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
[摘 要]新課程理念對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其明確提出了古詩詞教學的任務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必須深刻認識到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并針對當前人文教育的缺失情況采取應對策略,引導學生更為深入地感知古詩詞的人文精神和價值。教師在教學中應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重點,融合歷史背景與人文情懷,巧妙滲透人文教育,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古詩詞教學;人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03-0020-03
在小學各學科中,語文是最具人文性的一門課程,尤其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具有鮮明的人文教育價值和意義。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向學生傳輸古詩詞相關知識的前提下,注重人文教育的科學滲透,讓學生真正領悟到古詩詞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價值、愛國思想與人文情懷。特別是在我國基礎教育工作強調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背景下,人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漸凸顯,古詩詞教學就具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古詩詞學習中,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悟古詩詞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可以實現文化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這也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
一、古詩詞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意義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必須從新課程理念出發(fā),明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意義,這是有效開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礎,更是推進教學改革的前提條件。
(一)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主要是指在人類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各種反映時代精神、文化形態(tài)、歷史背景、愛國情懷等的文化現象。人文中包括先進的文化現象,也涉及一些較為陳舊、落后的文化現象,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人文教育的重點是針對其中具有時代精神的先進文化現象展開學習。在古代社會中,詩詞作品是文人墨客表達自己思想、觀念以及對時局的評價的一種特殊文化形式。在中華文明發(fā)展進程中,古詩詞以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進行著人文精神的傳達,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作品是其中的經典部分,國內大量語文教育專家、學者經過反復討論和調整后,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小學古詩詞教學內容體系。
(二)人文教育的意義
基于新課程理念下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合理滲透人文教育主要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引導學生構建較為完善的精神世界。小學生正處于精神世界形成與構建的關鍵期,但他們不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這就可能受到外界不良思想觀念的影響,導致他們形成“扭曲”“變形”的精神世界觀。在古詩詞作品中,作者通過簡練、經典的文字表達內心的真摯感情,其中思念故土、熱愛國家、針砭時弊、孝敬父母等思想較為普遍,這些內容將會對學生的精神世界形成一定的積極影響。
二是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在學生心智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情感世界正從懵懵懂懂向感受認知的階段轉化,而情感世界是學生感悟生活之美、世界之美、人類情感的先決條件。古詩詞的內容很多是關于祖國壯麗河山的描述,詩人通過描寫自然風光,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仿佛同詩人一起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置身于美麗的景色中,這時學生也會產生自己的情感領悟。
二、當前古詩詞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情況
在當前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人文教育已經全面展開,但是實際效果卻不甚理想。人文教育的缺失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主要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觀念、模式不正確所致。
(一)人文教育的滲透過于生硬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了小學生古詩詞背誦的數量,有的教師從學生考試成績的角度出發(fā),十分重視學生對古詩詞的背誦和積累。受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的影響,部分教師在示范朗讀后,就讓學生機械性地大量背誦、抄寫和默寫,缺乏對學生興趣和實際需求的考慮。這種教學模式必然會導致人文教育的滲透流于形式,教師僅是偶爾提到一些與人文教育相關的內容,卻沒有進行深入的講解和分析,使學生也只是將重點放在知識點的學習上,未能深入地分析古詩詞所蘊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內涵。
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如果人文教育和知識點教學一樣,教師只是進行講解,就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積極性不高的現象產生。另外,雖然部分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滲透了人文教育的內容,卻忽略了人文教育應與時俱進的要求。新課程理念中特別強調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yǎng)。而有些教師觀念陳舊,在人文教育方面僅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是與非、對與錯,缺少讓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人文教育的真實意義很難體現。
(二)忽略了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如果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僅是向學生講解古詩詞的字面意思,或者將其翻譯成現代白話文,雖然學生能夠流利背誦古詩詞的內容,但是對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無濟于事的。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學生不可能通過一兩首古詩詞就實現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而是要在點滴的積累中,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自己的人文思想和觀念,最終形成影響一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比如,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比绻處熤皇菍ξ淖忠馑歼M行講解,學生就只是知道清明時節(jié)下雨了,人們的情緒很低落,一個個尋找著喝酒的地方,放牛的小孩告訴他們遠處有一個杏花村。這樣理解表面意思,看似完成了基本的教學任務,實則是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的。在這首詩的講解中,如果教師沒有對清明這個節(jié)氣的背景和詩人的內心感受進行深入講解,學生就無法理解詩人深刻的思想,其結果必將會影響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三)缺乏歷史背景與人文情懷的結合
古詩詞突出一個“古”字,中國歷經五千年的歷史和數十個朝代,每一個朝代、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詩人所要表達的人文情懷也是有明顯區(qū)別的。比如,在唐朝貞觀年間,古詩詞作品多會表達對太平盛世的贊美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在晚唐時期,國家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tài),詩詞作品則多表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墒窃谛W古詩詞教學中,一些教師缺乏對古詩詞歷史背景的深入解析,而學生的歷史知識有限,自然無法深刻領悟到歷史背景與人文情懷的潛在聯系。人文精神是離不開歷史背景的,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人們的情懷也會表現出與時代相符的情況。一些語文教師就教材而教教材,導致他們在人文教育中缺乏融合歷史背景的意識。
三、古詩詞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基于新課程理念的基本思想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小學古詩詞教學應結合當前的人文教育缺失情況,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提升人文教育的效率與質量。特別是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必須注重科學性、合理性與實用性。
(一)巧妙滲透人文教育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古詩詞的意思是人文教育的基礎。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應巧妙地滲透人文教育,即在常規(guī)教學中巧妙地穿插人文教育內容,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接受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內容上有特定性,但是在教育方法上是可以靈活多變的。古詩詞中涵蓋的知識、內容很多,教師可以在適當拓展講解內容的基礎上,巧妙融入人文教育。
比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提出以下問題:“李白要去哪里?”“汪倫和李白是什么關系呢?”“感情可以用尺度來衡量嗎?”……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發(fā)言,說出自己的觀點。無論學生說得對與否,教師都不要打斷學生的發(fā)言,要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重點讓學生感悟李白與汪倫之間的真摯友情。李白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教師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和好朋友之間的故事,或是自己對于交朋友的理解和感想,讓學生明白朋友之情對于人的重要性,真摯的友情應該是內心深處的情感交流,而不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
又如,宋代詩人陸游的《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重點解讀詩歌的后兩句。有些學生可能會說:“詩人迷路了,突然看到了一個鮮花盛開的地方?!庇械膶W生可能會說:“詩人在描述一個世外桃源?!苯處熢趯W生發(fā)言后,結合陸游的經歷和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時的人生境遇,引導學生明白詩人這是在表達自己雖然暫時仕途不順,可是內心深處還是保持著鍥而不舍的精神,渴望再次獲得為國家效力的機會。在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后,教師巧妙地融入人文教育內容,可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更加深刻地領悟古詩詞的人文精神。
(二)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重點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古詩詞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明顯高于其他教學內容。提升人文素養(yǎng)需要學生了解古詩詞的深遠意境以及作者的內心情感,并且將其轉化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悟和認識。人文素養(yǎng)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古詩詞作品進行有針對性的啟發(fā),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學會感悟和理解身邊的事物,而不是依靠表面現象進行美、丑、善、惡的判定。人文素養(yǎng)是一個人品位、格調的基礎,也是影響人一生發(fā)展的基本素養(yǎng)。
比如,唐代李坤的《憫農》二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薄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苯虒W時,教師可以利用幻燈片的形式播放農業(yè)種植的資料,或者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帶領學生走入田間,讓學生親自體驗農業(yè)勞作的辛苦,這樣他們在理解詩人所要表達思想的基礎上,自己也會認識到勞動人民的偉大和節(jié)約糧食的重要性。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勤儉節(jié)約這些都屬于人文素養(yǎng)的范疇。在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又如,宋代詩人陸游的《示兒》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經典的詩句。在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詩人內心真實的愛國情感。在講解詩詞時,聯系當前的社會形式,讓學生自覺認識到作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他們必須具有愛國情懷。熱愛祖國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人文素養(yǎng)之一,是開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融合歷史背景與人文情懷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人文教育必須注重歷史背景與人文情懷的融合,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內心思想情感。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和人生經歷中,詩人所創(chuàng)作的詩詞作品一定有其想要表達的思想。如果只是從字面意思進行理解,人文情懷的感悟也就無從談起了。介紹古詩詞作品的歷史背景,相當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特定的情境,有利于學生聯系詩人的經歷去感受其思想情感,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人文情懷,從而感受到社會的本質,感受到生活的真諦。
比如,唐代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逼錃v史背景是,唐朝末年邊關動亂,外族屢次進犯大唐領地,唐朝大將哥舒翰筑城青海,在邊塞連年苦戰(zhàn)的環(huán)境中,將士們發(fā)誓不打敗來犯之敵決不回家。學生只有理解這些必要的歷史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讀詩詞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如果脫離了這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學生則很難將其與愛國情懷相聯系。這也就是說,古詩詞的學習與講解必須依托相對應的歷史背景,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消化詩詞內容。人文情懷是蘊藏在歷史背景之內的,獨立的文字是無法展現人文情懷的。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程理念開展小學古詩詞教學,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尤其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時期,教師更應深入總結和分析人文教育的缺失情況,在古詩詞教學中巧妙地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受到人文熏陶,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才能有利于學生一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 毛廣明.關于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探討[J].新課程(上),2018(01):229.
[2] 沈佳麗.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淺談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意境空白[J].課外語文,2017(27):61.
[3] 孫寧寧.小學語文古詩詞情境教學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7.
[4] 陳琳,孫翠紅.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探討[J].華夏教師,2016(02):54.
(責編 劉宇帆)
391650190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