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輝(甘肅省武威第九中學)
周蓉華(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發(fā)展街小學)
責任意識著重強調了主體是沒有受到任何壓迫與強制而做出的選擇,作為主體需要擁有良好的責任能力,這為責任意識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促使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道德與法治教學在責任意識培養(yǎng)中能夠發(fā)揮出重要作用,這需要教師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的重任,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使他們在以后各個方面都能夠承擔起自己相應的責任,逐漸成長為滿足新時代發(fā)展需求的新人。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做好初中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還要根據(jù)學生自身具體情況而展開責任教育,教育學生積極承擔起自身責任,將民族復興作為時代新人的理想而努力學習,使全體學生的生活進一步得到有效拓展,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與此同時還要著重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意識, 使每一個學生既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又能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幫助他們有效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與關系,加強對學生心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促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民族自信與責任意識。
在新課標工作不斷深入的過程中,課程標準也隨著時代發(fā)展而更新和發(fā)展。在新課標中,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則主要強調應基于拓展學生生活,將學生在生活中處理的各種問題與關系作為線索,以此加強對學生心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在實際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著重要求學生記憶相關的知識和內容,根據(jù)學生所取得的考試成績而展開合理的教學評價,以便能夠做到價值性與知識性兩者的統(tǒng)一。如此則造成學生只重視學習成績,對于自身的發(fā)展沒有給予關注,使得其自身責任意識十分淡薄。面對此種情況,如果想要培養(yǎng)出擁有更強責任意識的學生,就需要我們每一位一線教師主動轉變以往的教育理念,樹立立德樹人的目標,徹底改變以往的"分數(shù)論",加強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并且還需要定期組織相應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們的責任意識。同時要在活動結束以后要求學生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并寫下來和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有效拓展責任意識培養(yǎng)的渠道。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選擇最為適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如此才能夠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這便需要豐富課堂教學方法。要注重培養(yǎng)初中生的責任意識,就要在道德與法治實際教學中針對具體情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出教學方法本身所具有的優(yōu)勢,切實做到取長補短,有效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
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們在真實生動的生活情境中有效得到感化與教育,以此擁有良好的情感體驗,并有效激發(fā)學習此課程的強烈欲望,促使其可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從而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還可采用小組討論法,以此突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合作討論中輕松獲取知識,此外還應當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其敢于發(fā)言,這對于提升學生溝通能力能起到積極作用,改變了以往教學所存在的"一言堂"情況,提升其責任意識。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合理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們的責任意識,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部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第四單元第七課《親情之愛》的這節(jié)內容時,在內容學習結束后,需要組織學生以"家務知多少,善解親人心"為主題展開討論,促進學生們通過討論交流獲得一些感受,然后合理設計作業(yè),要求他們回家適時做些家務活,減輕父母的家務負擔,并要求他們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之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最重要的是真正懂得:我們都有孝敬父母的責任。在這樣方式下展開教學,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并把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合理滲透其中,提高教學的效果。
在正式進行教學之前,需要教師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并挖掘內容中所蘊含的內涵,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設計最適合的有效教學方式。當前,所實施的新課程標準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遵守的準則。作為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自身具體情況而展開責任教育,幫助他們形成更為理想的道德品質與責任意識。
從教材中能夠發(fā)現(xiàn),許多內容存在很多具有趣味性的故事,這些故事都蘊含了相應的知識點及道理,當學生對這些小故事進行思考時,需要從多方面展開,以便能夠為故事中的角色進行考慮。當自己是故事中的角色時,若是遇到了相應的問題該采用什么方法進行解決。對于教師來說,需要對這些小故事中背后所蘊含的教學內容進行挖掘,以便能夠讓學生從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自身的言行也會影響到教育效果,不利于學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如果教師自身言行和教學內容與要求不相符,那么會對其在道德與法治上的學習興趣以及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需要教師在學生面前嚴格要求自身的行為,在行為上應當符合自身形象,擁有較強的責任意識,以便為廣大學生樹立榜樣。
例如,在講解部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的內容時,鑒于此學習內容的特點,可以適時向學生滲透生命的意義,在講解知識點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切實關注自己生命的發(fā)展,同時還要重視他人的生命,這樣幫助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道德責任意識。
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有著緊密聯(lián)系,這便需要教師能夠在實際教學和現(xiàn)實生活有效構建起聯(lián)系,對其責任意識著重進行培養(yǎng)。社會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問題,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和內容應用到具體實踐中。此時,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與啟發(fā),讓其對社會生活和周圍環(huán)境給予更多的關注,重視在自己身邊所發(fā)生的真實事件。
利用這種教育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他們的責任意識,使得他們擁有十分強烈的責任感。另外,對社會熱點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還能夠使師生了解整個社會動態(tài)。通過對各種熱點事件的了解與學習,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其在社會生活中能夠承擔起自身的責任。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加強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多多關注,還要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以便對社會的發(fā)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將民族復興作為時代新人的理想,促使學生能夠擁有民族自信,使其形成愛國熱情,努力實現(xiàn)民族復興。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任務與責任,要通過利用各種有效措施,在生活中盡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