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學習是指學習者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新的事實、觀點進行批判性的學習,并將其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在大量的思想、事實之間進行聯系,并將現有的知識轉移到新的環(huán)境中,進行決策和問題的學習。目前,老師過于注重學生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忽視了學生估算能力的提高,導致學生的計算能力發(fā)展過于片面。因此,老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形式,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促進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改革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小數加法;小數減法
1.掌握復雜的數學與算法
老師在計算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掌握算理和算法的多樣性,優(yōu)化算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一般會向學生教授自己所認為的合理算法。當前,老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從基本學情出發(fā),讓學生依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計算方式,讓學生能走出某一種算法的限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突出學習主體地位,構建出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老師可以鼓勵學生自行探索計算過程,并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打開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會不同的計算思路,在頭腦風暴后選擇更為合適的算法。提倡算法的多樣化,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空間,但是這并不表示算法越多越好,老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和比較多個算法,優(yōu)化算法,篩選出高層次的算法。比如“12-9”這道題,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自行選擇算法,學生有可能會使用破十法、連續(xù)減、想加算減和其他的方式。對于學生所提出的這些算法,老師可以對其進行整合分析,篩選出最合適的一種算法。通過比較發(fā)現,想加算減的算法更為方便,在計算中的速度更快,準確率也更高。用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提出自己的算法的過程中,通過交流了解他人的方法,篩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2.加強運算的教學
老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獲得直觀的認知,從而更好地掌握計算原理。比如,計算12×3,老師可以展示出相關的圖片,讓學生猜測圖片中一盒彩筆有多少支。學生列出算式12×3后,老師可以拿出實物直接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己動手數一數,直觀感受到3個12的數量。通過觀察,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列算式的過程。老師要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工作,在教授學生新知識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復習和鞏固舊知識,學會知識遷移。比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回想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相關知識,然后再開展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讓學生學會先通分,再加減。老師可以用直觀引導式和轉化推導式的方式,展開小學計算法則的教學,比如,在數的加法和減法的學習中,可以先讓學生復習整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并讓學生掌握數位對齊的道理,將其延伸到小數的計算中,總結歸納有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法則,即滿十進一,借一當十。這是典型的轉化推導式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復習舊知識,將問題轉化,從而推導出新的法則。老師要幫助學生做好復習工作,完成知識遷移,將新問題轉化為舊問題,推導出新的法則。
片斷二:理解算理,建構算法
師:4.75+3.4等于多少?自己試著用豎式算一算。
學生練習后,展示學生作品(見下圖)。
師:比一比,這兩種算法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種算法是把小數點對齊了相加,第二種算法是把末位對齊。
師:想一想,哪種算法正確?生:第一種算法是正確的。大部分學生都舉手表示同意
師:大家都認為小數加小數,要把小數點對齊,那為什么要先把小數點對齊呢?
生:4.75元加3.4元,就是4元多加3元多,至少要比7元多,不可能是5元多,所以先把小數點對齊了再相加是正確的。生2: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4元7角5分加3元4角,要把“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所以列豎式時要把小數點對齊再相加。
生:4.75由4個一、7個0.1、5個0.01組成,3.4由3個一、4個0.1組成。要把相同計數單位的數在一起相加,也就是4個一和3個一相加,7個0.1和4個0.1相加,所以要把小數點對齊。
師:同學們有的用估算,有的換算成人民幣單位計算,有的根據小數的組成思考,這些方法都能解釋計算4.75+3.4時要先把小數點對齊的道理。請大家想一想,這些不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把相同單位的數直接相加。屏幕相機呈現:
師:小數減法會算嗎?試一試。
學生練習后,組織展示與交流。
師:你是怎樣算的?為什么這樣算?生:把小數點對齊再算。這樣才能做到把相同計數單位的數相減。師:回顧上面的計算過程,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注意些什么?生1:計算小數加、減法,列豎式時,要把小數點對齊。生2: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把相同計數單位的數相加、減。
生: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從末尾算起。
思考:計算教學既要加強算理理解,也要重視算法形成,二者不可偏頗。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以“小數加法”為載體,突出算理理解。在學生自主嘗試計算后,教師通過正例和錯例對比呈現,組織學生圍繞“這兩種算法有什么不同”、“哪種算法正確”、“為什么要先把小數點對齊了再相加”等問題展開交流、辨析,并借助多元表征從不同角度明晰算理。第二層次,以“小數減法”為載體,重視算法建構。首先引導學生將小數加法算理向小數減法類比遷移,在學生對小數加、減法有了完整體驗后,及時引導他們回顧總結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把學習體驗提升成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識。這樣教學,既教“術”,又教“理”,做到算理與算法并重。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算法,還要引導他們溝通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之間的聯系,體會加、減法計算的一般原理,即相同計數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為今后學習分數加、減法提供清晰、穩(wěn)定、可利用的認知結構。為此,在教學中要著力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自主探索,主動構建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
參考文獻:
[1]吳希,談愛清.讓數學學習深度發(fā)生——“小數加法和減法”教學片斷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21,(20):54-55.
[2]尤麗華.“小數加法和減法”教學片斷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21,(Z4):127-128.
作者簡介:張燕,1974.5,女,漢族,本科學歷,小學數學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