和道德倫理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所以,我們要求翻譯不僅是對兩種不同語言的字符轉(zhuǎn)換,而更是對源語言內(nèi)容的正確傳遞?;谝陨喜町惔嬖诘目陀^事實,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在電影字幕翻譯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歸化與異化的概念是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 年提出的。英語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在當年中國電影票房中穩(wěn)居前列,與其優(yōu)異的字幕翻譯成果不可分割。下文中,筆者將一一舉例說明,在翻譯這部電影字幕時,影片譯者對于兩種翻譯策略——歸化與異化的具體應用。
歸化是指譯者需要將源語言本土化,采取目的語讀者熟悉的表達方式去傳達源語言內(nèi)容。歸化翻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還能夠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為了保證觀眾對字幕的順利閱讀,盡可能減少觀眾理解上的障礙,該影片多次采用歸化策略,著眼于目的語文化。
例1:Music had torn her family apart.音樂曾經(jīng)讓她的家族分崩離析。
He and his family would sing and dance.他和他的家人總是載歌載舞。
I've had enough to ask for consent.I don't want to follow the rules.我受夠了征求同意,我不要循規(guī)蹈矩。
上述例句中,譯者將“tear...apart”(使……分裂)、“sing and dance”(唱歌和跳舞)和“follow the rules”(遵守規(guī)則)分別靈活地處理成“分崩離析”“載歌載舞”“循規(guī)蹈矩”這樣的四字成語,不僅是采用歸化翻譯,向中國觀眾的閱讀習慣靠攏,貼合中國觀眾的表達方式,更加是遵循了字幕翻譯的審美性原則。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璀璨瑰寶,是漢語的一大優(yōu)勢。成語在發(fā)音上有韻律、節(jié)奏之美,在意境上有意象之美。在字幕翻譯時,成語和四字格的恰當使用是為翻譯錦上添花,并且還能夠使西方讀者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跨文化交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2:Ay,ay,ay,muchacho!唉,你這小子!
Hold it,muchacho.等一等,小朋友。
“muchacho”一詞在西班牙語中意為孩子、小伙子,泛指少年兒童。譯者在處理劇本臺詞中多次出現(xiàn)的“muchacho”一詞時,并沒有一以貫之,全部翻譯成相同的譯文,而是根據(jù)不同的演繹場景翻譯為“小子”“小朋友”這類帶有不同情感色彩的詞匯。這樣的處理方式,一方面,能夠更加生動地體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情感變化,充分展示電影字幕的語言特征之性格化,使觀眾對于人物性格的把握更加準確,增加影片情節(jié)的代入感;另一方面,也遵循了電影字幕的翻譯原則之可表演性。從上述例句我們可以見得影片譯者們卓越的翻譯能力。
例3:Thank goodness we found you in time.謝天謝地!我們及時找到你了。
在西方國家中,人們普遍信仰上帝,而中國人則認為人與外在世界是天人合一的,這是一種典型的文化差異。“goodness”在英文中常用作“上帝”的替代語,表示吃驚或憤怒等情緒。此處譯者將“Thank goodness”(感謝上帝)翻譯成為“謝天謝地”,是站在了中國觀眾能夠接受的思考角度之上,符合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且“謝天謝地”這一四字成語的運用,也使人物語言節(jié)奏化,可表演性進一步增強。
歸化翻譯透明、流暢、通順,能夠設身處地照顧到目的語觀眾的習慣和方式。它不留翻譯的死板痕跡,盡管源語言文化中的形象各異,但是在目的語中大多都會有著與之相似或?qū)挠髁x,如此譯文也能夠保持所描述的事物狀態(tài),以達到語義對等的效果。但是,文化差異終究不能夠被完全消除,我們以尊重各國自身的文化為基礎,當源語中的某些文化因素無法用目的語釋義出來時,面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就可以采用異化策略,實現(xiàn)文化傳遞與交流。
異化是指譯者在盡可能不打擾作者的情況下,拉近讀者與作者的距離,使讀者向作者靠攏。在翻譯中,考慮到外國文化的語言文化特點,譯者要吸收外語表達,采用源語言表達的方式,如此一來,譯者在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的同時,也在傳播源語言的文化。上文提到,在很多情況下,源語言中的一些文化不直接存在于目的語中,在翻譯過程中,為了賦予目的語觀眾“原裝”的獨特風味,譯者通常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有助于進一步傳播源語言的文化[4]。
例4:But my father,he will never give his permission.但是,神父是不會允許的。
在西方歷史中,由于源遠流長的宗教習俗和文化,為他們的語言發(fā)展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對于“father”這個單詞,它不僅能夠代表“父親”或者是“家族長輩”,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代表“神父”,也就是一種宗教職位。通過與“父親”同樣的單詞,可以體現(xiàn)出宗教職位在西方國家中的一種地位和象征。此處譯者的處理方式,采用異化翻譯大有裨益,正符合將源語言文化傳播給目的語觀眾的理念,豐富了目的語觀眾們的文化視野。
例5:Dia de los Muertos is the one night of the year our ancestors can come visit us.我們的祖先每年只有亡靈節(jié)的晚上才能來看我們。
“Dia de los Muertos”是墨西哥舉國歡度的“亡靈節(jié)”,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靈節(jié)”——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靈節(jié)”——祭奠死去的成年人,這兩天通稱為“鬼節(jié)”,是全家人歡迎死者親屬的靈魂重聚的假期日,人們會準備包括食物、飲料在內(nèi)的慶?;顒印Wg者此處采用異化翻譯策略,“原裝”譯法,能夠使中文觀眾接觸到這個全新概念,拓寬了目的語觀眾的知識面,給予觀眾耳目一新的見聞,以此增強不同文化間的交流[5]。
例6:I asked if you would like more tamales!我問過你要不要再來點玉米面包卷的辣味肉餅。
在墨西哥飲食文化中,“tamale”是指玉米面包卷的辣味肉餅。而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并沒有相直接對應的食物品種,也沒有這種飲食習慣。此處的翻譯,譯者保留了源語言中的文化因素,使中文觀眾了解到一種墨西哥飲食菜肴,也能激發(fā)對影片中故事情節(jié)的興趣,給目的語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見得,采用異化翻譯策略對一些外國文化特有的詞匯進行翻譯,可以很好地保留源語言文化的特色、體現(xiàn)原汁原味的異域風情,有利于源語言文化的傳播和譯入語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6]。異化翻譯不追求目的語語篇規(guī)范,為目的語觀眾提供前所未有的閱讀經(jīng)驗,是很多譯員認可的翻譯策略之一。然而,有一些學者卻也會認為異化翻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翻譯不充分、意義失真或是流傳不廣等。隨著電影這門特殊的藝術(shù)進入人們的視野,走進大街小巷、千家萬戶,電影字幕翻譯也成為翻譯行業(yè)內(nèi)的一個熱點。在電影字幕的翻譯實踐中,譯員們通常會將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穿插交替使用、靈活運用恰當?shù)姆绞?,最大限度地縮小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以傳達電影主旨、傳播不同國家間的文化,使影片的意義最大化。
成功將英語電影字幕翻譯成為中文,已經(jīng)成為我國電影字幕翻譯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這將使中文觀眾能夠充分感受到各國、多層面的文化差異,電影字幕的翻譯也成為了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字幕翻譯要考慮很多因素,例如:對各國文化差別的熟悉程度,以及對中英文雙語翻譯技巧的掌握程度等,這些因素都在電影字幕翻譯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了更好地理解英語電影,打破不同文化背景的束縛,該文以《尋夢環(huán)游記》為研究對象,從字幕語言的特征和字幕語言的翻譯原則起始,并結(jié)合歸化和異化兩種不同翻譯策略來分析影片中臺詞的具體運用,希望能為電影字幕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