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龍
初中語文是一門兼涵交際性、人文性的基礎學科,尤其是遣詞造句、語法修辭等寫作功底的學科意義,更是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初中語文教材在強化寫景狀物、語言錘煉、邏輯思維等寫作基礎的同時,精心遴選了經(jīng)典名篇、范文引領的多體裁文本。其中,八年級語文上冊(2017 年部編新版),即涵蓋了新聞閱讀、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學寫傳記、《紅星照耀中國》 等經(jīng)典文本。耐人尋味與反思的是,多年來口語教學受“分數(shù)至上、重寫輕說”功利觀的影響及掣肘,初中語文口語表達能力訓練無端游離于學科主體,致使相當比例的初中生囿于口語交流的藩籬——不敢說、不會說、不善說。源此積弊,八年級語文上冊(2017 年部編新版),革故鼎新地將口語交際、表達藝術(講述、復述、轉述) 列入課程中,回歸初中語文口語教學訓練的學科地位。其意義之深、影響之遠,誠如初中語文教師金葉所言:“口語交際是初中語文訓練的重要項目,對于培養(yǎng)初中生的社交能力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表現(xiàn)為在對話中能認真傾聽對話,能清晰、簡明扼要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1]現(xiàn)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就初中語文口語表達教學現(xiàn)狀及改進策略,陳拙見如下。
身處初中語文教師崗位,尤其是兼任班主任者,在完成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既要事無巨細、高效處理班級瑣事、教學矛盾,還要循循善誘、耐心指導學困生,并隨時解答家長提出的各種問題。由此可見,無論能力多強、學歷多高,但口語表達能力不強,終究不是一個素質全面、稱職的語文教師。然而,源于口語教學不受重視、游離學科主體之故,即便是那些口才出眾的語文教師,也不愿向學生講授口語表達的時機、場合、技巧等交際藝術;即便偶有講授,也往往是寥寥幾句、不成體系;絕非個例的是,“有的教師把它當作教學的附庸、課堂的點綴,成了語文教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項內(nèi)容”。[2]
初中語文口語交流訓練,意在使學生在多角色轉換中,練就一口“敢說、會說、善說”的口語表達功底。怎奈,“兩點一線”式的生活圈,使得初中生的口語交際角色,無外于“兒女、同學、學生”這三種角色。盡管角色單一,但并不意味著所有交流皆枯燥乏味,如同學之間的交流大多都輕松愉悅;班主任、科任老師與學生交流時,提問什么、讓誰回答、如何講評等話語權,皆在掌控授課節(jié)奏的教師一方,學生只能謹慎地被動應答,故而心存壓力、忐忑不安。
傾聽是口語交流的前提與基礎,耐心傾聽對方的口述,不隨意打斷對方的話語,既能聽清聽完對方說些什么,也是口語交流的應有修養(yǎng)。就效果而言,耐心傾聽是打開對方心靈的“金鑰匙”,姑且不言是否聽懂、認同,只要目視對方、耐心傾聽,讓對方把話說完說透,無疑會使對方心情愉悅,并不加掩飾的外化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遺憾的是,多數(shù)師生在與他人交流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一味苛求別人聽自己把話說完,輪到別人說話時,卻往往漫不經(jīng)心、心不在焉。
口語交流教學,有一個系統(tǒng)備課、由簡入繁、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尤須言近旨遠、引人入勝,切忌淺嘗輒止、急于求成。因此,教學方法上不宜以批代教,而應圍繞初中口語交流共性瓶頸——“不敢說、不會說、不善說”,因人而異、有的放矢:一是設法讓那些性格內(nèi)向、怯懦訥言的學生,勇于當眾舉手發(fā)言;二是在敢說的基礎上,設法讓那些不會說的學生,晉級為“會說”“說得好”;三是力爭將“會說”躍升為“善說”。
口語交流的邏輯性,是初中語文口語教學的重點之一。多數(shù)初中生在與老師、同學、家長進行口語交流時,不假思索、信口問答、邏輯混亂,缺乏應有的口語修養(yǎng)。以課堂討論為例,當同學、老師就某一個問題進行討論時,稍加留心就不難發(fā)現(xiàn):口語邏輯性強的同學,寥寥幾句就能切中焦點,并圍繞各要素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陳述己見;而邏輯性較差的同學,則思維混亂、表述不清,給人以不知所云之感。究其原因,口語交流邏輯混亂,雖表現(xiàn)于學生的課堂問題,但與教師的邏輯欠佳不無關系。
因舊版教材無口語交際內(nèi)容,加之重寫輕說積習,以致“大部分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完全忽略了學生對于語言的組織能力,因此大部分學生在口語表達過程中很難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傳遞給老師以及其他同學,這就造成學生書面表達與口語表達的完全脫節(jié)”。[3]因此,必須對接新課標,奠基口語素養(yǎng):一是更新觀念,重視口語備課。將口語訓練教學納入初中語文備課范疇,群策群力、做實教學設計。二是活用教材,奠基說寫素養(yǎng)。不妨以教材中的故事為腳本,讓學生將自己對人物的個性理解與定位,改寫成融肖像、神態(tài)、行動、語言、心理于一體的人物故事,并當眾講述。三是能說會寫,儲備職場優(yōu)勢。跳出為教而教的認識誤區(qū),著眼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和職場需要,讓學生明了口語教學的重要意義。認識問題解決了,學習的內(nèi)動力定會隨之增強。
交流對象是誰、交流目的是什么,是擇定口語交流口吻、策略的前提。對此,應重點把握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耐心傾聽,明晰對方要求。耐心傾聽,既是聽者文化修養(yǎng)的外化,也是口語交流的基本禮儀。只有耐心聽對方把話說完說透,才能通曉對方的想法與要求。二是因人而異,擇定交流口吻??谡Z交流語氣不能千人一面,應因人而異。如學生向老師請教問題時,應態(tài)度誠懇,言辭謙恭。三是忠言善語,學會批評技巧。師生之間的口語交流,除了常規(guī)問答外,還有一種特例——批評。對此,多數(shù)人認為“良藥苦口利于病”。殊不知,擅長口語交流的教師,能夠將“逆耳忠言”巧化為“忠言善語”,既表達了自己的初衷、善意,又維護了學生的自尊、面子。循此批評的技巧性、藝術性,必定使學生肅然起敬、感念終生。
口語交流的慎言性在于,話一出口便無法收回。因此,應著眼對方感受、表達神態(tài)、反轉余地,做足“三功”:一是注意場合,留心對方感受。說話要注意場合,以師生交際為例,私下交流、課堂交流、全校集會等場合下,即便是跟同一個老師說話,也要注意口氣、語調和風格的場合性,并換位預想對方的內(nèi)在感受和講話效果。二是率真坦言,切忌裝腔作勢。無論是公眾場合,還是私下交流,最讓人順耳耐聽的話語,莫過于落落大方、率真坦言,最厭惡裝腔作勢。三是話不說滿,預留回旋余地。口語交流,切忌言語過滿。俗語有云“話到嘴邊留三分”“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如老師批評學困生時,與其說“花崗巖腦袋——不開竅”,不如說“如能轉換一下思維方式,大有發(fā)展?jié)摿吞嵘臻g,期待你的轉機”。如此鼓勵,學生自會信心滿滿。
一是歸類預設,活化問答模式??蓪W生最為頭痛的口語交流問題按類排序、逐一梳理,以語境示范的方式,給學生以思維引領。如課堂發(fā)言時,如何應答、有何技巧;性格怯懦者如何走出怯懦陰影等。二是思路清晰,強化表述邏輯。如讓兩三個同學,就同一問題分別表述自己的觀點,從中比較誰的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值得注意的是,不單口語強調思路和邏輯,所有理科課程在分析、解題時,都依賴于邏輯思維的支持。三是直述主題,力避繁雜冗長??谡Z交流,應盡量簡潔,力避冗長,少用長句,要注意語氣、語調和表情,以增強口語交流的效果和感染力。
初中階段如果學生在口語訓練中能夠獲得其法、悟其髓,假以時日必因聰敏機智、巧妙應答的口語交流技巧而受益終生。為此,教師應著力做好三方面的引導:一是直入主題,應答簡明扼要。直入主題、簡明應答,是口語交流的基本要求。二是巧妙應答,表述自然流暢。交流時,要精力集中、巧妙應答對方提出的疑難問題。如一時難以表態(tài),不妨回應“容我想想”,此外,交流時話語要自然流暢,切忌時斷時續(xù),令對方不快。三是抑揚有序,把握語速聲調。不論當面交流,還是電話交流,都應力求抑揚有序、語速中緩,切忌抑揚無序、話語過快。
凡是口語機智幽默的老師,無不是長期積累、執(zhí)著修為的結果:一是正視對方,做好表情管理。與他人面對面交流時,如眼光游離別處、不正視對方,易使對方誤以為言不由衷、藐視自己。因此,最好是既與對方保持目光接觸,又輔之以微笑、皺眉、疑問、驚嘆等神態(tài)。二是敏銳機智,應答錦心繡口。周總理的口語交際藝術可謂敏銳機智、錦心繡口,有一次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地發(fā)問:為什么中國人把人走的路叫馬路? 周總理機敏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绷钤趫稣吲氖仲澴u。三是適度幽默,彰顯個性魅力。幽默的口語魅力,源于內(nèi)在的綜合素養(yǎng)——敏銳的洞察力、廣博的知識、開朗的性格、豐富的想象力,并能嫻熟穿插比喻、夸張、雙關等修辭手法。
初中口語表達訓練,只要激活興趣,巧設語境,必定事半功倍,受益匪淺。一是興趣導入,激發(fā)交流熱情。不妨從學生最為困惑、最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激發(fā)學生口語交流的參與熱情。如可針對初中生早戀問題,舉辦一場辯論會,讓正、反方代表暢抒己見,間或選幾個木訥寡言的同學陳述自己的觀點。二是換位思考,維護對方自尊。任何口語交流皆有其特定的場合、目的及技巧,場合不同,技巧自然有異。以詩詞解讀為例,鑒于學生的自尊心,老師可策略地說:“再想想,還有更貼切的解釋嗎?”既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又維護了發(fā)言同學的自尊心。三是舉一反三,研習交流技巧??谡Z交流技巧的習得,專業(yè)的指導不可或缺。教學中,如能在課前、課中穿插一段精彩的口語對話,長此以往,必能功到自然成。
初中語文教師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表達藝術,既關乎本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也大致框定了學生的口才現(xiàn)狀及長遠發(fā)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自覺對接新課標,在努力提高自身口語表達能力與表達藝術的同時,結合新版教材對口語教學的具體要求,創(chuàng)新思維、系統(tǒng)籌謀、精心備課,積極研習多維度、活范例的可行策略:交流前,即使倉促應答也要圍繞交流目的與主題,快速擬定交流策略、交流技巧,以期條理清晰、富有邏輯;交流時,以敏銳的洞察力、判斷力,留心洞悉對方的真實想法,有效把控好場合、角色、表情、口吻、語速;選擇恰當?shù)脑~語及表達方式,凡涉及政治、經(jīng)濟等原則性話題,切忌模棱兩可,應秉持原則、正義發(fā)聲、坦陳己見。總之,初中語文老師既是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奠基者,也是口才型人才的啟蒙師、領航人,只有樹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職業(yè)信念及境界,方能在初中語文口語教學練訓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