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
摘 要:溝通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活動。但由于腦損傷,智障兒童普遍智力發(fā)育較慢,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在社會生活中難以與他人進行交流。本文針對智障兒童溝通能力差、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問題,探討如何在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中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提高智障兒童的溝通能力,使智障兒童可以更好地適應并融入社會生活中。
關鍵詞:智障兒童 社會實踐 溝通交流
溝通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人們通過溝通交流獲得信息、建立聯(lián)系和參與社會。對于智障兒童來說,在社會生活中掌握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是一項基本的生存技能。與他人溝通交流是智障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是智障兒童生存發(fā)展的需要。
智障兒童思維可能會普遍存在抽象能力、思維能力差,做事缺乏目的性和獨立性,在實際的生活中缺乏交流溝通。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也在不斷變化,特別是特殊教育。為了提高智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首先要考慮智障兒童的自身情況,提高他們的注意力,才能有效提高他們的語言學習能力。我們需要要圍繞智障兒童的身心特點,從他們的實際生活和身心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培養(yǎng)智障兒童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溝通能力,打好基礎,以便他們能夠在未來更快地回歸和適應社會。
1 智障兒童面臨的現(xiàn)狀
1.1 自身因素影響溝通能力
由于大腦發(fā)育不全、器質性損傷等原因,智障兒童往往智力低下、認知水平低下,再加上活動范圍小、社交經驗缺乏,導致難以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智障兒童往往還存在注意力不穩(wěn)定、缺乏自信、意志薄弱等問題。他們的高級情緒的形成和發(fā)展比正常孩子慢很多,導致他們對是非觀念模糊,不會關心別人。這使得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溝通能力,促進他們融入社會成為一個難題。[1]
1.2 外部因素影響溝通能力
智障兒童溝通能力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他們自己的角度來看,他們有智力障礙;從外部條件來看,社會、學校及家庭環(huán)境對他們溝通能力的提高也存在很多負面影響。
1.2.1 社會環(huán)境
社會上還有很多人不了解智障兒童的處境,對他們表現(xiàn)出歧視、不耐煩等情緒。智障兒童經常受到很多拒絕,別人的嘲笑、諷刺、挖苦等,使他們感到自卑、缺乏勇氣,直接導致他們不愿與人交流。智障兒童與他人溝通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結果就是他們的溝通能力會越來越差。
1.2.2 學校環(huán)境
在智障兒童培養(yǎng)訓練上,普遍缺乏相對完善、系統(tǒng)的教學體系和規(guī)劃,缺乏統(tǒng)一的訓練規(guī)范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相對單一。在智障兒童的學習過程中,智障兒童可能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穩(wěn)定性差、識別記憶過程緩慢、掌握困難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
1.2.3 家庭環(huán)境
在一些家長送智障兒童上學后,將教育和培養(yǎng)智障兒童的責任全部交給學校,對智障兒童生活適應性的培養(yǎng)和教育漠不關心。家長對智障兒童缺乏應有的關心和關愛,對智障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和生活適應能力的康復極為不利。但同時一些家長對智障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也不利于他們的能力的培養(yǎng)。
2 提高智障兒童在社會實踐中的溝通能力
智障兒童也有與人溝通交流的需要,他們和我們一樣,也需要面對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不能因為他們是智障兒童,就忽略了對他們提高溝通能力的教育。我們需要培養(yǎng)智障兒童在社會生活中掌握與他人交流的基本能力,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做到自力更生。這樣在未來,他們才能進入社會,融入社會,成為自力更生的勞動者,才能實現(xiàn)他們的人生價值。
2.1 通過虛擬情境構建生活課堂
智障兒童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甚至不能做出反應。 因此在課堂上,智障兒童很可能無法正常接受老師的教學內容,嚴重拖延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影響智障兒童語言能力的提高。課堂是智障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比較多和比較熟悉的環(huán)境之一。我們可以通過虛擬情境開展教學活動,將社會生活場景搬入課堂,將基于知識教學的課程轉變?yōu)榛谏钅芰ε囵B(yǎng)的課堂。[2]
智障兒童的學習應該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完成。讓智障兒童通過課堂模擬體驗生活,相互學習交流,提高與他人交流的能力。例如,在學習“開和關”時,可以通過詢問“誰來幫老師關門?”、“誰能去將教室的燈關掉”,來鼓勵智障兒童積極參與對話。這樣使得智障兒童不僅了解了“開和關”的含義,還能給出正確的反饋。結束后,通過對話“謝謝”,兒童回應“不客氣”,為智障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加強了與智障兒童的溝通,使得他們學習到溝通的禮儀。
智障兒童在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中,不能很好地與他人交往,在與別人的交往中,讓人了解并接納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提高智障兒童與他人交往的主動性非常重要。老師可以盡量引導智障兒童參與課堂上的交流。可以鼓勵智障兒童互相進行自我介紹,介紹自己的名字、愛好等,這樣他們就可以主動接近別人,讓別人接受自己。通過這種群體之間的溝通交流,讓他們學會團結友愛,學會耐心傾聽別人的講話,讓他們在課堂上感受到同學們的關心,相互學習,共同探討問題,共同進步。[3]
為了避免智障兒童對交流過程產生恐懼心理,老師要及時對這些兒童進行心理疏導,用平和的語言幫助他們接受陌生事物。在課堂的交流過程中,老師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課堂紀律,確保大家有一個和平的學習氛圍,避免孩子們之間的沖突。在安排智障兒童的交流練習內容時要注意智障兒童們之間的可能產生的矛盾。
我們還可以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激發(fā)智障兒童與他人交流的欲望,鼓勵他們展現(xiàn)自我,增強與他人交流的自信心。在交流的過程中,多多贊美和欣賞,讓他們敢于表達,提高溝通技巧,真正讓他們學會與人溝通交流。例如,游戲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法。我們可以通過“找朋友”、“傳話游戲”、“配對游戲”等,讓智障兒童在游戲中學習人際交往和社交技巧,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溝通能力。通過游戲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能夠正常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激發(fā)他們與他人交流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4]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盡量使用栩栩如生的語言。句子要簡短,語速要適中,是使用常用的語言,甚至是口語,讓智障兒童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智障兒童說話時,要耐心傾聽,積極給予反饋和表揚,引導其進一步溝通,不斷加強交流。當溝通出現(xiàn)問題時,必須及時糾正。對于智障兒童,我們要多一點愛心和耐心,細心培養(yǎng),真誠對待。我們的每一個微笑和贊美都會影響他們的成長。我們需要智障兒童積極參與與他人的交流,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溝通技巧和禮儀。
2.2 通過真實的情境體驗實際生活
如何真正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幫助智障兒童融入社會?僅僅通過在課堂中創(chuàng)建虛擬情境來模擬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帶孩子走進實際生活中進行實踐。以學生實際操作為主,老師講解為輔。智障兒童學習學習語言的溝通交流,必須接觸了解周圍現(xiàn)實的人和事物,并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以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在此基礎上,學習深化和豐富智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將智障兒童所學的溝通技巧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目標,提高他們的溝通能力。用真實的情境體驗實際生活,增強和提高智障兒童與他人的溝通能力。
正常的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新環(huán)境和新事物。智障兒童雖然缺乏好奇心,但也喜歡參加各種活動。新的體驗和新的活動有助于彌補他們的不足,促進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實踐活動要貼近智障兒童的實際生活,有利于激發(fā)智障兒童的情緒和興趣,加強溝通交流,提高他們的溝通能力。
比如秋季,我們可以在班級上組織水果采摘活動。孩子們可以在輕松活撥的活動中進行溝通交流?;貋砗笪覀兛梢酝ㄟ^過播放活動的采摘過程,孩子們可以很自然的將活動中的所見所聞進行描述。我們可以鼓勵他們進行表達,并教他們如何表達,從而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注重生活與實踐相結合的溝通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
家庭是智障兒童生活的主要場所,這個重要的地方不容忽視。[5]智障兒童的日常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家庭中度過的。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智障兒童的健康成長,因此家長應該教育引導所有家庭成員正確對待智障兒童,杜絕排斥。智障兒童的父母往往因為他們的先天缺陷,過度保護智障兒童,擔心他們發(fā)生各種各樣的危險,無法對孩子放手,使智障兒童嚴重依賴父母和長輩,失去很多和其他人交流的機會,先天的缺陷逐漸轉化為后天的“智障”。讓智障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鍛煉,積極與他人交流非常重要。家長可以多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參與家庭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形成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
最簡單的就是當孩子想要某樣東西時,引導和鼓勵他說出他想要什么,提供和使用語言刺激,然后再實現(xiàn)他的目的。家長也可以日常帶他們一起去菜市場,給他們介紹各種常見的蔬菜、肉類等商品,指導他們如何合理、經濟地購買家庭所需的蔬菜,然后讓他們自己去嘗試采購。通過詢問菜農蔬菜的價格,仔細挑選蔬菜,甚至可以學會如何與菜農討價還價,鍛煉他們的勇氣,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了解“人民幣的大小和用途”和“學習怎么溝通”“有禮貌”等課堂的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在此過程中積累經驗。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去超市購買常見的生活用品,學習如何在家庭中使用這些生活用品。
老師們也應該運用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對智障兒童的家長進行心理疏導,讓家長正視和接受智障兒童的現(xiàn)實,冷靜樂觀地對待孩子,了解智障兒童的發(fā)展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充分發(fā)揮家長的力量,可以讓我們的教育事半功倍。通過家訪、家長會和平時的交流,我們可以指導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孩子的溝通能力,并要長期堅持,克服畏難情緒。
2.3 融入社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陶行知先生說:“全社會的活動都是我們教育的范圍。”社會是一個無限廣闊的世界,是一個真正的“大課堂”。智障兒童也是社會的一員,他們遲早要走向社會,與人有各種接觸和溝通,在社會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智障兒童學習的各種知識、溝通技巧和技能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智障兒童將來進入社會。智障兒童必須逐步學會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才能在未來真正適應社會,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
智障兒童溝通能力的訓練絕不應該將智障兒童限制在課堂上。帶著智障兒童們走出課堂,在社會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的溝通能力,這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增強他們與外界交流的信心。老師可以定期組織孩子進行社會活動,雖然他們不像正常孩子那樣表達清楚,但通過接觸新鮮事物,他們會渴望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與他人進行溝通分享,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社會活動,智障兒童可以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提高與他人交往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社會活動為智障兒童創(chuàng)造接觸社會和與他人交流的機會,豐富他們的經驗和知識,促進他們認知過程的發(fā)展,彌補他們的智力和身心缺陷,加強個性的培養(yǎng),這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可替代的。我們需要有意識的開展社會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接觸社會的機會,豐富學生的溝通技能和經驗。
開展的社會活動要充分利用社會環(huán)境的新穎、新鮮、豐富的特點,激發(fā)智障兒童的好奇心,吸引注意力,培養(yǎng)他們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注意力、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6]為了提高智障兒童與他人交流的能力,我們可以組織“道路觀察團”這樣的活動,將教室搬到街邊,現(xiàn)場講解“人行道” “紅綠燈”等交通規(guī)則。帶他們乘車問路,鼓勵他們與路人、交警交流,最終到達目的地。在與普通人交流中,鼓勵他們大膽地提問和回答對方的問題,這種交流不僅鍛煉了與他人交流的能力,而且使他們感到平等,克服自卑,對自己有信心。
我們在組織一些社會活動的同時,還可以進行一些防災、消防、地震等逃生疏散安全演練,培養(yǎng)他們的注意力和觀察力,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交流的機會。社區(qū)、超市、醫(yī)院、車站、花園、廣場、公園、地震體驗館、消防隊等可認定為他們的實踐場所。在組織活動前,提前確定活動時間,制定出詳細的方案??梢詫W校附近的商店、超市為崗位,讓智障兒童充當售貨員、小顧客,學習買賣貨物。在買賣的過程中,不僅豐富了智障兒童的知識,還練習了語言交流、貨幣的使用。
將智障兒童置于真實、常態(tài)的生活中,使教學由“正規(guī)課堂”轉變?yōu)椤胺钦秸n堂”,教學朝著多元化、個性化、融合化、社會化的方向發(fā)展,讓智障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了解自我、感受他人,有效促進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7]讓智障兒童在充分享受社會關懷的同時,也學會幫助他人,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社會服務。這是促進智障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3 結論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與天才》一書中寫道:“言語是我們接受知識的工具。沒有這個工具,我們就無法獲得任何知識。這就是我們人類今天比其他動物進步的原因是因為使用了其他動物沒有的詞?!?/p>
我們需要盡早對智障兒童進行教育。然而,通過教育培養(yǎng)提供智障兒童的溝通能力并不是一兩次就見效的。這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階段,訓練結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xiàn)出來。但是培養(yǎng)智障兒童的溝通禮儀和溝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持之以恒的為他們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并在此基礎上,言傳身教,耐心細致,讓這些智障兒童在長期反復的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
通過有效的方法,他們可以慢慢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做人的基本原則,為適應社會生活做好必要的準備,同時在與他們的溝通交流中,也能夠收獲他人的尊重和關心,可以消除身體缺陷。能夠消除生理缺陷產生的自卑感和受歧視感,從而熱愛生活、熱愛祖國,增強自強自立、自尊自愛、自信。
參考文獻:
[1]尹占軍,陳宇.智力落后兒童教育的初探[J].函授教育,1997(03):49-52.
[2]吳春艷.論培智學校教學生活化[J].中國特殊教育,2012(03):28-32.
[3]朱露露.生活化教學在培智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新智慧,2020(13):63.
[4]蔣玉娥.游戲化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天津教育,2020(27):128-129.
[5]江小英,黃英.我國大陸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研究綜述[J].中國特殊教育,2005(07):86-91.
[6]朱慧.培智學校智障兒童新時代勞動養(yǎng)成教育微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04):256-257.
[7]徐晉. 智障兒童人際交往能力提升的小組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