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英
摘要:目的 探究認知行為護理對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和自護能力的影響。方法 選取在醫(yī)院就診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60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進行認知行為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自護能力、情緒狀態(tài)以及心功能。結果 觀察組患者自我感受負擔、自護能力、情緒狀態(tài)以及心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應用認知行為護理,可有效減輕患者負面情緒,提升自護能力,改善心功能。
關鍵詞:認知行為護理;冠心病心肌缺血;自我感受負擔;自護能力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各種心臟病的發(fā)生率不斷增加,冠心病心肌缺血就是較為常見的一種[1]。該病發(fā)病人群主要為中老年人,患者由于動脈發(fā)生硬化,無法正常的供血、供氧,會導致心肌細胞壞死,危險性極高,會導致患者疼痛、心悸,嚴重者還會引發(fā)患者死亡[2~3]。研究表明,心臟疾病與患者情緒具有密切的關聯(lián),疾病的癥狀會導致患者產生負面情緒,而負面情緒會影響身體的激素水平,反作用在血壓、心率等方面,提高心肌的氧氣消耗量,最終加重心肌缺血,形成惡性循環(huán)[4]。因此,對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患者,除了常規(guī)治療外,進行情緒方面的干預也具有重要意義[5]。認知行為干預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該模式從患者認知方面入手,改善患者自護行為,可有效糾正患者錯誤觀念,幫助其消除不良情緒,使其維持正向的健康行為,進而有效控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6]。本研究以6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為例,探討認知行為護理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在醫(yī)院就診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6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展開常規(guī)護理
講解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基本知識,指導患者如何服用藥物,展開常規(guī)的飲食生活習慣指導。
1.2.2 觀察組展開認知行為護理
(1)針對性健康宣教:收集冠心病、心肌缺血相關的圖片、視頻等,制作為PPT,用于健康教育當中。健康教育內容包括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引發(fā)因素以及情緒的重要性、如何調控情緒等,使患者對于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并了解如何展開自我護理工作[7]。
(2)重復性認知干預:采取舉例說明,反問誘導等方法,幫助患者糾正錯誤的認知,使其了解不良行為,及時改正情緒[8]。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明確其心理狀態(tài),了解其負面情緒產生原因,展開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引導患者對不良情緒進行傾訴,對其進行鼓勵安慰,并告知其情緒調節(jié)方法,例如注意力轉移法、音樂療法、芳香療法等,告知其如何放松[9~10]。
(3)行為干預:①根據(jù)患者的耐受能力,指導其展開深呼吸訓練,緩解緊張情緒,每日三次,每次半小時左右。指導患者展開體育鍛煉,可選擇慢跑、太極拳等方法,需要注意控制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為宜,避免過度勞累[11]。②飲食護理。在飲食方面需要注意清淡,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對身體器官造成不良影響,可能會誘發(fā)冠心病發(fā)作[12]。另外,注意進食量,禁止過飽。過飽會引發(fā)短期內血壓快速上升,導致心臟負擔增加,誘發(fā)冠心病復發(fā)。③禁煙禁酒,對冠心病患者來說,如果以前有抽煙、喝酒的不良習慣,應逐漸戒除。因為抽煙、飲酒危害較大,對血管、心臟存在不良影響。冠心病患者如果長時間抽煙、喝酒,容易誘發(fā)疾病發(fā)作,特別是抽煙會讓血管硬化,血液流通不暢,心臟的血液供應不足,發(fā)病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4)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干預,告知其家庭支持對于患者疾病康復的重要性,使患者處于一個較為良好的康復氛圍中,使患者家屬監(jiān)督患者行為,這樣可以使患者持續(xù)保持健康正確的自我護理行為。成立微信群,供病友之間相互交流,護理人員每日在群內發(fā)布疾病相關知識,以及自我護理信息,持續(xù)性的提高患者的知信行水平。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自我感受負擔、自護能力、情緒狀態(tài)以及心功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自我感受負擔比較
觀察組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分布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自護能力及情緒狀態(tài)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自護能力及情緒狀態(tài)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心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心功能相關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功能相關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心肌缺血在中老年人中較為常見,危害較大,且與患者心理狀態(tài)聯(lián)系較為緊密,如果患者不良情緒過重,會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風險,甚至引發(fā)患者死亡。認知行為護理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并對其展開心理護理,幫助其消除負面情緒,使患者以一個較為良好的狀態(tài)進行自我調節(jié),主動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有效控制疾病進展。此外,告知患者家屬加強對患者的關注,可以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支持,為患者塑造一個較為良好的康復環(huán)境,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應用認知行為護理,可有效減輕患者負面情緒,提升自護能力,從而改善心功能。
參考文獻
[1] 程麗珍,陳君穎,鐘翠萍,等.整體護理應用于老年冠心病無痛性心肌缺血患者護理中對患者負面情緒的改善效果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21,11(1):75-76,79.
[2] 邱月丹,劉菊雅,王春玲.基于問題導向的健康教育對提高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2,19(8):173-176.
[3] 吳孝華.心臟康復個性化教育模式對冠心病患者PCI術后自我管理及對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影響[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21,36(10):1390-1394.
[4] 王慧慧,王學艷,郭美霞.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導向下的護理干預在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搭橋術圍手術期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12):2222-2224.
[5] 聶陳,鄧智全.延續(xù)性護理干預應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老年冠心病患者對護理質量改善及并發(fā)癥的預防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9,48(12):1507-1510.
[6] 高亞梅.綜合性護理干預對127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性研究[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8,47(14):1738-1741.
[7] 馬媛媛,劉文娟,馬麗嫦,等.智謀促進護理干預對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病人疾病認知、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全科護理,2022,20(23):3288-3291.
[8] 周靜,黃宇理,趙娜,等.跨理論模型聯(lián)合賦能教育對中青年冠心病病人PCI術后自我管理行為和負性情緒的影響[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22,47(7):939-943.
[9] 邱月丹,劉菊雅,王春玲.基于問題導向的健康教育對提高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2,19(8):173-176.
[10] 吳雪娟,錢茜,李杏,等.家屬同步式健康教育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應對方式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15):27-29.
[11] 范穎,黃晴,張芳,等.“信息化+跟蹤式”健康教育對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和睡眠質量影響的研究[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21,27(2):304-307.
[12] 李程秀,申倩倩,何平平,等.社區(qū)冠心病患者焦慮程度、性知識認知水平和性教育需求程度的影響因素及三者間的相關性[J].中國性科學,2021,30(2):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