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忠燕
【摘 要】要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現(xiàn)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的有機結合,就必須改變教師觀念,用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怎樣讓學生參與自主學、展評學、探究學、互助學,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介紹了我校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實施集體電子備課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集體備課;互動;雙減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22)01-075-02
“雙減”背景下,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是基本方向,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進行集體備課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集體備課,優(yōu)化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這是學校當下應該研究的實踐性課題。通過實踐,我校探究出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集體備課的“四重”策略。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集體備課重轉變
一是從國家層面轉變?!吨袊逃F(xiàn)代化2035》中明確指出:加快信息化教育變革,利用現(xiàn)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實現(xiàn)規(guī)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yǎng)的有機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給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要因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chuàng)新,構建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yǎng)大批適應信息社會需要的創(chuàng)新人才。
二是從省級層面轉變?!八拇ㄊ≈腔劢逃龑W?!眲?chuàng)建活動以新發(fā)展理念為引領,以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核心,以應用最新前沿技術為途徑,以提升教師信息化環(huán)境下創(chuàng)新教學能力,并使之常態(tài)化為關鍵,以融合創(chuàng)新為目標。
三是從學校層面轉變。我校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學校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融進辦學理念,通過教育信息化改變課堂教學,打破學習資源單一化、學習方式被動化、學習交互機械化、學習數(shù)據(jù)表面化、學習結果片面化、學習時空理想化的局面;轉變教師觀念,改變教師創(chuàng)新意識淡薄化、教研能力依賴化、信息技術形式化、回顧反思淺薄化的現(xiàn)狀。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集體備課重方法
學校通過IS智慧平臺、釘釘、騰訊會議等多種形式進行線上會議,召開集體備課培訓會,確定集體備課的程序、備課形式及備課內容等。
集體備課的程序包括設置電子備課教案格式、年級組分配課題、自我備課、集體研討、修正教案、裝訂成冊、再次復備、教后反思等。集體電子備課“三確定”,即定時間、定課題、定內容,以同年級同學科為單位成立集體電子備課小組,指定備課組長,制定計劃,統(tǒng)一安排集體電子備課研討交流活動時間、地點及形式。集體電子備課內容由學期全冊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三部分組成。在學期全冊備課和單元備課時,小組內教師人人是主備,在個人備課基礎上,備課組長安排時間,通過網(wǎng)絡平臺組織本組教師集體討論形成共識。課時備課采取分工協(xié)作的集體電子備課方式,采用“個人主備形成預案、集體討論形成通案、個性修訂形成教案、課后反思形成完案”的“四次備課”程序,發(fā)揮每個人的智慧,集思廣義,使備課成為集體智慧的結晶。集體電子備課 “四明確”,即明確目標、明確學情、明確教法、明確學法。明確目標,即根據(jù)三維教學目標的表述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多運用富有情感、鼓勵性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確學情主要是針對本校學生的學情而訂;明確教法必須是以生為本,實現(xiàn)樂學;明確學法一定要凸顯自學、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樂”。集體電子備課 “五突出”,即突出自學、突出合作、突出交流、突出質疑、突出測評。在學校設計的“生本課堂”集體電子備課教案中,教學設計主要預設教師導課過程,預設學生自學過程、學生質疑過程、學生合作學習過程及效果檢測內容等。集體電子備課有效地推動了生本課堂教學改革,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參與課改的積極性。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集體備課重互動
一是運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互動課堂。如一年級重在搭建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互動課堂。一年級古詩教學是個難點。集體備課中一年級組語文教師一致認為將一首古詩讀正確、讀流利、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感是教學要達成的目標。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他們在互動設計中插入教師的朗讀視頻或音頻,幫助學生掌握朗讀節(jié)奏和語感。
二是運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智慧課堂。如二年級重在搭建基于教師移動終端的智慧課堂。以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內容為藍本,備課組各成員(主備人除外)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古詩教學的目標設計”主題下,運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先學后教,設計課前導學、課中探究分享、課后評價檢測等,運用移動終端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是運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未來班級。如三年級重在搭建起步階段的常態(tài)化未來班級。備課組圍繞“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古詩教學的教學目標設計”展開積極討論。以第六單元三首寫景類的古詩為藍本進行文本的深度解讀,緊扣“熱愛祖國河山”這一文化主題,立足于單元整體的視角,明確以“核心問題”為抓手,形成學習任務群,從而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集體備課教學設計最終實現(xiàn)廣泛互動并及時反饋。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集體備課重展示
各學科、各年級組遵循學段特點,把握學生學情,基于各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集體備課展示。展示的形式分現(xiàn)場展示和網(wǎng)絡展示。
現(xiàn)場展示,例如,首先由年級組主備人員輪流通過使用希沃白板軟件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分析,闡述自己的流程,然后本年級教師對每一個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和分層作業(yè)展開激烈的探討,最終形成高效的教學設計。
網(wǎng)絡展示,例如,各年級將集體備課資源(教學設計、課件、課例視頻、資料包等)通過平臺上傳,學校每一位教師都可以下載,真正實現(xiàn)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集體備課“四重”策略,創(chuàng)新了集體備課方式,大幅度提升了集體備課的時效性、科學性,是“雙減”背景下教育教學提質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何錫濤,沈堅. 智慧教育[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蘇瑜. 讓集體備課回歸本質[J].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2(11):23-26.
王靖. 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J]. 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3):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