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和組織,讓學生在“入文出文”的學習實踐中自然建立讀寫認知基礎。教師可從讀寫結合角度展開設計,讓學生“入出”文本,在反復解讀、分析、體驗、歸結中完成讀寫認知內化,提高讀寫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32-0027-02
引 言
讀寫結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訓練內容,教師展開創(chuàng)新設計和組織,能夠為學生順利啟動讀寫思維、形成讀寫結合成效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所謂“入文”,是指“讀寫結合”的“讀”,學生進入文本核心,開展深度閱讀學習;而“出文”是指“讀寫結合”的“寫”,這是對文本的內化處理,以作文形式呈現(xiàn)學習成果[1]。教師應合理設計教學方案,正確應用“入文出文”教學機制,抓住教學契機,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入文解讀,確立讀寫結合教學起點
“入文”解讀是指學生進入文本核心開展的閱讀學習。教師要有宏觀調控意識,對文本解讀做出對應設計。學生自主閱讀、教師示范解讀、師生互動研讀,都能夠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探索,從而奠定讀寫學習基礎。學生閱讀文本不存在什么障礙和問題,但如何進行內化性閱讀,讓學生找到讀寫結合的對接點,是教師需要直面的問題。學生的“入文”解讀能力有限,教師適時加以指導,借助一些輔學手段做對應設計和組織,能夠幫助學生順利找到文本解讀的切入點。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鄉(xiāng)下人家》一課時,教師可先為學生解讀文本內容,要求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找出一些精彩的描寫內容,并嘗試做鑒賞分析,對鄉(xiāng)下人家的特點做重點推介。學生進入深度閱讀環(huán)節(jié),順利找到需要的語段內容,開始自主進行閱讀分析。教師與學生直接對話,觀察學生的鑒賞情況,適時做出方法指導:鑒賞精彩片段時,要關注修辭、典型詞語、句式、情感、主旨、色彩等內容,抓住一兩個角度進行深入解讀,建立系統(tǒng)鑒賞認知。學生進入鑒賞環(huán)節(jié),教師繼續(xù)進行讀寫設計:我們對鄉(xiāng)下生活大多有印象,根據(jù)你的見聞經(jīng)歷,選擇一個角度,學習文本寫法,對鄉(xiāng)下人家的環(huán)境進行重點描寫。學生逐漸進入讀寫環(huán)節(jié),教師全程跟進,對學生讀寫情況進行觀察、分析,并及時給予指導。教師對學生鑒賞情況進行觀察、分析,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考意見,讓學生逐漸認識到積累鑒賞方法的重要性。在設計讀寫訓練任務時,教師應圍繞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讓他們展開思考,推出仿寫任務,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學生對精彩描寫內容進行深入解讀,能為讀寫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出文思考,啟發(fā)讀寫結合學習思維
閱讀是讀寫結合的基礎,但有了文本閱讀還不夠, 教師還需要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思考,設計一些懸疑問題,鼓勵學生借助教輔材料,或者其他信息渠道收集相關內容,對文本內涵進行深度解析,為讀寫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條件[2]。教師對此需要有清晰的認知,適時做出引導,針對學生閱讀思考中存在的問題做預設,這樣可以獲得理想的設計效果。
“出文”思考是讀寫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文本閱讀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文本特點進行深度發(fā)掘,從更多的角度展開對應的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在拓展性探究中找到讀寫結合點。在教學《三月桃花水》一課時,教師先組織學生閱讀文本內容,對三月桃花水的特點進行細致分析,對作者運用的描寫方法做重點研讀,逐漸理清作者描寫景色的思路。教師針對學生閱讀認知現(xiàn)狀,繼續(xù)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解析:這篇課文圍繞三月桃花水展開描寫,表達了贊美之情,作者寫三月桃花水有什么其他用意呢?如何體會文章的情感走向?文本寫作意圖有哪些?學生開始研讀相關問題,逐漸找到思考的方向,自然建立學科認知。在設計讀寫任務時,教師適時滲透主題闡釋內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散文的主要呈現(xiàn)形式,選擇你熟悉的一種景色展開描寫,突出其特點。教師推出深度思考問題,要求學生做延伸閱讀,從互動交流中形成閱讀共識,為后面的讀寫操作奠定基礎。學生年齡較小,對文本內涵的發(fā)掘不是很深刻,教師需要給予必要的引導和啟示,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互動研究,這樣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其在深入研討的過程中形成讀寫能力。
三、再入領會,提高讀寫結合內化效率
“入文出文”也是如此,從文本閱讀到延伸思考,從要義解讀到讀寫應用,都與實踐應用規(guī)律相契合,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和組織,讓學生反復進出文本,為讀寫結合提供支持。學生讀寫結合基礎普遍不扎實,教師在“入文出文”引導時需要有優(yōu)化意識,對學生讀寫現(xiàn)狀做科學研究,找到文本讀寫的對接點,通過反復實踐進行矯正[3]。
教師對學生讀寫結合情況要做客觀分析,針對性進行教學布設,讓學生自然進入學習核心,促進其讀寫認知的內化。例如,教學《海上日出》這篇課文時,教師設計的讀寫任務是:我們大多沒有見過海上日出,但見過其他地方的日出,選擇親身觀察和經(jīng)歷,結合文本寫法,寫出你的觀察情況。在學生完成讀寫任務后,教師在組織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讀寫質量不是很高,景色描寫方法運用不到位,語言缺乏個性。于是,教師對學生讀寫情況做客觀評估,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 要求學生做回饋性閱讀,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結合文本內容進行讀寫操作。學生的回饋性閱讀需要對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專題研究,這樣的學習帶有明確的方向性。而教師做出及時的指導,能確保學生的讀寫順利開展。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反復解讀和思考,其學習認知會不斷得到深化,能為后續(xù)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再出致用,鍛煉讀寫結合實踐能力
“出文”是“寫”的過程,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積極進行方法研究,找到讀寫的結合點,在強化訓練中傳授技法和方法,促進學生讀寫素質的發(fā)展[4]。讀寫結合有多種呈現(xiàn)形式,教師鼓勵學生做創(chuàng)新實踐,其操作效果會更為突出。設計讀寫結合訓練時,教師應推出更多實踐性訓練任務,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設計讀寫結合訓練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消化文本內容,特別是深度閱讀,對文本內涵做深度思考,這樣可以為讀寫訓練帶來更多內驅力的支持[5]。
例如,教學《巨人的花園》一課時,教師布置了習作任務:故事新編。要求學生在閱讀童話故事的基礎上,大膽想象,圍繞“花園”這個關鍵詞展開思考和創(chuàng)作,寫一篇有情節(jié)、有主題、有人物的童話故事。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醞釀思路,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構思。教師及時跟進指導,鼓勵學生結合新時代進行故事創(chuàng)編,發(fā)揮想象力進行創(chuàng)作。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在主動探索過程中能形成個性認知,基于此,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學習交流,使其逐漸達成學習共識。接著,教師讓學生講述創(chuàng)作故事,給學生提供創(chuàng)新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進行個性化思考。學生對這樣的訓練任務比較敏感,自然能夠積極展開思考。從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可以看出,教師的訓練設計是比較到位的,給學生內化文本故事、拓展思維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結 語
讀寫本身就是“輸入”和“輸出”的過程,教師應科學引導學生“讀”和“寫”,做好對接處理工作,讓文本閱讀成為讀寫的基礎,還要關注“入出”教學引導,為學生營造良好讀寫操作環(huán)境,有效提升學生的讀寫質量,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卜祥濤.讀寫結合教學中微格教學的應用探討[J].語文世界,2021(Z1):47-48.
鄭曉燕.小學語文閱讀課上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新課程,2021(26):76-77.
潘建.隨讀隨寫“仿”字先行,讀寫結合學習寫作[J].語文教學通訊,2021(06):56-57.
楊紅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運用思考[J].文理導航,2021(11):17-18.
李雪.讀寫結合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分析[J].新課程,2021(44):94.
作者簡介:念小明(1973.10-),女,福建平潭人, 本科學歷,一級教師。