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亮
摘 ? 要:骨架文本是可適用于小學英語對話課型的一種教學方式。骨架文本要求學生自主“建構”完整文本,因而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也較高。本文提出小學英語教師可創(chuàng)設骨架文本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具體包括:作好前期鋪墊激發(fā)思維;在文本建構中綜合訓練思維能力;以層次性問題為引領,關注視覺信息、訓練觀察能力;通過補充空白處信息訓練推理判斷能力;通過在新情境下運用目標語言訓練知識遷移能力。而如何突出對話課型特點,是使用骨架文本時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英語;骨架文本;思維訓練;對話課
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思維走向,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觀察分析、概念建構、信息加工轉化、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等能力(裴茹雅、關世民,2017)。
對話形式的文本材料是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的語言載體之一,在Story time板塊以及Cartoon time板塊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對話課是小學英語教師日常聽課、主題校本教研以及區(qū)域性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中常見的一種課型。其中,教師授課時經(jīng)常采用的是“總—分—總”式課堂結構,即先將對話文本整體推送給學生,借助系列問題,一步步把目標句型呈現(xiàn)給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操練,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學生只要認真聽取教師給出的問題,“順藤摸瓜”即可完成語言知識的學習,這類思維訓練屬于“被動式”。而骨架文本式課堂結構則是教師在前期鋪墊的基礎上,把對話文本的“半成品”,也就是文本的骨架展現(xiàn)給學生,借助問題引領和小組合作,由學生自主搭建并還原出完整的對話,在過程中理解、訓練目標句型,最終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學生需要自主理順骨架和給定的不定數(shù)量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這類思維訓練屬于“主動式”。此外,在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同時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也是骨架文本課堂實施的重點。
骨架文本的概念
“骨架文本”是一個非常形象的稱呼。首先,作為一種靜態(tài)的文本形式,它指剔除對話中意義相關聯(lián)或者邏輯相關聯(lián)的部分后所剩余的基本架構。也就是說,骨架文本是一段不完整、留有一定空白的對話語段。其次,作為對話課型的一種動態(tài)教學模式,骨架文本則指在對話課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借助問題、插圖、文本骨架、上下文等信息,自主完成文本建構,還原教材中對話的原本模樣。
顯然,教師設計的文本骨架要能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提供最基本的可理解性信息,如對話發(fā)生的情境、對話的主角、聚焦的話題等。也就是說,挖空了的文本骨架,有的是在詞匯處留白,有的是在句子處留白。
筆者接下來選取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4 Hobbies的Cartoon time板塊來展示如何構建骨架文本。原文本和骨架文本的對比見圖1、圖2。
教師通過PPT推送給學生的備選“元件”,也就是骨架文本中空白處的備選內(nèi)容:
1. Yes, I like skating.
2. I can skate very well...
3. I like skating.
4. I don’t like skating...
5. Let’s skate...
通過圖2展示的骨架文本以及上述五個“元件”,我們不難看出:
第一,在背景資料方面,骨架文本保留了對話的主角Sam和Billy。對話的內(nèi)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非常貼近,容易引發(fā)學生的代入感——兩人由“炫耀式”的口頭交流各自的hobby,到通過實際行動展現(xiàn)能力,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一個“樂極生悲”的反轉日常。不論是選材還是情緒走向,文本明顯都在圍繞“談論一個人的愛好”的話題展開,回應了本單元的話題主題、語言知識主題和任務主題。
第二,在知識框架方面,本節(jié)課的能力目標是運用句型What do you like doing? / I like skating. ?/ I’m good at skating. / ?I don’t like skating.針對一個人的愛好作出提問與應答。與之相應,骨架文本中的空缺部分就是這些目標句型,需要學生運用各種學習策略和思維活動完成最后的建構。
總之,教師要遵循“以終為始”的思路設計教學,確定骨架文本的最終樣態(tài)和選項?!敖K”就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而課堂上推送給學生的骨架和與空白處相匹配的不同選項就是“始”。需要指出的是,課堂的思想情感教育目標不適于作為備課的“終”。情感教育不是刻板地強行植入的,而是在教學的推進過程中自然生成的。
骨架文本中思維訓練的鋪展
骨架文本的上述特點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教師要回答:抽取哪些句子作為空白部分供學生選擇?保留哪些部分作為呈現(xiàn)給學生的對話骨架?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元件”與骨架的準確對接,需要采用哪些循序漸進、前后呼應的教學步驟,搭建何種引領學生思維導向的支架?
基于“鋪墊—建構—創(chuàng)構”的基本課堂流程,筆者認為,教師引領學生逐步分析已有信息、鋪展思維,是使用骨架文本實施教學活動的有效途徑。
1.鋪墊與呈現(xiàn):激發(fā)思維
教師要有意識地選取文本中的相關部分,突出強調需要重點關注的詞組、句子,以視覺化的形式加以批注并呈現(xiàn),引導學生實現(xiàn)可理解性輸入。
本課例中的核心詞hobbies是一個新詞,教師通過談論自身的愛好自然導入(見圖3)。接著,教師用“What are your hobbies?”這一中心句型提問學生。而對于新詞hole和動詞短語fall into the hole,教師則采用視聽輸入的方式,借助動畫材料(見圖4)和音頻幫助學生直觀地關注詞形、感受發(fā)音、理解詞意,為骨架文本的后續(xù)展開作必要鋪墊。
2.文本建構:分層設計,綜合訓練思維能力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文本信息,關注語言技巧、語言策略的運用,從而更好地掌握語言技能,提升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1)教師在設計骨架文本時要注意分層。在圖2呈現(xiàn)給學生的不完整的對話骨架里,分層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形式上,由于需要填補的空白是跨越式的,具有階梯性,這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維空間。內(nèi)容上,前兩處空白和文本所提供的表面視覺信息直接相關,而后兩處空白則需要學生展開積極思考,尋找上下文有關信息并進行邏輯推理,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主動發(fā)問等途徑得出答案。
(2)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關注教材提供的視覺語言,培養(yǎng)并訓練觀察和分析能力。教材除了文本外,還提供map、special print、photograph、fun fact、label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這些輔助形式,并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讓學生加深理解并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比如,第一處空白,學生很容易就能通過觀察教材插圖,將I like skating.這片“元件”填充至骨架文本。而第四處空白,學生基于語境,依據(jù)前一句You’re really good at skating, Billy.和插圖中Sam、Billy的表情,分析出該處應該用Yes, I like skating. 填充。
(3)教師通過挖空與選項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等高階思維能力。隨著Sam和Billy對話的推進,需要學生調動思維并參與進來的情況逐步增多。第二處空白需要學生深挖文本的內(nèi)在邏輯結構,通過合作討論、連接上下文等途徑尋找答案(見圖5)。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不難得出,填補第三處空白的主要邏輯根據(jù)來自Billy的回答中出現(xiàn)的副詞too,這表明Billy和Sam有相同的愛好。學生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What can Sam do very well? ,教師此時可以提供必要的幫助,及時進行引申性延續(xù),提問“So,what is Sam good at doing?”,以此對應教材中的相似表達I like skating.和I am good at skating.。這種延續(xù)要求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走向,對教師的整體調控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
填補第五處空白的邏輯推理依據(jù)主要來自兩個部分:一是視覺信息(見圖6);二是原文本中的“Help!”。弄清了上下文的邏輯深層關系,學生就能順利選出恰當?shù)倪x項,最終對文本的建構也就水到渠成了。
(4)教師提供目標語的其他使用語境,挖掘德育因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在拓展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自行選擇篇幅長于原文本的新文本,以read and respond等形式設計活動,拋出認知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剛學的技巧和策略,遞進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本課例中,教師首先稍微改動骨架內(nèi)容(見圖7),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句型,并借此播放文本的完整錄音,完成“聽音驗證、聽音正音”的教學目標。
拓展既要有對課本知識的補充說明,又要有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的設問。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反思學習過程,自我評價對語言技能的掌握情況,進一步思考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些技能。本課例中,教師設置拓展活動,凸顯核心語言(見圖8);學生在自由對話之后,將核心語言代入剛剛完成的教材文本結構中,重新建構對話文本框架。通過引導學生整體回扣所學對話,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意識,幫助學生理解不同內(nèi)容相互關聯(lián)的方法。
此外,“Friends should help each other”可以是本課的德育主題之一。其實,教師也可借助討論愛好這一契機,引導學生總結出“Hobbies make us grow better. We must share our hobbies in a proper way.”,這也在無形中呼應了學科育人的目標。
實施骨架文本的注意事項
1. 深入挖掘骨架文本的價值
骨架文本教學方式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感知、模擬、體驗從而形成認知、主動構建文本結構、發(fā)展思維的過程(安富海,2014)。學生通過梳理文本結構,能更好、更快地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內(nèi)在邏輯,提高思維能力。教師在設計骨架文本時,要立足學生視角,對教材進行全面研讀、重新優(yōu)化加工,在深入英語教材本質的前提下,助推學生消化理解和轉化知識(曹艷琴、姚兆宏,2019)。此外,教師需要準確挖掘出文本的核心素養(yǎng)點,優(yōu)化對話教學,將相關價值滲透傳達給學生,在“文本建構”過程中推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
2.解決骨架文本思維訓練和對話課型特點之間的矛盾
對小學英語教學來說,單詞課、閱讀課、對話課、語音課等都是特點比較鮮明的不同課型,分別指向不同的訓練目標。對話課這一課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以聽說為主,重點培養(yǎng)學生用所學語言知識對某一話題進行口頭交際和模擬運用的能力。然而,實施骨架文本教學程序的課堂,重點則落在對完整對話文本的建構上,關注相關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這種文本建構方式之所以能順利展開的關鍵,是信息差(information gap)的存在。
備受推崇的閱讀教學方式——拼圖閱讀(Jigsaw reading)可以看作是骨架文本教學方式的擴大版。和骨架文本一樣,拼圖閱讀既是一種文本承載的靜態(tài)方式,也是一種動態(tài)的教學方式,關注閱讀策略的培養(yǎng)和運用。此外,在應用骨架文本的對話課上,文本的建構需要學生借助各種信息進行思維推理,這一過程必然會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從而縮減了對話所占的課堂比重。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差創(chuàng)設骨架,并有效構置出符合小學生思維特點的“選項組”,確保在有效課堂時間內(nèi)學生的思維能順利到達目的地是教師備課的關鍵,也要求 教師有足夠的教學智慧。
筆者認為,“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是起始階段英語學習應遵循的黃金規(guī)則,小學特點突出的課型是對這一規(guī)則的高效呼應。作為一種能夠高度引導學生思維參與的教學方式,骨架文本式課堂如何做到思維和交際對話兼顧,值得一線英語教師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安富海. 2014. 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 (11): 57—62
曹艷琴, 姚兆宏. 2019.英語課堂深度學習場域構建[J].教學與管理(理論), (04): 102—104
裴茹雅, 關世民. 2017. 基于深度學習的英語學科素養(yǎng)形成途徑研究[J]. 教育導刊, (08): 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