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雄
摘 要:閱讀是學生開拓眼界、獲取知識的最主要渠道,教師的互動指導對學生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的提高極為重要。當前我國教育體系結合了時代的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增加了課堂內容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培養(yǎng)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綜合能力。同時,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良性互動指導模式的構建,通過對課內外讀物的高質量選取,使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同時還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閱讀的內容,使學生獲得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本文針對小學課內外閱讀進行研究,分析良性互動指導模式的具體構建途徑,為廣大小學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內外閱讀 閱讀良性互動指導模式 構建途徑
我國現階段的小學課內外閱讀,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教學思想的影響,大多成為了死記硬背的硬式考試內容或者做樣子的形式主義,不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對于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都比較低。然而,小學語文的課內外閱讀作為語文學習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習習慣以及語文素養(yǎng),豐富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加小學生對于未知事物的認知。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因此需要教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進行一系列的活動與指導,并且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只閱讀課內的教材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對于知識的探求欲,所以更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將課內外閱讀充分結合起來,構建課內外閱讀良性互動模式,滿足學生閱讀需求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學習質量。
1 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需要與閱讀特點
1.1 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學習需要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特點,教師應該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指導教學。小學階段的閱讀學習與初高中階段的閱讀學習相比更需要教師的指導。因為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還不完善,求知欲與探索欲都比較強,因此小學課內教材上的閱讀內容并不能很好的滿足小學生的閱讀和學習需要,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對課外的閱讀資源做延伸。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習慣是一種急于求成的“囫圇吞棗”式閱讀,閱讀的數量與質量之間嚴重的不平衡,對于書本的閱讀能夠比較快速的完成,但不能很好的理解書中的含義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因此,教師應該在小學生的閱讀過程中建立起良性互動指導模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閱讀方法進行有效閱讀,避免出現閱讀數量多但質量不達標的閱讀現象。
除此之外,小學語文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能夠擁有一定的判斷和分辨能力。例如,在面對一本課外讀物時,小學生應該能夠辨別出讀物內容是否適合閱讀,是否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有引導和幫助等。小學生能夠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具有積極性的課外高質量讀物,能夠有效減少低質量讀物對于學生語文學習的不良影響。
1.2 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特點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階段以及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可以看出,小學教師可以根據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特點進行閱讀教學。總得來說,閱讀特點是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成正比,比如面對相同的文章材料,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學生探究能力不同。小學生對于知識探索的更深入,就越不容易滿足于課本的文章閱讀,獲取課外文章閱讀需求也就更加強烈。與此同時,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主要是通過語文閱讀來進行經驗的積累和完成對外界事物的認知,閱讀材料也是小學生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能夠最主要的接觸到外界事物的手段。所以,小學生在進行課內外閱讀的過程中,對于閱讀學習的探索心理越來越明顯,并且對于閱讀文章與文章的拓展探究的方式更加明顯。
并且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也導致了小學生在語文課內外閱讀中掌握和運用的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所以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論是閱讀的認真程度還是閱讀內容的掌握程度都存在著差異。這種個體差異導致的學生之間閱讀過程的差異,影響了學生閱讀最終效果的同時,還會導致學生對于課內外閱讀探索欲降低,影響語文知識的學習質量。
因此,教師要對部分差異較大、閱讀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進行閱讀內容的直接指導,充分運用較大的耐心幫助這部分學生,并開展課內外閱讀的實踐活動引發(fā)學生對于閱讀的思考。
還有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小學生在課內外閱讀的過程中,對教師的外界指導有著比較大的依賴性。雖然小學生在語文課內外閱讀中有著比較強烈的探索心理,但在實際的課內外閱讀中,小學生由于自身經驗和學習方法的不足,對于教師和課內外教輔資料的指導有著明顯的依賴作用,對外界的指導有著較大的依賴性。這種小學生對于教師和課內外教輔資料的依賴性,主要是由于小學生對課內外語文閱讀學習能力不足導致的。因此,要想消除小學生對外界知道的依賴性,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不論是小學語文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需要在小學生自身進行課內外閱讀、進行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通過各類教學細節(jié)引導學生進行改變。
2 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良性互動指導模式構建的途徑
對于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良性互動指導模式構建的途徑來說,從小學生自身的閱讀學習以及特點來看,需要小學生自身不斷提高閱讀教學的成效和閱讀的效果,但這種閱讀效果又不能夠只依賴課內的閱讀,還需要通過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聯接的方式,來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教師也應該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究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閱讀教學能力的同時,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將課內外閱讀充分結合,充分構建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良性互動指導模式,使小學生能夠在這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中提高良性互動,并使得小學生能夠在整體環(huán)境中有一個更加積極的指導環(huán)境,促進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小學生的課內外閱讀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下面我們將對構建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良性互動指導模式的途徑進行詳細的介紹。
2.1 以教材為基礎,發(fā)散課外閱讀資源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和時代的發(fā)展,教育領域越來越注重對于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結合,更是成為小學語文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非常強烈的探索求知欲、好奇心以及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需要把握好閱讀的內容及形式,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同樣,在小學階段的教材之中,很多文章大多經過刪減,因此學生對于文章具體內容以及作者情感可能存在理解不到位的狀況。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將課內教材中的節(jié)選內容與課外文章結合起來進行閱讀,將教材中刪減的部分同樣進行閱讀,增加文章的豐富性和立體性,充分把握文章內容和思想情感,引導學生感受閱讀的世界。
在小學五年級教材中有一篇名為《少年中國說》的文章。在引導學生閱讀這篇文章前,首先給學生講述文章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等,其次再融入情感帶領學生朗讀,這就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章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結合課內外的整篇閱讀資源,讓所有內容能夠無縫銜接起來,讓學生能夠更加明確的理解國家危急存亡之際梁啟超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引發(fā)學生緬懷過去珍惜現在的感情,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2.2 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閱讀評價方式
在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兩性互動指導模式的構建,需要學生以及教師的共同努力。教師不僅要挖掘小學生的閱讀需求,分析小學生的閱讀特點,引導學生對于閱讀的內容能夠獨立思考,還需要創(chuàng)新閱讀評級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辨別高質量讀物的水平。
創(chuàng)新閱讀評價方式能夠使學生在課內外閱讀的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提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加認真投入,減少對于教師指導的完全依賴。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用小學生喜歡的形式,例如,在教室走廊展示班級學生的閱讀手抄報,排練學生根據閱讀創(chuàng)作的小劇本等。既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又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了考察,從而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閱讀能力等進行更加客觀的評價。
2.3 運用多樣化教學模式提高閱讀技巧
單一的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枯燥無味,而豐富的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對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良性活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學校可以針對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展開各類閱讀活動和交流,增加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需要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建立高質量的閱讀體系,使學生將課內外的閱讀與日常生活融合起來。并且,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一些高質量的課外閱讀資料,科學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能夠在閱讀課外文章的同時增加語文知識的積累。對于課內外資料中一些小學生還不能輕易理解的內容,小學語文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從最簡單的地方開始探索,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一步步地解開謎團。
在小學階段的過程中,有部分文章節(jié)選自魯迅先生的作品。例如,在小學六年級課文中有一篇文章《少年閏土》,就是節(jié)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故鄉(xiāng)》。魯迅先生的文章因為有著深刻的寓意,所以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而在《少年閏土》中,就有很多“不明所以”的句子。而小學語文教師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在課堂的講解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文章前后的聯系對相應的句子進行分析。并且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文章中的場景和表達的情感。同樣的,在課堂的講解結束后,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其他魯迅先生的作品,例如:《朝花夕拾》《野草》《狂人日記》等適合小學生年齡階段的書目,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
2.4 開展閱讀活動提高閱讀樂趣
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有效的構建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良性互動模式,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活動時要增加活動的多樣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閱讀熱情。而學校內開展閱讀活動有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以班級形式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對于閱讀而言,“一千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每一個學生對于閱讀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主題閱讀活動時,要在充分尊重學生意見的前提下,幫助學生選取多個閱讀主題,并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發(fā)言和交流,通過對文章內容、作者思想、表達情感等板塊進行分析,拓寬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在全校范圍內開展讀書筆記展覽。學生在閱讀課內外的資料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讀書筆記和讀后感的書寫,并以班級為單位整理收集學生的讀書筆記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展覽,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好勝心理,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文章背后的含義。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更加具體的實踐活動,與學生共同探索課內外文章中令人難忘的片段和情景,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的方式讓教師更加明確的掌握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和閱讀程度,教師能夠更加細致的記錄下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的表現。
不論是哪種活動方式,都能夠幫助學生充分表達出自己對于文章的想法,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閱讀互動模式,能夠真正的培養(yǎng)到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問題,教師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應該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5 通過“求同存異”的原則,引導學生對課內外閱讀內容進行積極思考
“求同存異”一詞最早出自《禮記·樂記》中,后在新中國成立時,由周恩來總理在外交政策上面提出這一外交原則,但在當代小學語文教學中,“求同存異”的原則對構建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良性互動指導模式有著深刻的影響和作用。尤其是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在面對內容存在一定差距的閱讀材料時,小學生應該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積極看待主題相似而內容不同的課內外閱讀材料。小學生也應該在這一原則下對閱讀材料和閱讀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能夠有效的提高小學生日常的閱讀思維和閱讀方式,能夠使小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課內外閱讀內容產生深入的思考,增加小學生對于閱讀主題的認識,提高學生對于課內外文章的掌握程度。
3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課內外閱讀對于小學語文的學習質量起到不可忽視的主導地位,且課內外閱讀良性互動模式的構建要從學生的閱讀需求和閱讀興趣開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上的文章,還要引導學生根據閱讀興趣積極選擇優(yōu)質的課外閱讀資源,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閱讀方法,加強學生的閱讀習慣。還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開展多種閱讀活動、讀書交流會等,引導學生對于不同課內外閱讀資源進行交流,幫助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他平時還能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模式,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課內外文章的情感和內容,使學生既能形成發(fā)散思維,又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增加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王燕霞.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良性互動指導模式構建途徑[J].考試周刊,2021(24):29-30.
[2] 葛燕芳.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良性互動指導模式的構建途徑[J].教育界,2020(34):55-56.
215050170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