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格格,人懶但愛玩,一直想走文藝風的東北姑娘?,F(xiàn)在就讀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做一個在文藝活動與DDL之間堅強求生、痛并快樂著的普通人。求學路上有苦有樂,但始終相信前路光明。
輔導我弟是一件讓我頭疼的事,直到他今年高考結(jié)束我才敢和他抱怨。他成績并不算差,甚至有時對于一些復雜的理科題目反應很快,但最大的問題是,只要他自己一個人做作業(yè)或答卷的時候就學不會,一定要有人在旁邊指點一步。在學校上課時還算順利,到高三自主復習的時間變多,反而不知道怎么辦了。
最開始我以為這是他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行,于是改變方法,讓他自己理解題目,講給我聽。出乎意料地,他的每一步分析都正確,但會在一個人靜靜讀題做題時露出痛苦的表情,還時不時回頭看我,問我“你覺得呢”“是這樣嗎”,并且每每在稍作思考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長嘆一聲,然后放棄思考,開始喝水、上廁所、上網(wǎng)搜講解等等一系列逃避做題的行為。
我問他明明是對的為什么不接著做,答曰太復雜,或者心里總覺得是錯的。再問他那怎么不看解析,答曰太麻煩,不想看,等老師上課會講的。
他不喜歡看白紙黑字的資料,喜歡聽老師條分縷析,這種偏好和我上高中時恰好相反。我一心鋪在各式練習題和講義上,答案解析就是我最權(quán)威的老師,是我用來破解考試的金科玉律,反而是上課時會“選擇性”聽課,哪怕同一個知識點,也總覺得書上寫的解釋更嚴密通順一點。
我看我弟學習的時候,心里總是跟著他著急,覺得他不會合理利用手中的資料,只知道跟隨老師的思路。但是他是不是也默默覺得我只會悶頭看眼前的材料,不懂得上網(wǎng)搜索更加通俗易懂的解答呢?我并不知道。
我發(fā)現(xiàn)我們每個人心里對同一事物的看法是天差地別的,尤其是在高考之前,我們都坐在同一間教室,看著同一個倒計時,但側(cè)重點卻可以如此不同。有人把同學老師都視為求助對象,同一個問題也能夠問好幾個人從而集思廣益;有些人把身邊的同學全當作競爭對手,老師是會故意出難題刁難自己的敵人,一摞一摞厚厚的習題則是一座座需要攀爬的高山。有人上網(wǎng)課時離了課堂的約束就放縱自己,有人覺得網(wǎng)課緩解了線下課堂的精神壓力,反而更能專注學習……但是,僅僅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而將其他一切都看作是無意義的,甚至看作是自己的敵對方,學習就會真的如同逆水行舟一樣,放眼全是阻力。
如果轉(zhuǎn)變思路,把外力都盡可能為我所用,原本可能帶來壓力的事情也會變成助推力。我們會把希望寄托在教材、題海、老師、補習班或是搜索引擎上,這并沒有對錯之分,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助推器”,但真正的救命稻草,只能是我們自己呀!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