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晶
摘? 要:變革需要有支點去撬動,高考制度改革也概莫能外。高考制度改革的支點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高考制度改革必定會引領高中教學的變革。傳統(tǒng)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夯實模塊注重積累,缺乏思維層面的訓練,這樣的課堂形態(tài)已經(jīng)無法適應新高考的要求了。若想符合新高考、新課程的“新”要求,我們必須改變語文課堂教學的形態(tài),更好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關鍵詞: 新高考;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一、新高考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在部分省已經(jīng)實施了一段時間,但是一線教育教學的腳步似乎未能很好地跟上。面對“新”的變化部分,“老”教師遲疑、緩慢,甚至“得過且過”。我想這就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更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一線教師應該主動研究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把握好方向,為學生的美好的前程提供有力支撐。
(一)課堂教學轉型態(tài)度多元
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一線教師對于課堂教學轉型的態(tài)度大致有以下三種:有些語文教師認為改來改去還不是一個樣,懶于研究新課程改革中出現(xiàn)的變化,所以他們依舊遲遲未動;有些語文教師對改革略有了解,一方面覺得改革有利,一方面又覺得無從下手,抱著“等等看”的觀望態(tài)度,行動遲緩,鼠首兩端;當然還有些語文教師堅定改革立場,嚴格按照新形勢、新變化去實施教育教學。我想一線語文教師面對教學改革這樣或者那樣的態(tài)度都是正常的,任何改革的初期都會遇到種種阻礙,但這些阻礙并不能影響改革的進程,先行者一定會讓遲疑者、觀望者看到改革的曙光,嘗到改革的甜頭。
(二)課堂教學轉型行動多樣
目前,在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改革者的行動樣態(tài)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語文教師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有的語文教師猛沖猛撞、高呼改革益處,到處“廝殺”;還有的語文教師則有些激進、盲目,看到與課程改革相關的,不論效果,只論形式。我想改革是必然的,但是不能以改革之名,激進盲目地推進。課堂教學要轉型,需要我們不僅要根據(jù)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更要根據(jù)授課學生的實際情況,目前擁有的教學資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總之,我們都知道改革要有個過程,要循序漸進,穩(wěn)扎穩(wěn)打,只有這樣,才能尋找到最適合教育的改革之路,真正地讓改革落地生根,并且成功。
(三)課堂教學轉型評價未定
目前,我們進行的課程改革,尤其是為了適應新形勢、新高考下的課堂教學轉型,未能有統(tǒng)一的評價方式。我們都知道評價是保障我們實施的唯一手段,若是評價方式未能統(tǒng)一確定,什么是真正符合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大家莫衷一是。而面對不確定性,人都會傾向保守和維持原狀的行動。更可怕的是,大家在各路評價中迷失方向,甚至走錯方向。因此各路評價會導致各種課堂教學轉型的態(tài)度和行動的不同,這終將影響改革的最后結果。所以,要想更好地實施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轉型必須先從評價體系構建開始,為一線語文教師的改革定好標尺。
二、新高考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的轉型
轉變課堂形態(tài)是當下教育教學的必由之路,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符合新課程、新高考的“新”要求。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如此,作為母語教育更是首當其沖。當我們認真審視新高考全國卷和新高考山東卷時,不難發(fā)現(xiàn)只有新的課堂形態(tài)才能培育出適合新高考的人才。
(一)由以師生為中心轉向以學習為中心
以前,我們也進行了多次課堂變革,那時候是由教師中心轉向?qū)W生中心,雖然突出的主體地位不同,但是這種轉向還是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弊端。此次課堂教學變革與以往有所不同,不再像傳統(tǒng)改革那樣或突出教師、或突出學生,而是重點關注了學習過程與學習體驗。然而,這次課堂變革也不是忽視教師、學生。我們都知道學習本身有很多要素構成,其中就包括教師、學生,教師和學生又是學習過程與學習體驗的前提?,F(xiàn)在改革要求關注學習過程與學習體驗,就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圍繞在學習這件事上,這樣一來教師和學生必須樹立一個觀念,即“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因為教學理念對教學實踐具有引領意義,其核心價值決定學習行為取向。以學習為中心更為綜合,包括教師的教學設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環(huán)境的特點、學生的學習習慣、教師的授課等等。這些都是以學習為中心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嘗試將學習變成不再單純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更是認識世界的過程。
(二)由以教材為中心轉向以整合為中心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很是簡單,教師按照教材的編排一篇一篇地去講授,不用去思考其他,即教師講好教材內(nèi)容,學生學好教材知識。個別優(yōu)秀的教師也會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去適當?shù)赝卣挂恍┲R。然而,新課程、新高考背景下,語文教師必須擁有整合教材、重構教材的能力。我們都知道,以學習為中心的學習方式,除了關注教師和學生以外,還關注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這個環(huán)境就包括教材內(nèi)容。教材內(nèi)容不同,學習任務設計也就不同了。語文教師要根據(jù)具體教學需求和教學目標,設定教學任務方式,從而整合教材,重構學習材料,真正地做好拿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整合教材的目的就是任務式教學、情境式教學,教師根據(jù)教材內(nèi)的篇目進行內(nèi)容重構,并補充其他輔助材料,讓單篇變成任務群,讓單元變成情境。在這個整合過程中,教師必須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敏銳的知覺,不被教材束縛,教材變成了我們課堂教學的工具之一,我們利用它完成教學目的。只有這樣的教學設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新高考,更好地學會學習。在任務與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世界,提高認知能力。
(三)由以知識為中心轉向以素養(yǎng)為中心
我們都知道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是十分重視知識積累的,課堂內(nèi)外教師以反復強調(diào)和考查的方式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識記。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很少關注到素養(yǎng)形成的問題,即使有也涉及得不多。這樣的教學模式已然不適應新課程、新高考的新要求了。我們教師必須改變這樣的教學觀念,在今后的教學中牢牢樹立“素養(yǎng)為先”的教學理念。只有關注素養(yǎng)的形成,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新高考,從而更好地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我想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必須要以素養(yǎng)為核心。以素養(yǎng)為核心就必須做到教學設計以知識的邏輯為主線,放射式、螺旋式展開對某一知識的學習、探究,以期擴展知識的寬度、廣度和厚度;以素養(yǎng)為核心就必須做到教學設計以教學的活動為載體,組織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形式,改變傳統(tǒng)的對話形式,讓知識的展現(xiàn)以最佳的活動形式內(nèi)化。只有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了解、掌握知識,才能真正地獲得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
(四)由以學術為中心轉向以實用為中心
以前,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偏向于學術性,讓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語文的內(nèi)涵、邏輯和價值,而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除此之外更加關注語文的實用性。在全國的新高考試卷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分值占比最高的作文就更加關注實用性。我覺得這就是此次語文教學轉向的標尺。原來高考語文作文更多是記敘文、議論文的寫作,關注寫作知識和寫作能力,而新高考的語文作文則是更加關注任務,側重實用性文體的寫作,培養(yǎng)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我們從這個小小的變化來看,此次語文教學應該以學術為中心轉向以實用為中心,這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我們教師不能“坐井觀天”,而要放眼看世界,掌握語文學習的新要求,幫助學生形成社會需求的新能力,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總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轉型一定要以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為依據(jù),不能我行我素,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我們一線語文教師要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結合學生和學習環(huán)境的特點,去設計符合以學習為中心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學習中養(yǎng)成素養(yǎng)、健全人格,真正地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永飛.課堂轉型的關鍵是學習方式的改變——以《我與地壇》課堂教學為例[J].中學語文,2021(02):78-79.
[2]張克中,張春華,曹茂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亟待轉型——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視導語文學科調(diào)研報告[J].江蘇教育,2021(03):7-9+12.
[3]莊玉鳳.基于高中語文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5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