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培養(yǎng)初中生的家國情懷已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課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充分發(fā)揮課堂主陣地作用,多角度、多手段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挖掘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家國情懷內涵。基于此,文章探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價值與方法,并補充說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其他要點,旨在打開教師思路,促進教學發(fā)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課堂;家國情懷;培養(yǎng)方略
作者簡介:馬春霞(1985—),女,臨夏市第二中學。
初中時期是學生形成價值觀念、錘煉政治品格的黃金時期,這意味著初中教師要正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政教育意義,豐富課程內涵,借助課程活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在課堂中滲透家國情懷元素便是其中一條有效路徑。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價值
要探析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價值,應先明確家國情懷的概念和內涵。家國情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是國家建設與發(fā)展中主體對共同體的認同,其基本實現路徑為:在愛國思想指導下涵養(yǎng)個人品德,在家國情懷情感引導下參與社會活動。而這也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路徑。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有助于落實學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而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過程中,學生不斷感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內涵,其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與國家使命感得以增強,學會正視自身社會地位與價值,能在新時代、新的凝聚力量下實現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并成長為適應國家發(fā)展需求的后備力量,有助于國家應對新時代帶來的多種文化、經濟與思想方面帶來的挑戰(zhàn)[1]。所以,在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是一項利生、利民、利己、利國的教育工作,是在新時代振奮公民精神、凝聚國家力量的重要舉措。由此,教師應明確在課堂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性,把握立德樹人教育本質,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利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精神內核來影響學生的情感認知與行為方式。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路徑
通過上述討論,我們初步理解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價值。接下來筆者則依托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借助中國故事、典型人物、紅色資源、青年夢想,探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教學方法。
(一)讓家國情懷與中國故事緊密相連
家國情懷主要體現在人的思想和行為中,它是國家的情懷,是民族的靈魂。無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理想,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都是家國情懷的體現,都傳遞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因此,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可從中國故事展開,將中華民族在災難面前頑強抗爭,為追求美好未來而奮勇拼搏的故事詳盡道來,以中國故事激發(fā)學生家國情懷[2]。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踏上強國之路”的課程設計目標在于讓學生了解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成就,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能夠評價改革開放的正確性。在講授此部分內容時,教師可向學生講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偉大故事,并在此過程中滲透家國情懷,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音樂導課:在“堅持改革開放”的教學課堂中,對應“中國騰飛譜新篇”知識模塊,教師通過教學媒體播放建黨100周年獻禮音樂—《五四特別版錯位時空》,借助熱烈的音樂吸引學生進入道德與法治課堂。
視頻驅動:音樂播放完畢后,教師通過教學媒體播放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的精彩片段,借視頻之手,講中國故事。例如,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噴氣式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中國人百年的“大飛機夢”成真。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又稱“中國天眼”)跨越22年,從一個大膽的設想變成事實。“嫦娥三號”無人登月探測器首次實現月球軟著陸,創(chuàng)造了在月工作時間全球最長紀錄……教師引導學生欣賞精彩片段的畫面,思考此畫面所展現的強國新篇。
學生活動:以視頻為驅動,立足教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偉大奇跡,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等知識點,學生對視頻中的“新篇”展開討論,表述自身思考與感悟。
學生1:就如視頻所說,FAST的建成與投入使用意味著人類觀測太空已不存在任何死角。而它是世界已經建成的最大射電望遠鏡,是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證明我國在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打開了新篇章。學生2:據我了解,新一代噴氣式大型客機C919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大型噴氣式客機,揭開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用飛機發(fā)展史上嶄新的一頁。這同樣也證明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不斷開辟新篇章。
看中國發(fā)展故事,說中國所譜新篇章,學生深切感受到國家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愛國之情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得到增強,道德與法治課堂充分發(fā)揮了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作用。
(二)讓家國情懷與典型人物緊密相連
在中華民族的千百年建設中,涌現了一批又一批擁有堅定愛國情懷的英雄兒女,他們既是新時代青年學習的榜樣,又是當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宣傳的模范[3]。在課堂上,教師可通過介紹典型人物的事例與精神,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國家利益至上”一課時,基于“樹立維護國家利益意識”“捍衛(wèi)國家利益”等知識點,教師選擇楊靖宇、楊利偉、黃旭華、錢學森等典型人物,通過分析這些人物在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方式和在國家利益面前做出的重要選擇,培養(yǎng)學生愛國、以國為家、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家國情懷。典型人物事例具體如下。
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的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人,在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中頑強斗爭,直至彈盡,為國獻身。錢學森:早年在美國求學,1949年遭受美國政府威脅甚至監(jiān)禁,無法回國奉獻所學。直至1955年,在黨中央的不斷努力下,錢學森與家人回到魂牽夢縈的祖國土地,留下“兩彈一星”的偉大成就。黃旭華:嚴格遵守保密制度,為國家隱姓埋名三十年,專心研制核潛艇,改變了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困局,是當之無愧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教師根據典型人物的事例、個人選擇與精神進行提問,啟發(fā)學生關于家國情懷的思考。問題1:如何看待楊靖宇在食不果腹的狀態(tài)下守護國家的行為?如何評價其在個人生死與民族存亡面前的選擇?問題2:怎樣評價錢學森的歸國道路?在歸國的抗爭中,錢學森及其家人呈現出了怎樣的精神和理想?問題3:黃旭華在陪伴、孝敬父母與為國隱姓埋名之間選擇了后者,這體現了他對國家怎樣的情感?帶給你怎樣的感悟?學生在人物分析、問題思考中感受典型人物的拳拳愛國情感,堅定國家責任感與愛國之情。
而后,教師可以將典型人物的選擇與新青年在新時代下的選擇相聯系,向學生提出“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們應怎樣表達愛國情感?”“真正愛國的新青年可以為國家做什么?”等問題,深化學生關于如何愛國的思考。學生表述“遵紀守法、懂得責任,尊重、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等觀點,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將自身想法付諸實踐,由此形成更深層次的愛國精神,達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目標。
(三)讓家國情懷與紅色資源緊密相連
教室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校內課堂,社會是培養(yǎng)學生政治意識與家國情懷的校外課堂。隨著民族的發(fā)展和國家力量的強大,我國各地均在加強紅色教育資源的開發(fā)。而從學生角度來說,了解紅色教育資源不僅有助于樹立政治意識,還能增進對民族歷史的了解,在紅色資源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深化家國情懷。因此,教師可將社會紅色教育基地視為實踐課堂,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外課堂中培養(yǎng)其家國情懷。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凝聚價值追求”一課時,教師以“讓學生了解高揚的中華民族精神,構筑中國價值”為主要教學目標,明確團結統一、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等民族精神是紅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除基于教材,在教室內講解此部分知識外,還可以改變課堂教學形式,帶領學生走進當地革命根據地、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利用基地內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進行教學。學生將基地視為課堂,一邊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的拼搏故事,一邊感悟貫穿中華民族發(fā)展始終的團結統一信念,感受不同紅色記憶中隱含的相同愛國情懷,增強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家國情懷的探究興趣。
(四)讓家國情懷與青年夢想緊密相連
無論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高效教學,還是以立德樹人為背景的家國情懷培養(yǎng),都不應是向學生單向輸出知識,簡單體會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過程,而是需要為其創(chuàng)造情感表達空間,使其能正確表達家國情懷感悟,在情感輸出中深化學習效果。教師分析初中生作為新時代青年的社會角色可以發(fā)現,他們的夢想通常都體現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民族美好未來的期待。因此,教師可將家國情懷與青年夢想緊密相連,通過“說夢想”深化初中生的中國夢、民族夢。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少年的擔當”的課程設計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在新時代的擔當與責任,與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教師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目的不謀而合。因此,教師在講解完基礎知識點后,可通過開展“少年夢+中國夢”的演講活動,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
活動引入:在2021年熱播電視劇《你是我的榮耀》中,于途的航天夢讓人動容,而在現實世界里,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人也成功實現太空夢。實際上,無論是太空夢、航天夢,還是北斗夢、航母夢,都是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在站起來、富起來之后想要實現的新夢想,也是新時代青年的夢。作為祖國的希望,你們對自己的人生軌跡有著怎樣的規(guī)劃?對于偉大的祖國夢,你們有什么想法?通過演講的方式講述你的中國夢。
活動內容:課堂上學生先根據教師的引導暢所欲言,說明自身夢想,闡述對未來的規(guī)劃,表達關于“為民族復興、國家振興而努力拼搏”的人生信念,然后寫下演講稿,做演講準備,在演講中講述自身理想信念。
從個人夢到國家夢,學生關于夢想的表達層層遞進,在說明未來憧憬的同時表達對國家的熱愛與期待,在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時暢想國家的未來,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夢與青年夢的緊密聯系,為自己、為國家堅定拼搏信念,這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根本目標。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其他培養(yǎng)要點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具有堅定的愛國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也要求學校配備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然而,在當前環(huán)境下,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與培養(yǎng)理念存在一定滯后性,且并未定期研討道德與法治學科內涵與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方法,一味地使用單一手段向學生灌輸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強,這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大為不利。針對此狀況,第一,學校要明確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教師之德對學生之德的影響,加快建設高質量道德與法治教師隊伍,如定期開展教師研學會議,加大教師專業(yè)考核力度,搭建一體化教研平臺等,并提高教師制訂課堂融合教學計劃、挖掘課外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在課堂滲透家國情懷的能力。第二,教師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可滲透家國情懷的學科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前應注意對教材的全面研讀和深入挖掘,準確提取其中的家國情懷信息,明確學生家國情懷培養(yǎng)的基點,為課堂融合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
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培養(yǎng)青少年思政意識,使其建立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課程,對此,教師應明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tài),準確把握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在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促進學生形成愛國意識、遠大志向和優(yōu)秀品質。
【參考文獻】
[1]項燕敏.新時代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家國情懷培育的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0(03):89-90.
[2]李利華,焦旭召.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策略[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20(09):42-44.
[3]褚依哲.家國情懷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浸潤[J].當代家庭教育,2020(2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