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飛
【摘 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知識與技能”目標倡導“要學習演唱的初步技能,能夠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在“演唱”目標中也提出“要重視良好歌唱習慣的培養(yǎng),能夠用正確的演唱姿勢和呼吸方法進行歌唱”。本文從引導積極的演唱狀態(tài)、關注多樣的音樂信息和融合漸進的教學手段這三個方面對歌唱教學之慢唱策略進行了闡述。實踐表明,慢唱策略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演唱技能,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音樂和表達音樂的能力。
【關鍵詞】慢唱 演唱技能 策略研究
一、歌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在當前小學歌唱教學中,教師大多重視歌曲的學唱,往往會忽略演唱技能的引導與教學,導致學生演唱時常出現(xiàn)“喊唱”現(xiàn)象。學生在遇到高音時,有伸長脖子唱的,有漲紅臉唱的,也有踮起腳唱的……這樣突兀的冒音甚至破音嚴重影響了歌聲整體的美感。學生有時學完歌曲,就無法再用聲音進一步表現(xiàn)歌曲的情感和內涵,歌聲缺乏張力和表現(xiàn)力。在歌曲教學中,教師注重發(fā)掘音樂要素,推敲教學過程,研究教學手段,可對演唱技巧的方法引導,常常會感到困惑。缺乏演唱技巧的引導,學生的歌聲無法打動聽眾。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演唱技能指導的時機不合適
學習演唱技能的練習應結合演唱實踐活動進行,于演唱歌曲過程中滲透節(jié)奏、音準等的練習,滲透對唱本的理解,而不是撇開音樂情境和音樂旋律,獨立地進行反復枯燥的練習。
(二)演唱技能引導的方法不夠豐富多樣,語言不夠通俗易懂
創(chuàng)設與歌曲表現(xiàn)內容相適應的音樂情境,從學生的角度來教授演唱技能,需要有精心的設計、童趣易懂的語言等。但現(xiàn)實的歌唱教學,往往是方法不夠豐富多樣,語言不夠通俗,或者是引導不夠深入。
(三)演唱技能的術語過于專業(yè)
演唱技能的術語很專業(yè),如呼吸中的“急吸緩呼”、唱腔中的“頭腔共鳴”等,造成音樂教師對演唱技能引導產生畏懼感,認為這是初中生才能理解的,小學生無法理解,也無法表現(xiàn)出來?;趯ΜF(xiàn)狀的分析,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在歌唱教學中,迫切需要尋找融入演唱技能的策略,讓學生提升歌唱表現(xiàn)力,深情演唱,感染你我。
二、相關概念的設定
(一)慢唱
慢唱指對歌曲中的片段、某個樂句,甚至是某個音,能靜下心來,慢速、有效地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能在呼吸、位置、力度、音色等要素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針對不同的指向、不同的目標反復練唱,直至正確演唱,并滲透各種聲音方法和知識技能的演唱。
(二)演唱技能
演唱技能指歌唱時的技巧,如呼吸與氣息、吐字與母音、共鳴與顫音等處理方法,還包括不同音色的指導、清晰的咬字吐字和音樂記號的正確運用等。
(三)歌唱表現(xiàn)力
表現(xiàn)力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凸顯和流露的自身潛能。歌唱表現(xiàn)力是指在歌唱作品時表現(xiàn)出來的感染力,歌聲中包含內蘊豐富的意境、節(jié)奏、韻律、品位等,也包括演唱者個性出彩的展示。
三、有效策略的研究
在教學“慢唱”時,教師要摒棄功利心,不能操之過急,要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目標和方向前行,所有的歌唱技巧只能在慢唱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循序漸進。
(一)引導積極的演唱狀態(tài)
演唱者的演唱狀態(tài)對于歌唱是否成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唱狀態(tài)包括呼吸狀態(tài)、發(fā)聲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等,這些狀態(tài)對歌唱都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引導,使學生們自然而然地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演唱習慣。有正確的演唱狀態(tài),教師再從情境創(chuàng)設、動作形象、語言童趣三個方面針對學生演唱的狀態(tài)進行具體、明確和動情的指導,學生的演唱狀態(tài)就會越來越好。
1.用具體、恰當?shù)那榫骋龑W唱
歌唱指導是很難只用語言的講解就能做好的。如“高位置的演唱”“用歡快的情緒來演唱”等語言對學生來說很抽象,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在情境氛圍中引導學生感受這種聲音。例如,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引導歌唱的“位置”,如在教學《閃爍的小星》時,教師可以先把黑板布置成藍色,按歌曲旋律的高低掛上帶有音符的星星。為了讓學生感覺夜晚的寧靜,體會輕聲唱的感覺,教師和學生用講“悄悄話”的形式來念歌詞,之后教師再進行范唱,讓學生感覺聲音像星星一樣高高地掛在天上。學生充滿興趣地在“夜晚的寧靜”中,學會了用“高位置輕唱”的演唱方式??梢娗榫骋龑Ω枨难莩獛椭艽?。
2.用直觀、形象的動作幫助發(fā)聲
學生的思維帶有直觀性和形象性,教師如果使用形象的動作,可以幫助學生加深、鞏固對演唱狀態(tài)的模仿和感受。例如,在劉志華老師的課堂中,我們看到她用了一個特別形象的動作——把手放在頭頂上,感受演唱時聲音像絲一樣從頭頂拉出來;以此來引導學生感受聲音“豎”起來的一種演唱狀態(tài)。學生們很興奮,學習積極性高漲。
3.用童趣的語言指導演唱
從學生的心理角度來設計帶有童趣想象的語言,學生定然喜聞樂見。在這樣的課堂互動中滲透歌唱技能,學生會覺得生動有趣。千萬不能用“頭腔共鳴”“丹田置氣”等專業(yè)術語來指導學生演唱。教師可以使用童趣的語言來引導學生,如“你的聲音唱在哪里,就好像你在頭頂上面開了一朵小花?!薄俺璧臅r候,我們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大胖子,我們能發(fā)出穩(wěn)穩(wěn)的、厚實的聲音?!痹谝龑W生唱高音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同學們,這個音在唱的時候,就像你要搬走面前一桶很重的水,憋著氣,腰上一使勁,這桶水就抬起來了,這個音也就很輕松地唱出來了?!?/p>
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來指導演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想象和模仿。這樣的語言設計讓高深莫測的聲樂專業(yè)用語深入淺出又不失童趣,使學生們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二)關注多樣的音樂信息
演唱是表演藝術,要在分析、理解歌曲內容和體驗的基礎上,再融入演唱技能,才能用自如的歌聲去表達歌曲的內容、思想感情,這就是歌唱的表現(xiàn)能力。而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歌曲的內涵就蘊含在曲譜的音樂記號和歌曲的體裁、風格中。這些音樂信息豐富多彩,有的明顯,有的隱藏,需要教師精心發(fā)掘,這樣才能滲透在演唱技能的教學中。
1.抓住呼吸關鍵,規(guī)范學唱
小學階段遇到的音樂記號有頓音、連音、重音、延長音、力度記號、換氣記號等都跟歌唱時的呼吸有關。所以,唱歌的大部分技巧都是基于呼吸技巧之上的。重音與力度記號是加大吐氣的氣息,而頓音、連音則使歌聲有了連、斷的唱法,這是演唱氣息正確運用的根本。在演唱教學中融入這些唱法的引導,能使學生更好地表現(xiàn)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
(1)連唱呼吸的指導教學
人音版音樂一年級下冊《小寶寶睡著了》一課中的最后一個“了”字就開始出現(xiàn)連貫四拍的延音線,而到了二年級下冊的《簫》中就出現(xiàn)了更長的連線。連唱唱法很重要,但要唱好則需要深而有控制的呼吸。兒童在未接受歌唱訓練前氣息一般都很弱,吸氣往往吸在上胸口而無法深入,呼氣一呵而出,毫無控制,胸部肌肉也完全放松。然而讓小學生理解抽象的呼吸方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所以,必須要用直觀而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可以讓學生做深呼吸,先吸氣到腹部,臉帶微笑,然后摸著自己的腹部,感覺腰部向兩邊擴張,再慢慢均勻地吐氣。像聞花、打哈欠、嘆氣、“嚇一跳”等都需要使用深呼吸法。
(2)斷唱呼吸的教學
斷音:表示音的間斷的唱奏記號。小學階段教學的有些歌曲是有頓音記號標記的,是個倒三角形記號,彈跳音時值大概占元音的四分之一。而有些音符上沒有標記也要唱得干凈、短促。在演唱圓滑連貫的歌唱中,采用頓、挫、截、斷的潤腔方法,可使唱腔產生柔中有剛、圓中有方、個性鮮明的藝術效果。例如,人音版音樂三年級上冊《如今家鄉(xiāng)山連山》中先是連貫地唱,唱出了“我”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山連山”的場景的秘密,然后出現(xiàn)了媽媽對“我”饒有童趣的發(fā)現(xiàn)后的歡笑聲。在演唱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頓音記號的唱法——短促、跳躍。學生若無法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摸著小肚皮,感受肚皮的振動,再用小球隨著聲音指揮:在黑板上的一條標準線上跳躍,讓學生感受聲音像小球在肚皮上被拍動跳躍的感覺,感受氣息的短暫送出,聲音短促的斷音唱法。
(3)歌曲連唱、斷唱的呼吸處理
教師通過范唱、比較、指揮,讓學生體會聲音與氣息的關系,從而掌握連貫和短促的歌唱技巧。在學唱、游戲中滲透演唱技巧,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歌唱方法的認識與理解,也使其在實踐中學到了正確的演唱技能。
2.關注風格特點,準確表達
音樂風格是否準確把握,會直接影響演唱效果。如果不同風格的歌曲用同一種聲音、同樣的力度去演唱,會使聲音與歌曲南轅北轍,讓人過耳就忘,沒有特色,缺少聲音的共鳴與藝術的回味。例如,人音版音樂四年級下冊中的兩首中外《搖籃曲》,雖然體裁相同,但是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在演唱舒伯特作曲的《搖籃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口腔打開時嘴型呈上下橢圓形,眉頭抬起,并在教師的示范下,聲音唱得洋氣一點;而學生在唱我國的《搖籃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微笑著,聲音控制得像“樹葉輕輕落在地上”,甜美地歌唱,聲音靠前。
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唱本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域風格等進行細致的分析和了解,這樣才能恰當而準確地運用歌唱技能來表達歌曲的風格。
3.抓住歌曲韻味,恰當演唱
韻味的體現(xiàn)不只是曲譜中所記載的音,還要在音外的“腔”上下功夫,“腔”也就是韻味。當學生能夠熟練地演唱一首歌曲后,就會自然而然地根據(jù)語言的特點、感情的需要,在音調的旋律音上添加一些裝飾音,或者添加一些力度記號,使歌曲唱起來更加動人和自然,也更有味道和美感,這是韻味給作品帶來的新的生命力。例如,人音版音樂一年級下冊的《牧童謠》是一首山歌體裁的湖北民歌,演唱時要突出歌曲的襯詞及一問一答的形式,可以在前面的襯詞演唱中帶上滑音和下滑音來唱,引導“嘿”字的輕唱后再表現(xiàn)滑音唱法(有漸強的感覺)。這樣添加裝飾音的方法,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歌曲的韻味。
再如,我國的蒙古族民歌《草原上》是一首短調、中速稍慢的曲子,曲調簡單簡短,只有四個樂句。如果能在四個樂句中唱出不同的力度來,并把重音分別放在“高”“太”“好”“跑”“羊”“風”等字上,這首歌曲的韻味就更濃了。
滑音與重音的表現(xiàn),與最原始的歌聲構成了對比,使歌曲唱起來更加生動和富有感染力。
4.把握音色運用,個性表達
演唱時,音色要隨著歌曲的體裁和情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例如,《義勇軍進行曲》是進行曲體裁,教師可以讓學生表現(xiàn)出雄壯的聲音,引導學生舉著拳頭為自己的歌聲打拍子,唱出進行曲行進的節(jié)奏感,聲音有力而短促。人音版音樂五年級上冊的《小白船》是一首三拍子的抒情、輕柔的曲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小白船輕柔地在天空中飄蕩”的情景,表現(xiàn)出來的音色要柔和、甜美,這是隨體裁變化進行的音色處理。具有京劇韻味的歌曲《蟈蟈與蛐蛐》講述了愛吹牛的蟈蟈和蛐蛐,他們互相吹捧、互相比說大話,到頭來成了大公雞的盤中餐。這樣的歌曲本身就很有角色感,學生可以根據(jù)不同角色的情感來調整音色、語調。
聲音也需要想象,我們要調動人聲庫中最恰當?shù)穆曇?,唱出歌曲內容所需要的效果,貼切地表現(xiàn)作品。
以上四點密不可分,互相交融。
(三)融合漸進的教學手段
歌唱技能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培養(yǎng)過程甚至是無痕的,因為教師可以采取從易到難、從形象到抽象這種漸進的教學手段。
1.先律動、后引導,以動帶聲
律動是音樂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理解、感受和體驗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且在整個小學階段,律動一直是深受學生喜愛和歡迎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在律動這一有效的教學策略中滲透歌唱技能。
例如,人音版音樂四年級上冊的《采一束鮮花》一課的最后三個樂句,演唱時要求呼吸點在句首的休止符上。八分休止符是運用急吸緩呼的方法,四分休止符是運用緩吸緩呼的方法。要區(qū)分兩種休止符并掌握呼吸的節(jié)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拍手和搓腿兩種動作隨著音樂來強化練習。
拍手的律動是運用急吸的方法,即速度較快地吸氣,搓腿的律動速度相對較慢,是一拍休止符的時值,要求較緩慢吸氣。
2.先圖譜、后引領,以圖帶聲
歌聲是優(yōu)美的還是歡快的、力度的表現(xiàn)是怎樣的、換氣點在什么地方等,有時不是每句旋律都有明確符號指示的,而圖譜是把演唱中抽象的較難理解的技能教學具體化、形象化。借助圖譜來表現(xiàn),形象生動,學生們容易理解,理想的聲音才能表現(xiàn)出來。下面是人音版音樂五年級上冊《牧場上的家》一課的線條譜:
流暢的線條引導聲音的優(yōu)美,為了使氣息更連貫,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在小波浪前悄悄換口氣,演唱出小波浪的弱拍感覺,唱的時候聲音也要弱一些。通過這一簡單的圖譜的引導,學生就比較輕松地區(qū)分并唱好了歌曲中連唱和斷唱的旋律。
3.先范唱、后發(fā)掘,以情帶聲
教師對歌唱技能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并傳授給學生,所以,教師必須把握好歌曲風格、韻味等,通過自己的演唱表現(xiàn)出來。學生也會在教師的范唱中感受歌曲本身及演唱帶來的魅力。如果教師能針對幾個演唱技能的點進行范唱后的講解,并發(fā)掘由淺入深的歌唱技能,激發(fā)學生的演唱潛力,漸漸的,學生就會掌握這些演唱技能。
教師應以范唱感人,再以情帶聲,讓學生感受“情”與“技”的融合,用聲音表現(xiàn)情感,使“技能”不再獨立而行,單調枯燥。
小學音樂演唱技能教學要融入“慢唱”環(huán)節(jié)中,關注慢唱的策略和方法,引導學生進入積極的演唱狀態(tài)。在歌唱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多樣的音樂信息:以呼吸的指導為基礎,在聲音的引導上注重歌曲風格的變化、韻味的體現(xiàn)與音色的運用,并采取漸進的教學手段,由易到難地滲透演唱技能,以學生現(xiàn)有的歌唱技能與思維為基點,尊重學生內心對歌唱的理解,引導學生領略歌曲的藝術魅力并掌握演唱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